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玩宋》第179章
第一七九章

 鄭思的去處有了, 王雱又走後門把武興引薦給王韶,讓王韶安排武興接受入學考核。武興比王雱大六歲,按年紀來看已經有點超齡了,不過既然王雱開了口,王韶自然一口答應下來,畢竟王雱可算是半個武學外聘顧問,時不時過來刺激刺激武學生員!

 趁著還沒入學,王雱晚上拉著鄭思和武興秉燭夜談, 回憶在鄞縣的日子。

 王雱那會兒也就四五歲, 離開時才六七歲, 換了別人肯定沒多少記憶, 但王雱記性好, 什麼都記得清清楚楚,三個人聊著聊著便親近起來,想到一別就是十年, 都很是感慨了一番。

 王雱離開客院後, 鄭思與武興沒立刻睡下,他們都有點睡不著。王雱他們離開鄞縣後,他們陸陸續續有聽到王雱和沈括的消息,鄭思更是時常拜讀《國風》上的文章,知曉這個曾經的小夥伴與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此番來京,鄭思一直很猶豫要不要找王雱, 他怕王雱把他們忘了。有時候最傷人的不是反目成仇, 而是你始終牢記著昔日情誼, 對方卻問你一句“你是誰”。

 眼下證明王雱還記得他們,鄭思卻又有了另一重擔憂:他們現在和王雱的差距太大了,事事都沾王雱的光,感覺是在佔王雱便宜。

 武興沒鄭思那麼多想法,聽了鄭思的擔憂後搖頭說:“你別總瞻前顧後,阿雱才十八歲已經名揚朝野,日後肯定成就非凡。我們和阿雱比肯定是比不過的,但我相信我肯定也能拼出一番成就來。到那時阿雱有需要人相幫的話,我們才有資格當他的幫手。”

 武興就是不甘一直窩在鄞縣,才會盡力說服他爹讓他來京。當年王雱年紀最小,卻已經是他們之中的領頭人,武興毫不懷疑王雱會在未來十幾二十年內走上高位。

 他們現在確實被王雱甩開很遠,可也不能因為相差太遠就不再努力,王雱願意給他們爭取機會,武興自然會把握機會!

 武興道:“與其東想西想,不如好好拼一把,要不然將來你想幫也幫不上忙!”

 鄭思被武興說服了,回自己的客房歇下,第二日一早便帶著行囊去國子監報到。武興也早早去了武學那邊,摩拳擦掌地等著接受武學的入學考核。

 安置完兩個故友,王雱又與錢乙、沈括他們商議洛陽那邊的事情。這一年多來,洛陽那邊的河道工程一直沒停,王雱也陸陸續續把洛陽城郊各個片區規劃完畢,這地方是要成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經濟本身也挺不錯,現在需要再搞幾個大項目來引流,王雱這才寫信讓沈括和錢乙回來。

 沈括也知道朝中的遷都之議,看完王雱的城市規劃圖,沈括對這西京充滿了期待。他說道:“開封周圍連座像樣的高山都沒有,黃河又頻頻改道,確實不太適合防禦外敵。就是很多人早在開封紮了根,怕是不太願意朝廷遷都。”

 王雱道:“遷了都,開封也是東京。”

 影響肯定是有的,要不然朝中也不是進行漫長的遷都扯皮。王雱要做的就是讓這些頑固分子看到遷都的好處:首先是安全,生命財產能得到最大的保障;其次是有賺頭,早去洛陽投資,升值空間非常大!

 反正,要持之以恆地給所有人灌輸“遷都好處多多,不同意遷都都是傻子”的概念。

 沈括與王雱相識多年,完全是無條件支持王雱想做的事;錢乙能繼續跟著曹老頭深造也很開心,一口應下王雱提的一些要求,去太醫局記了個名,準備等沈括的新任命下來後一道出發前往洛陽。

 多了幾個助力,王雱心情愉快得很,又跑官家面前聊起自己這幾個好朋友,回憶他們當年的糗事,什麼大家一起被狗追鄭思手腳不協調爬不上樹全靠武興跳下去引開狗啦,什麼沈括愛書如命看著書把炊餅蘸了墨吃得滿嘴黑啦。

 一旁的王珪聽著都覺得當這小子的朋友真心累,幹一件糗事怕是會被說上幾十年!

 官家聽得很樂,對這幾個小子也有了極大的期待。朝中英才自然是越多越好,一人不成眾,獨木不成林!

 由於最近要帶“小孩班”,王雱在宮裡蹭飯的次數反而少了,忙活完本職工作就和王珪一起下衙。

 王珪和王雱一同去牽馬,免不了提點一句:“少在官家面前舉薦相熟的人,往後你官位高了,這事說好聽點是內舉不避親,說難聽點就是任人唯親、結黨營私。”而且,若是舉薦的人捅了簍子,舉薦人是要受牽連的。當初晏殊舉薦了范仲淹,結果范仲淹和呂夷簡硬槓,可把晏殊氣得不輕!

 這些官場潛規則,王雱自然也是曉得的,不過他自有一套道理,也不否然自己明貶暗褒的舉薦意圖:“若不多接觸、多瞭解,如何知道他們品行如何、能力如何?隨便舉薦一個並不熟悉的人,那才是不負責任。”

 王珪行事謹慎,提點王雱一句已是覺得過了,聽王雱這麼一說便也不再多言。王雱這麼說也有道理,不舉薦相熟的,難道舉薦面都沒見過的那些?即便名聲極佳,沒好好瞭解過,誰知道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王雱別過王珪,去接了媳婦和小舅子、趙仲針,今天王雱讓沈括來給小屁孩們講課,講作物育種流程。

 民以食為天,吃不飽飯填不飽肚子,必然有人要造反,所以農作物的選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自從廣泛推廣高產耐旱的佔城稻,大宋的糧食問題基本已經解決,人口也迎來了空前的大爆炸,光是開封一城就養活了過百萬人口。

 可惜,由於西線、北線外地頻繁侵擾,土地多荒棄,如今的“大宋糧倉”只在江南富饒之地。這也是王安石能在鄞縣一帶行借貸之法的原因,不管如何遭災,江南之地都遠比其他地方能承受,不會因為借貸利息弄得丟田失地、家破人亡,抗災能力比北方諸州強多了。

 王雱準備在江南以北的各州推廣一些種植週期短、獲利大的經濟作物,增加這些地方的人口。最好是能在北方沿岸也開個市舶司,擴建屬於北方的貿易港口,地方他也選好了:密州。

 密州這地方,其實就是後世的青島,氣候宜人,風光美麗,還適合種植啤酒花,可以說是中國啤酒之鄉。王雱準備讓沈括研究一下蛇麻草的人工種植項目,到時讓人往密州那邊種,大力推進密州擴港項目。

 到時南北海上皆通航,水路通暢,有海上貿易為北方諸州輸血,也不至於敗落。當然,王雱覺得要是能拿下天津就更方便了,經黃河主道直通洛陽,運輸多麼便捷!天津港多有搞頭!

 沈括給小屁孩們講完課之後,王雱就掛起輿圖和他們說起自己的構想,很是惋惜燕雲十六州被人扒拉走了,成了遼人的南京道,要是可以把它收回來的話,運輸線就好搞了!等你們長大了,一定得把燕雲拿回來啊!

 一溜小屁孩被王雱講了天津港的好處,又被科普了太/祖和太/宗當年準備如何收復燕雲,都心神激盪,立下宏願表示一定會完成太/祖遺願,必定將燕雲十六州給收回來!

 沈括在一旁聽得一陣無語,按年齡算,王雱自己也沒滿二十,就那麼幾歲的差距,你忽悠人去收復燕雲能不能別把自己摘走?!不知道的人聽了怕是會以為你這小子七老八十了,在和後輩交待遺志!

 可聽著王雱講收復燕雲的好處,沈括也覺著燕雲自古以來就屬於他們,那長城還是始皇帝時候修的,憑什麼不要回來?有了這一塊,他們既可以建港,又可以據天險防禦外敵,多好,多棒!

 王雱給我方有生力量進行一通無差別洗腦,愉快地結束了他們的課程,把小舅子囫圇著給送回了岳父那邊,天氣冷了,他還在岳父凶狠的目光中蹭了碗岳母熬的暖湯喝。

 王雱走後,司馬光把司馬康拎去書房,問他今天都學了什麼,主要是想知道王雱有沒有教司馬康什麼邪門歪道。與諫院同僚相處多了,司馬光也覺得王雱這小子邪乎得很,等閒不要聽他說話,聽他說完你就忘了原來的想法、原來的道理!

 司馬康把今天由沈括講課的事和司馬光講了,還把課堂筆記拿出來給司馬光檢查,相當地乖巧。

 司馬光對沈括觀感不錯,主要是,有王雱這操蛋玩意作對比,他身邊那一溜朋友看著都很棒,肯踏實做事,不會瞎鬧騰!他看完沈括的講課內容,再往下翻,卻看到司馬康繪製的一張輿圖,上面清晰地標註著十六個紅點。

 司馬光定定地看著那十六個紅點。

 司馬康見司馬光翻到了這一頁,便把王雱講的內容也複述了一遍。他年紀還小,不知道用兵艱難,不知道國庫空虛,只想著王雱說的幾個要點:第一,這地方是我們的,看到那長城沒有,是我們的先祖用血汗堆起來的,這就是證據!第二,收復它好處可多了,什麼天險可防禦外敵啦,什麼全面鋪開北方貿易線啦……

 看著一臉稚氣的司馬康如數家珍般報出“收復燕雲十大好處”,司馬光本來要教育他的一番道理慢慢消弭於胸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言的悶沉。可以收復燕雲的話,誰不想收復?

 只是,太難了啊。

 戰事一起,多少人得家破人亡?無端毀棄盟約,更是會招來非議,道義上站不住腳!西夏、吐蕃都在旁窺伺,一旦他們尋機發難,大宋的處境就危險了!

 可面對這樣稚嫩的一張面孔,司馬光怎麼好把朝廷的種種難處給他一一明說?這個年紀的孩子理當什麼都敢做、什麼都敢想,不應當太早知曉那些避不開的艱難險阻。

 若是沒遇見過王雱那小子,司馬光絕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見過那樣一個小孩之後,別家小孩不是太無知,就是太愚鈍,沒哪個能比得過他。

 司馬光不求司馬康也能有那樣的大出息,但至少別差太遠,免得王安石那廝天天在他面前得瑟。

 由他們去吧。

 司馬光的堅持被悄無聲息地蠶食了一小角。

 另一邊,趙仲針也興致勃勃地和他爹趙宗實說起今天的課程。沈括講的農事他不大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王雱所說的收復燕雲,和他爹說起來就格外興奮。

 趙宗實素來謹慎守禮,聽趙仲針說得手舞足蹈,只差沒把王雱的話逐字逐句背出來,不由皺起眉頭勸誡了趙仲針幾句,讓他謹言慎行,莫聽了幾句大話就到處嚷嚷。

 趙仲針不敢反駁他爹,鬱悶地抱著自己的課堂筆記走了,回到房間後取出王雱教他們用的炭筆在筆記上一筆一劃地補了句:不管,反正就是要收復燕雲,才不是大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