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葬清》第383章
第04章 虎賁南下!

 十幾萬護龍軍虎賁自山海關而出,目標很明確,直指北京!因為護龍軍之後的作戰計畫,都將以北京為基點展開。

  昔日龍辰親領一萬護龍鐵騎就能輕鬆穿插過明軍防線,抵達京師城下指著朱由檢一陣斥咄,並且從容離去。而如今,由於李闖大軍的緣故,整個大明北方疆域一片混亂,基本沒有了什麼防禦體繫,李闖主力只知道一味向北京猛攻,沒有精力來整合和控制自己的佔領區域,基本上成了不設防區,又何談擋得住十幾萬護龍軍?

  想那原本歷史上,李闖在一片石被八旗軍和關寧軍打敗後,直接全域崩潰,多爾袞打著替大明報仇的旗號幾乎兵不血刃地從山海關開到了北京城。可見這些流寇性質的軍隊之急功近利、沒有長遠目光的本性。

  對於這些流寇性質的軍隊,護龍軍上層將領都很是不屑,大傢伙心裡都明白,李闖張獻忠之流之所以能夠趁勢而起,還不是因為自家護龍軍將大明遼鎮破滅,將朱由檢最後竭盡拼湊出來的十幾萬的大軍給消滅掉的緣故?

  若是洪承疇和孫傳庭還在大明,手中依舊有著十幾萬明軍,李闖之流又何足懼哉?

  諸將雖然不明白自家王爺為何硬生生地等了兩年,非要等這農民流寇和大明的決鬥分出勝負的一刻才出兵,但是只要護龍軍出動了,這中原局勢就再也沒有第二個結果,只能是護龍軍的天下!只能是遼王的天下!

  ……

  吳三桂手中還有兩萬兵馬,基本上是整合了山海關之戰後殘餘的明軍力量,今日一早,他早早的收到了消息,親自帶著手下一批親信將領在軍營外二十裡處設下亭帳,擺下酒水,準備著自己的正式投降。

  日頭快到了正午,遠處旌旗蔽空,沉悶的行軍腳步聲震撼人心,十幾萬護龍軍終於行進到了這裡。

  吳三桂重新拾掇了下自己的甲胄,準備迎接那個早就撼動遼東並且即將手掌中原天下的男人。然而,他等來的只是一個騎馬而來的七歲稚童。

  在八百白馬親軍的護衛下,龍軒來到了吳三桂身前。

  吳三桂明顯是有些愣住了,他不知道護龍軍這是何意?怎麼就派來一個稚童來接受自己的受降?

  龍軒下了馬,端起桌面上的一碗酒水,笑道:

  “三桂叔,軒兒真的不會喝酒,但是既然是我父王出征,這酒,自然得喝。”

  話畢,龍軒將碗中的酒水一飲而盡,放下碗,臉頰上就像升騰起了紅色的祥雲。

  吳三桂終於聽出味道來了,這孩子居然是龍辰的兒子,只是龍辰為何自己不來,而讓他兒子來?

  “三桂叔,我父王已經打下瀋陽了,如今我是代父伐明。”

  話畢,龍軒一個踉蹌,似乎是小孩子不勝酒力,已經微醺了過去,接著,龍軒整個人身子扶在了吳三桂身上。

  吳三桂趕忙伸手將龍軒抱住,這娃娃既然是龍軒的孩子,自然不能讓他在自己跟前摔跤。

  龍軒趁勢抱住吳三桂的脖子,在他耳邊輕聲說道:“若卿堪用,許諾王爵,永鎮一方,世襲罔替。”

  這四個詞,雖然出自一個看似醉醺醺的孩童之口,但卻給吳三桂帶來極大的震動。

  封王!世襲罔替!

  這是龍辰給自己開出的價碼!

  ……

  李自成在一陣鼓樂聲中從釣魚臺啟駕了。走在最前邊的是李雙喜,他身後是軍容整齊的二百騎兵,全是甘草黃高頭大馬。這二百騎兵的後邊是一位傳衛武將,騎在馬上,身材高大,擎著一柄黃傘。黃傘左右是十名駕前侍衛武將和傳宣官,都是儀錶英俊,神情莊嚴。然後是李自成,穿一件繡著飛龍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綢袍,腰繫杏黃絲絛,頭戴寬簷白氊帽,帽頂有高高的用金黃色絲線做成的帽纓,帽纓上邊露出耀眼的金頂。帽首碼一塊閃光的藍色寶石。黃傘,帽纓,袍上的繡龍,說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龍袍和帽前的藍色寶玉,表示他是“水德應運”。

  為著要臣民明白他是從馬上得天下,而江南尚待平定,所以事前議定,他今日以箭袖戎裝入城。因為是箭袖戎裝,所以這件淡青色繡龍綢袍比普通袍於短半尺,僅及靴口。他本來就身材魁梧,今日身穿戎裝,腰掛寶劍,騎在高大雄駿的烏龍駒上,更顯得他的威嚴和英雄氣概。

  這一匹大順皇帝的禦馬烏龍駒,在西安時已經換成了黃轡頭,黃絲韁,銀嚼環,盤龍鎏金鐙,鍍金銅鈴。

  騎馬跟隨在“聖駕”左右,稍後一點,是牛丞相和宋軍師,以備皇上隨時有所垂詢。跟在“聖駕”馬後的是六政府尚書。按照大順制度,這班文官們,因為天子是戎裝,他們今天都穿的是藍色官便服,暫以絳色絲絛代替王帶。但為著在東征的路上可以顯示文官的官階,官便服上也有補子,顏色是淡藍。牛金星是一品文臣,所以補子用金線繡著一個大的雲朵。宋獻策的補子上繡著兩個雲朵。

  尚書暫定為三品,補子上金絲線繡了三朵雲。然後是李自成特准隨駕進城的一個小官,即老馬夫王長順。雖然李自成曾說過要任命他為牧馬苑使,但因為新朝官制尚不完備,大順朝的牧馬苑使究竟是幾品官,尚未確定,所以王長順今天只是穿著前袖藍袍,沒有補子。他雖然官職不高,卻憑著他是挑選駿馬的內行,又是李自成的老馬夫,今天騎著一匹青海產的雪白紅唇大馬,使人羡慕。王長順的背後是二百名扈駕騎兵,一律是棗紅駿馬。大順的將士一律是藍衣藍帽,十分整齊。文武官員們的奴僕。長隨、親兵,人數眾多,一律騎馬走在最後。

  李自成以大順皇帝身份,沿路“警蹕”,自城外緩轡徐行,望著洞開的阜成門、西直門,並不進城,而是繼續往北走,然後轉過西北城角向東,到了德勝門外。守城門的大順軍將士跪在大道兩旁迎接。從甕城門外的大街開始,到進城後的沿途大街,已經由軍民們匆匆地打掃乾淨,街兩旁的香案也擺出來了。

  李自成由大臣和兵將扈從,威武地走進德勝門。劉宗敏率領幾十員在黎明時已經迸城的部分武將,還有新朝中央各衙門六品以上文官,都在城門裡邊迎接聖駕。依照宋獻策和牛金星在御前擬定的新皇帝入城儀注,按照戰爭中勝利入城規矩,皇上不乘法駕,不用鹵簿,戎衣氈笠,騎馬入城,而迎駕的文武官員騎在馬上肅立街道兩旁,不用俯伏街邊。劉宗敏因為在大順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單獨立馬前邊,然後按照唐宋以來習慣,文東武西。而文臣是先按衙門次序,再按品級次序,即按照俗話所說“按部就班”的傳統規矩騎馬肅立在大街的東邊;武將們按照權將軍、制將軍、威武將軍、果毅將軍、遊擊將軍等官階為序,騎馬肅立在大街西邊。看見李自成的黃傘來到眼前,劉宗敏趕快在馬上抱拳躬身,聲若洪鐘地說道:

  “臣劉宗敏,率領文武百官,恭迎聖駕!”

  李自成輕聲說:“卿率文武百官隨駕進宮!”

  劉宗敏又聲音洪亮地說:“遵旨!”隨即,劉宗敏勒馬到了街心,走在黃傘前邊,隨著聖駕前進。

  李自成從文臣們面前走過時,尤其是看見了地位高的六政府尚書、侍郎,幾乎忍不住拱手還禮。但忽然想起來昨夜牛金星和宋獻策曾一再向他說明,皇帝不可向臣下還禮,他才不拱手了,僅僅用笑容回答群臣。

  迎接聖駕的兩行文臣武將之後,接著是三百多名跪在地上迎駕的人。他們早已下馬,一望見黃傘就趕快跪下,俯伏地上。李自成看見這一群跪在地上迎駕的人都是蟒袍玉帶、冠服整齊,但同明朝的文官冠服似乎略有不同,最特別的是這些人的下巴和嘴唇上都是光光的,沒有鬍鬚。他正要向左右詢問,忽見杜勳從地上抬起頭來,聲音琅琅地說道:

  “奴婢臣杜勳啟奏聖上:前朝司禮監內臣王德化恭率十二監二十四衙門大小掌事內臣,東廠提督臣郭安恭率東廠各級掌事內臣,另外有在大同、宣府、居庸關各地降順之監軍內臣,共三百一十二員,前來跪迎聖駕!”

  李自成一聽說都是明朝內臣,駐馬問道:“誰是王德化?”

  王德化抬起頭來,惶恐地說:“臣是王德化。”

  李自成又問:“你是明朝內臣之首,是崇禎的一個心腹。如今崇禎下落不明,你知道他逃在何處?”

  “昨夜臣在阜成門,不在宮中。只聽說宮中很亂,但不知崇禎皇爺逃往何處。”

  “崇禎逃出宮去,必有內臣相隨。你知道是哪個內臣跟隨在他的身邊?”

  王德化回答:“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共有七人,有一人體弱多病,長期請假在家。六名秉筆大監有五人今日隨臣來跪迎聖駕,只有一個王承恩近日常在崇禎皇爺身邊,頗受寵信,今日未來迎接聖駕,聽說天明前他跟隨崇禎皇爺逃出宮了。”

  李自成不再詢問,說道:“啟駕!新降順的內臣們,有職掌的隨在後邊,無職掌的都回家去,聽候發落!”

  傳宣宮接著高聲傳呼:“啟駕!”

  倘若為著趕快進入紫禁城,最近的道路是走地安門進入皇城,再經玄武門進人紫禁城。但是新皇帝一不能走後門,二不能走偏門,必須走皇城的向正南的大門,即當時的大明門,今日的中華門。從德勝門到大明門經過的路線,是牛。宋和一群文臣議定了的。沿途“警蹕”,每隔不遠的距離就有兵丁布崗,氣氛肅穆,只欠來不及用黃沙鋪路。

  李自成由文武百官和禦營親軍前後扈從,進德勝門後一直向南走,然後從西單牌樓向東,轉上西長安街。所經之處,異常肅靜;沿街兩旁,家家閉門,在門外擺一香案,案上有黃紙牌位,上寫“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門頭上貼有黃紙或紅紙,上寫“順民”二字。

  李自成騎在高大的烏龍駒上,神態莊嚴,時時在心中提醒自己是大順皇帝身份,非同往日。他左手輕提杏黃絲韁,右手下垂,坐直身子,眼睛炯炯前視,不肯隨便亂看。然而在這種冷靜的外表遮掩下,他的心中十分激動,不停地胡思亂想,竟忽然想起來童年時替本村艾家地主放羊和挨打的情形,也回憶起起義後許多艱難的往事,不由得在心中感歎說:

  “果然有了今日!”

  就在李自成感慨良多之時,外面有傳令兵驚呼道:

  “皇上,皇上,護龍軍打到通州了,打到通州啦!”

  通州是北京門戶,護龍軍兵鋒已經殺到了他李自成脖頸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