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農業、農村、農民
一座破舊的城隍廟,面闊八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琉璃瓦頂,廟內的神像在在北伐時國民軍路過邯鄲時便給予拆除,雖說這兩年城內商會有意拆除東西配殿,在這裡建起市場,可幾經周折卻未成行,而現在,這城隍廟前的牌匾卻被摘下,換上了一面牌匾。
邯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選在城隍廟舊屋,這倒也不算是特例,進入民國後,幾乎很少有修衙之事,當然這也同地方上財力窘迫不無關係,於是乎像這樣舊寺破廟自然的成為了官署首選之地。
不過只是幾天的功夫,這破舊的城隍廟雖說從外面看來似乎仍有些破敗,可是內部卻完全變了模樣,高達十餘米的大殿內被新區趕來的建築工人,用鋼架、木板隔成了兩層,而一樓又用石膏隔板與木材隔出了會議室、辦公室,至於東西配殿則隔出了辦公室與宿舍,不過只是幾天的功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總算見著了一些“公署”的氣息。
若是按照《行政督察專員暫行條例》的《組織條例》規定,原本公署並不需要如此大興土木,畢竟《組織條例》規定專員公署內設公務人員不過只有十幾人罷了,不過凡事也有特例,正如同邯彰專員公署內部的大興土木的改造,實際上就是為了擴大公署。
一大清早,十二位縣長便早早的聚集到專員公署,今天這是他們來到邯鄲的第四天,同樣也是專員公署成立的第四天,四天之內,這專員公署的模樣大變,只讓孫振邦等人只覺得一陣驚訝,但卻又在意料之中。
會議並沒有選擇在可以容納百人的大會議室內舉行,畢竟十二縣陪同各縣縣長來邯鄲的不過只有一名秘書罷了,二十幾人的會議,只需要在小會議室內舉行即可,長條型的會議桌兩側除去坐著十二縣的縣長外,還做著幾名公署的署員、事務員。
“農業,農業問題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這是今年公署首要任務,也就是如何解決農業、農村以及農民的“三農”問題!”
會議開始時,並沒有過多的客氣,只不過是簡單客套一二之後,管明棠便直奔了會議的主題,因為後世曾掛職過大隊書記的緣故,因此,對於農業管明棠並不是一個外行。
正如同後世一樣,“三農”問題從來都是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問題,而在民國更是如此,甚至比後世更為嚴重。
對於農村的重要性,管明棠自然再清楚不過,但是農業現代化,這簡單的五個字,看似簡單,可實際上卻是中國近現代最大的一個命題。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南京政府並不是完全放棄了對農業現代化的追求和努力,恰恰相反,它在這一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是,南京政府的農業政策幾乎全盤失敗了。在不斷失敗後,南京政府放棄了對農業現代化的追求,對廣大農村實行了聽之任之、視而不見、放任自流的鴕鳥政策,失去了中國歷史上農村變革、農業變革的一個有利時機,也播下了自己在大陸被推翻的種子。
別說是南京政府,即便是後世的那個起自於農村、得益於農民的政府,即便是解決農民及農村問題最成功的共和國,同樣也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現代化的問題,共和國以軍事化即公社化的方式使農村走了另一條道路,最終只是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對農民的政治動員上,同樣沒能夠完成農村的現代化變革,可以說,在農村的現代化變革上,近代以來,在長達百年之中,中國交的幾乎就是一張白卷。
““三農”問題!”
眉頭微微一跳,孫振邦看著坐於首席的管明棠眼光微變,原本他以為管明棠不過就是一個商人,可是能提到農民、農村、農業並把其歸納成“三農”問題,由此可見這人遠非他想像的那麼簡單,尤其是這第一次會議,他未問財政、保安、自衛,卻直入“三農”更是讓人能感覺到,他所圖不小。
“而“三農”問題,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農民問題,說白了,也就是人的問題,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農民的問題,農民需要教育……”
在管明棠作著會議報告的時候,他不時的觀察著十二縣縣長的表情,從他們的神情中,管明棠可以覺察到這些縣長的不以為然,實際上,這些話都是老生常談,可管明棠卻深知,教育農民的必要性。
任何改革,都必須有強有力的推行人員,農村改革自然也不例外。即使有相應的推行人員,他們還要能動員起大多數民眾支持自己推行的改革,否則,成功的希望實在渺茫。
說白了改革的根本就是“人”的問題,問題在於如何動員人,如果不能動員、教育民眾推動改革,任何的改革的努力都是白費,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農民、農業、農村三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中,農民的問題可以說是阻力最小的一個問題。
中國的基層社會基本上是一個由鄉紳自治的社會,政府所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這些鄉紳可以說是政府對鄉村實施統治的基礎,同樣的,如何打破並且利用這種基礎是解決農村和農業問題的關鍵,可以說他們即是農業、農村改革的助力,也是阻力。
現在,對於根基未穩的管明棠來說,他不能也不想從根本上去觸及農村的本質問題,只能在三個問題中,選擇一個最軟弱、最無力甚至可以說“最容易下手的對象”——農民,從而一步步的解決“三農”問題。
“大家都從報紙上看到過當今天中國之模範省,當屬廣西,而廣西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之模範省,其首要在於民團建設,因此,邯彰行政督察專區欲解決農民問題,必須先從建設“民團”始,以全面推行保甲製為契機,並行建設民團,進而謀求農村社會全面改革……”
如果說相比於這個時代的農業建設試驗,管明棠最大的優勢在於何處,恐怕就是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總結歷史上各個時期各地農業建設利弊得失,進而總結出一個能夠妥善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案。
民團!
這是管明棠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通過對兩個時代的農村建設問題的研究對比,在管明棠同樣傾向於“農村問題的關鍵在於教育農民”,而教育農民的根本在於“政治動員”,而行之有效的政治動員,只有一個辦法通過“軍事化”的辦法去解決,後世選擇了公社,而在這個時代的廣西選擇了“民團”。
前者對於管明棠而言幾乎等於政治雷區,那也就只剩下民團可供選擇了,再則抗戰迫在眉睫,民團建設不僅僅是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同樣也是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通過民團建設從而達到動員農民的目的,這正是歷史上“新桂系”的成功所在。
而且建設民團又可以獲得農村士紳的支持,畢竟民團建設可以起到綏靖地方的作用,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同樣不會反對由官府統一建設民團,畢竟多年政局失控、兵禍連年,倒置不少人鋌而走險、遂去為匪,無論是士紳還是農民都渴望擁有相對安定的環境,而建設民團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不會反對。
“好了,現在專區民團組織條例已經發到大家的手中,下面各位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談一下各自的看法!”
嘴上這麼說著,可管明棠卻壓根就沒有給他們反駁的時間,否則也不會現在才把組織條例發下,而這份組織條例是參考《廣西省民團建設組織條例》制定,正如他最初意料的一樣,眾人不過只是匆匆看上幾眼組織條例,便要匆匆的發表各自的意見,完全沒有組織語言反駁的機會。
“這個,專員,建設民團即可起到綏靖地方、穩定農民的妙用,又可起到鞏固國防之需,廣西之成就,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可專區人口近五百萬,若是以第九條規定:凡在專區轄內居住二年以上,有固定居所,年滿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的男子,不分城內和鄉村,不問職業和省籍,都要徵編受訓。民團的組織,既然這樣龐大,經費自然是個大問題,而十二縣經費……”
說話的是彰德縣李桂德,在十二縣中只有彰德與邯鄲是“上縣”,而在眾縣之中,他是任職時間最長的縣長,自然的由他站出來出聲反對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民團建設經費一應由區庫支給!”
心知經費問題將是眾人反駁的根本,對此管明棠的辦法就是大包大攬,由區庫支給從而解決眾人駁的經費問題。
“那不知專員要怎麼解決區庫收入問題!”
一聲反問的同時,方國勳這個畢業於北平政法大學,在眾縣長唯一的一位“考試”縣長站起身來,朝著管明棠輕鞠一躬。
“專區所轄各縣可謂是地瘠民貧,早已不堪苛捐之壓力,還望專員能體諒五百萬人民負擔之艱苦,且莫再增捐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