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順便
“我們不必像我的祖父、父親那樣,順應紫禁城裡那位的意思,清心寡慾、無慾無求的活著,我們要活得熱熱鬧鬧,有滋有味。我想聽見我們的孩子在院子裡互相打鬧嬉戲,滿院子追趕,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吵個不停。我想讓我這一支如同大樹般,枝葉葳蕤,開花結果,興興旺旺的存在這天地間。”
永璐自懂事起,便慢慢體會到家中的那份壓抑和冷清。猶如在沙漠裡走了很久,他像渴望水般渴望平凡富貴人家的人丁興旺、勃勃生機。
宋懷玉啞然,原來永璐這麼熱衷於開店,最終是為了這個。和永璐相處久了,她能理解永璐心底的不甘。生來就注定不能文舉武功,不能出相入仕,這對於天資聰穎、內心高傲的永璐來說,是個悲哀。他不想兒女們如他般困在金色牢籠中,她亦能理解。
“可……可也不能讓我像母豬樣,生個不停。”宋懷玉想了半晌,滿面通紅的憋出一句話來。
永璐咧開了嘴,這便是宋懷玉的率真和可愛,沒那麼市儈和狹小。他不要這淮南王府這等事,若換做一般閨閣女子早跳出反對了。“好,隨你,你想生幾個就生幾個。”
“這還差不多。”宋懷玉嘀咕了一聲。可是,為啥她總有掉坑裡的感覺。
“你猜我剛剛跟吳二哥說了什麼?”永璐趁機轉換了話題。
“說了什麼?”宋懷玉果然好奇,被永璐牽走了思緒。
“我說完顏對蘭姐姐有心思……”馬車載著一席話轂轂而去。
……
第二天一早,汪岐蘭推開書房的門,吳勉已經在內,泡好了茶,研好了墨,神色如常地在靠窗的榻上抄書。
見汪岐蘭進來,起身打了聲招呼,找出她日常用的杯盞,給她倒上茶。
“來,看看我泡茶的功夫如何?”平日或是丫鬟們泡、或是汪岐蘭親自動手,吳勉泡茶的機會還真不多。
汪岐蘭道了謝取過,品過一口,“不錯,濃淡正好。”
吳勉得了讚美,施施然坐下,重回榻上抄書。
汪岐蘭難得好奇,走近看所抄為何。
“這是我在文瀾閣中眾醫書陸續收集的一些名醫驗方,覺得甚是珍貴。趁著修書之際抄了下來,偷偷帶出了閣。如今趁著空閒,整理整理,做成了簡便單方彙集,若今後能付梓,必定能成為居家必備的好書。”吳勉目中流露出一絲狡黠。
汪岐蘭莞爾,吳勉時刻惦記著刻書,還因此趁職務之便,這執念真不是一般。
“關於各地的進言人選,除了永璐答應的兩個外,我還想讓與我們關係密切的外地客商,也幫上一把。”汪岐蘭昨晚思慮了好一陣子,想起了濟南府胡茂通,他眼下與祥泰有大量的生意往來,每一季都要來祥泰訂上大批貨品,汪岐蘭亦答應濟南府唯他一家下家,說起來他在生意上有賴於汪家,且胡茂通亦是膽大心細、有幾分義氣之人,拜託給他應該沒什麼問題。
“如此,便有勞蘭娘了。”吳勉默然,欠她的已經數不勝數,此生慢慢回報吧。
二人稍微聊了幾句,就如以往一般,在屋內各安一處,互不干擾。
只是汪岐蘭發現,她的茶水永遠不會冷。吳勉時不時的過來,添補或置換茶水,每當她抬手去拿杯盞,吳勉勢必已將茶水“伺候”好了。
“吳二哥,不必如此麻煩。”汪岐蘭過意不去
“無妨,我是給自己倒茶水,順便而已。”吳勉自在的回答。
好吧,說多了是客套,反而生分。汪岐蘭便逐漸適應吳勉的“順便”。
這樣的“順便”越來越多,比如說,汪岐蘭射箭的時候,吳勉順手也射上幾回。到底是男子,容易掌控力道,練了幾回,便漸漸有了准頭,再後來兩人每次射箭時,還競起了靶數。
每次一起吃飯,吳勉夾菜,也“順便”幫丫鬟他們擺盤,說是將自己愛吃的都放在跟前,汪岐蘭赫然發現,經過吳勉擺過的盤子,放在她面前的都是一些她愛吃的菜。
汪岐蘭有時前往店舖,吳勉也剛好有事出行,於是順便的搭了汪岐蘭的馬車,二人一路同行,待到了地點,吳勉下車,辦好事後,回了店舖中,順便的搭汪岐蘭的馬車回來。
吳勉的順便很自然,自然得汪岐蘭不能說什麼。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相伴著過去了。
給松江府洋行的第一批花邊已經於11月初前順利交貨,洋老闆很滿意,在第二批花邊的訂單之外,又追加了一筆。雖然臨近年關,但巧娘那裡的農婦們仍然停不下手中活,每日現拿的豐厚報酬激勵著她們擠出極可能多的時間用於編織花邊。汪岐蘭、翁亮和羅巧娘亦商量著,排定好了來年的產量計畫。眼下揚州城裡眾商人還未有人能如祥泰般,掌握花邊的技術,即使學了。熟練工人的數量一時半會也趕不上祥泰,所以這一杯羹目前還只有祥泰一人獨享。
繡房中的繡娘不再侷限於衣飾,扇面、傘面、屏風、絲帛畫軸等出自祥泰家的繡品,均成了搶手貨。有幾位繡娘已經成了名人,有富貴之家點名要定她的作品,或藏在家中或贈於重要之人,儼然是傳家寶的品級。
桑園全年在巧娘的安排下收了五季蠶繭,產能大增,繅車的蠶絲亦是上等品相,供給制布坊後,製成的絲綢錦緞,光澤鮮亮、品質上乘,廣受到揚州買家和外地客商的歡迎,加上吳庸和向葉瑩的精巧設計,一些獨一無二的布匹,更成為祥泰的滾滾財源。成衣鋪、制布坊、尚品布莊得益於新品,今年的收益翻了番,相對而言絨花坊和祥泰布莊總店稍微落後一些,但比之往年,仍有三成左右的進益。
過年前夕,汪岐蘭和財叔、單金水為盤算各家盈利以及每人應得的分紅忙得不可開交,終於在年二十八日將一個個大紅包發到了每個人手裡,引得各家店舖、作坊和桑園內一片歡騰。
還有枚園的酒樓和雅軒的生意一向不錯,永璐離開揚州之前,與袁子塵和汪岐蘭都算了個清楚明白。汪家二成的分紅亦不是筆小數,這一年可謂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