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流水迢迢》第134章
番外、華稗.齊稗.桓稗

  【稗官野史】泛指記載軼聞瑣事的文學作品。稗官:古代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風俗故事。後來稱小說為稗官。野史:不是官家編撰的史書。

  泱泱九州,千載風流,無數史實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嚴肅而冷靜的史書,有時很難還原歷史事件的真相,如同華朝末年那段風起雲湧的歲月,誰也不知究竟發生了一些什麼。其後華滅齊興,桓國衰落,也是波譎雲詭、驚心步步。

  華朝滅亡後,齊國太祖命“天玄閣”掌門崔逸會同史學家編撰了《華史》。但崔逸有感於史筆的侷限性,另將蒐集到的有關華末齊初兩朝的文獻、筆記、傳奇乃至民間諺俗等悉心整理,輯為《華稗》、《齊稗》。

  崔逸又北上桓國,遇上在桓“南子之亂”中倖存下來的一些文士,志同道合,又合力編寫了《桓稗》。從而讓我輩得以從這些被史學家嗤之以鼻的野史稗末中,一窺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歲月。

  稗者,非正史也,或有胡言亂語、怪力亂神之言,諸位看官可一笑之。

  一、華稗

  安帝之死

  華末,安帝以七歲稚齡登基,幸得顧命首輔、忠孝王裴琰一力扶持,才安然度過數次宮變謀逆。

  可惜安帝身子較弱,一直居於深宮,不好文史武功,獨好研究香料。

  南方的烏琉國盛產香料,尤以“沉香榍”聞名於世。世有傳言:在月圓之夜,若“沉香榍”盛開,其所散發的香氣千載不消,若能吸其香魂,將月夜飛昇。

  這僅是民間傳聞,但安帝信之不疑,可惜“沉香榍”極難栽活,烏琉國上千年來僅有一株成活,“沉香榍”的種子也不過八顆。

  但烏琉國當時與岳藩連年激戰,自也與華朝交惡。安帝求“沉香榍”不得,鬱鬱寡歡,後來甚至不早朝、不見臣子,也不納嬪妃。

  忠孝王裴琰為解帝憂,同時也為了平定南方局勢,於天命之年再度披甲,領南安府、玉間府八萬人馬馳援岳藩。

  兩載征戰,岳藩世子戰死沙場,藩王岳景陽死於流箭,裴琰也舊傷復發,終將烏琉國大軍擊敗,華朝大軍以風捲殘雲之勢掃過烏琉大地。

  裴琰收服烏琉,帶回八顆“沉香榍”的種子,安帝狂喜。當場下旨:因其要一心培植“沉香榍”,不勝帝位,欲禪位於忠孝王裴琰。裴琰驚駭,伏地痛哭,吐血不已,安帝無奈,才收回聖命。

  只是自此以後,安帝再未出現在朝臣面前,而是自閉於後宮禁苑,一心培植“沉香榍”。

  悠悠八載時光,忠孝王裴琰操勞過度,舊傷復發,撒手人寰。其長子裴洵繼任忠孝王位,兼任顧命首輔。

  安帝得知裴琰去世,於後宮痛哭三日,卻仍一心培植“沉香榍”。

  他精神漸漸陷入痴狂,三次下旨,要將帝位禪讓給忠孝王裴洵。裴洵惶恐不安,不敢上朝,政事無人主理,朝廷漸陷入紛亂之中。

  安帝培植“沉香榍”不成,性情大變,屢誅身邊宮女內侍,宮中人人自危。

  僅剩最後一粒“沉香榍”種子時,安帝日夜蹲守於幼苗旁,任何人一旦接近,必誅之。一名姓許的內侍不小心入了禁苑,安帝命人將其亂棍打死,許內侍收有兩名義子,心傷義父之死,憤而謀逆。

  他們糾集不軌之徒,衝入內廷。幸得忠孝王裴洵得到消息,及時趕來,在禁苑門口與逆賊發生激戰。

  一番血戰,裴洵擊斃全部謀亂者。正要向安帝請罪問安,謀逆者流出的鮮血匯成血溪,緩緩滲入泥土之中。

  當日正是月圓之夜,禁苑門口的上千人,目睹了奇異的一幕:

  鮮血滲入“沉香榍”幼苗的周圍,幼苗迅速抽芽生長。安帝大喜,終於明白了“沉香榍”要以人血養之,眼見幼苗生長速度越來越慢,安帝拔出長劍,便欲砍殺眾人,眾人齊齊迴避,裴洵跪地泣呼。

  安帝無奈,站於“沉香榍”旁,引劍自刎。

  安帝的鮮血噴在“沉香榍”上,“沉香榍”終於生出花蕾,安帝跪於花蕾前,抱住花蕾,頸中之血不停地流在花蕾上,月華籠罩在他身上,發出一種淒冷的光。在這片淒冷的光華中,“沉香榍”終於盛開,清香溢滿整個皇宮。

  安帝臨終前望著盛開的“沉香榍”,狀極欣慰,他用盡最後力氣,將玉璽拋給跪於一旁的裴洵。

  香霧四溢,漸漸淹沒了安帝及“沉香榍”。

  等香霧漸漸散去,已不見了安帝身影,地上僅餘一株枯萎了的“沉香榍”。

  裴洵及眾臣伏地痛哭,但因事涉怪力亂神,裴洵下嚴令,當夜之事不得外洩,違者誅九族。

  安帝無子,謝氏皇族凋零。眾臣無奈,只得拜請忠孝王裴洵救國於危難之中,即帝位,改國號為“齊”。

  裴洵是為齊太祖,尊亡父裴琰為高祖聖光孝皇帝,尊母親董氏為聖光孝太后。立崔氏為皇后。

  二、寒月劍

  “寒月劍”為千年名劍,也曾為華朝開朝聖祖所用佩劍。華聖祖用“寒月劍”縱橫天下,開闢了華朝江山。

  但立國以後,聖祖嘆“寒月劍殺氣過重,飲血過多,現當以禮治國,宜封之”,遂將“寒月劍”封於皇陵地底。

  華承熹五年冬至,成帝死於莊王及衛昭謀逆,皇陵方城在大火中燒為灰燼。二十年後,方城重修,工匠於某夜挖地基時,寒光迸現,籠罩整個皇陵,“寒月劍”重現於世。

  忠孝王裴琰得知“寒月劍”重現於世,欣喜不已,持劍彈刃,嘆道:“寒月出世,天下可定。”

  “寒月劍”重現於世的當月,裴琰便收了一名義子。義子姓蕭名遙,俊美無雙,風華絕代。裴琰遂將“寒月劍”賜給義子蕭遙,並親授其長風劍法。

  第二年,桓威帝再度以十五萬大軍南下,裴琰率長子裴洵、義子蕭遙再度領軍北征,與桓軍決戰於成郡。

  蕭遙為左軍將軍,其長相太過俊美,桓軍罵陣時屢屢嘲笑之。蕭遙遂以銀色面具遮住真容,並在陣前割血立誓:一日不將桓軍擊敗,一日不以真容示人。

  蕭遙英勇善戰,並屢有智謀,其統率的左軍所向披靡,風頭超過裴洵率領的右軍。兩軍將士皆對其欽服不已,因其持“寒月劍”縱橫沙場,都呼其為“寒月將軍”。

  麒麟谷一役,桓相滕瑞使詐,引蕭遙入深谷。蕭遙陣前臨危不亂,率五百死士力守谷口,及時等到主力大軍前來。但蕭遙卻中箭跌入急流之中,不知去向。

  裴琰得知,大驚失色,下嚴命尋找。一個月後,蕭遙無恙歸來,只是身邊多了一名女子。該女子一直以紗蒙面,身有異香。蕭遙要娶此女子為妻,裴琰以其來歷不明,不允。蕭遙當眾割去一綹烏髮,奉給裴琰,謝其授藝之恩,遂攜那名女子的手,飄然而去。

  裴洵急追義兄,蕭遙卻將“寒月劍”向後拋出,“寒月劍”直入松樹樹幹。待裴洵抽出“寒月劍”,蕭遙與那女子已不見了蹤影。

  自此,“寒月將軍”絕跡於人世。

  裴琰率長風騎將桓軍趕回黑水河以北,撫劍長嘆,將“寒月劍”投於黑水河。絕世名劍,自此長眠於兩國交界處的深河之中。

  裴洵登基為帝后,命人在凌煙閣繪了三十二功臣的畫像,東首第一位,風神俊秀,軒然若舉,便是“寒月將軍”蕭遙。

 齊稗

  一、長樂之盟與天玄閣

  關於齊國與月落國如何結為“長樂之盟”,是齊史上四大疑案之一。

  齊太祖裴洵登基,三年後有姜氏遺孤在蒼平府起兵謀亂。太祖命鎮北侯寧思明領兵平定叛亂。

  當時,桓國元帝廢順帝,引發“南子之亂”,月戎也發生叛亂,桓國陷入內亂之中。

  月落藩王木風見華桓兩國皆忙於平定內亂,便宣佈脫離齊國藩治,自立為月落國。

  齊國內亂很快被平定,齊太祖裴洵三度下旨,令木風重歸齊國,木風僅回一字:戰。

  太祖大怒,領十二萬大軍親征。到達長樂城後,太祖裴洵卻出人意料地沒有發起進攻,大軍在長樂城駐紮了半個月後,便又撤回了河西。

  其間原因,並沒有一個公開的說法。但據貼身隨侍太祖的侍衛透露:太祖抵達長樂城後的當夜,一名姓崔的神秘人求見太祖,出示了一支竹簫為信物。這名侍衛在後來曾見過此人,即是後來修撰《華史》的“天玄閣”閣主崔逸。

  太祖與崔逸一番長談後,深夜出城。在城外某處莊園呆了大半夜,將近黎明時才出莊。

  太祖回到長樂後,即下令撤兵。回京後太祖頒發詔令:齊國承認月落自立,並與月落國結為“兄弟之邦”,世代友好。

  不久,月落國王木風修書齊國太祖皇帝:懇請齊國歸還月落聖教主蕭無瑕之遺物,並將其反抗前朝暴政之英烈事蹟,昭告天下。

  齊太祖裴洵下令,將衛昭遺物悉數送返月落。木風主持聖典,月落數萬人於星月峰祭奠英靈,並立下“鳳凰碑”,世代祭祀。

  桓國元帝將國內叛亂平定後,在五大貴族部落的慫恿下,本欲再度南征。聽聞齊月兩國結為“兄弟之邦”,於宮中哀嘆“木風欺朕也!”遂打消了南下的念頭,自此齊、桓、月三國鼎立,天下有數十年的短暫安定。

  由於“天玄閣”閣主崔逸本身為《齊史》的編撰者,故對此段史實的真像隱晦不言。

  只是民間多有傳聞:太祖裴洵當夜在那神秘莊園之中,先是見了一名白衣男子,據隨行侍衛辯認,此人風華無雙,依稀像當年叱咤沙場的“寒月將軍”蕭遙。

  還據月落方面的傳言:當夜,月落國王木風似乎也帶著一些人馬偷偷出了國境,去向不明,直至天明方才返回國境。

  其間真相究竟如何,無人得知。只是自此夜後,隱跡百餘年的“天玄閣”重出江湖,由崔逸執掌門戶。太祖請崔逸為“國師”,禮遇甚隆。

  曾有人懷疑崔逸是崔皇后的親人,太祖是看在崔皇后的面子上,才盛待崔逸,但朝廷始終沒有承認此事,崔逸也始終沒有入仕為官。故此說法,也只是民間的揣測而已。

  二、慧貞長公主

  高祖聖光孝皇帝裴琰共有二子一女,長子裴洵即後來的齊太祖,為聖光孝太后董氏所出。

  次子裴洛和獨女裴念慈皆為側室漱雲夫人所出。

  據史書記載:裴念慈少聰慧、性嬌憨,深得裴琰寵愛。裴琰年少時談笑風流,成家後日漸威嚴。二子皆嚴格訓育,唯獨對此女十分嬌縱,每當二子觸犯家規,面臨嚴懲時,只要幼女求情,裴琰必網開一面、手下留情。

  裴洵和裴洛,得幼妹求情之恩甚多。故裴洵登基為帝后,即封裴念慈為慧貞長公主,允其車駕入宮無需下車、素面朝聖無需宮服。

  裴念慈十四歲時,裴琰嘗想將其許配給義子“寒月將軍”蕭遙,蕭遙以“念慈妹妹年紀尚幼”為由謝辭。

  蕭遙在成郡攜美隱跡,消息傳回京城,裴念慈正與安帝之姐對弈。聽聞後淡然一笑,落下一子,曰:“君既無心我便休,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待父兄得勝回京,裴念慈即提出比武招親。裴琰也居然同意了女兒這個驚世駭俗的要求。

  惜乎當時武林少年英雄凋零,擂台三日,竟無一人能勝過裴念慈。裴念慈震斷長劍,嘆:“我若為男兒身,必執掌武林牛耳,睥睨天下豪傑!”

  此話傳回王府,裴琰大笑。

  倒是裴洵對這話唸唸不忘,他登基為帝后,不但封了幼妹為慧貞長公主,還封其為武林盟主,真正是“執掌武林牛耳,睥睨天下豪傑”,傳為一時佳話。

  但更令人稱奇的是,裴念慈最後竟然看上了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孔秀才。孔秀才不喜武力,裴念慈便將寶劍束之於閣,洗手親做羹湯,布衣服侍公婆。

  有民間傳言:新婚之夜,孔秀才逼裴念慈立誓,不得以娘家之力助其考取功名,方才踏入洞房。

  後孔秀才果然高中探花,至於其兩位大舅子有沒有在中間出一把力,不得而知。

  只是裴洵登基後,孔探花死活不願意入朝為官,遂在翰林院編史,終老一生。

  桓稗

  一、滕皇后與“南子之亂”

  桓國由於元帝廢順帝,又經歷“南子之亂”,威帝宇文景倫執政期間諸事在後來的史書中多隱晦不明。但對滕皇后之記載卻十分詳盡。

  傳言說是元帝雖廢了順帝,但對順帝之母,當年的滕皇后卻十分敬重。私下也曾常嘆“滕皇后雖是南人,卻實當得起‘母儀天下’四字。”

  滕皇后乃華朝人,眉目清華、溫婉端凝。威帝宇文景倫借其父滕瑞之智謀,登基為帝,即立其為皇后。

  滕皇后好讀書、通禮儀,生性節儉、慇勤恭順。其深明大義,屢有明諫。威帝在滕瑞等南人士子的支持下對桓國軍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屢遇阻力,每遇煩燥不安之時必到滕皇后宮中小坐,經皇后悉心勸慰,便會心情轉好,威帝也因此對滕皇后十分敬愛。

  但宮中屢有傳言,威帝宇文景倫最愛的並不是滕皇后,而是一名月戎國女子。該女子還與威帝生下了一個兒子,即威帝未登基前從月戎國帶回來的一個男嬰。但威帝始終沒有承認此事,只是收這名男嬰跋野風為義子,後封為鄭王。

  滕皇后卻對此類傳言一笑置之。她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威帝側妃所生諸子以及義子跋野風皆一視同仁,親自教育。

  元帝自幼喪母,也是滕皇后將其收於膝下,悉心撫養成人。所以元帝后來雖廢順帝,卻始終對滕皇后滿懷敬意。

  光宅四年,滕皇后病重,臨終前拉著威帝的手,囑其不要妄動干戈,道:“華朝軍力強盛,桓國十餘年變革,部落貴族人心不穩,不宜南征,切記切記!”又流淚叮囑其父左相滕瑞放棄執念,不要再勸威帝南征。

  可惜威帝及滕瑞不聽其言,仍於次年發兵南下,仍舊敗於裴琰手下。

  滕瑞舊傷復發,死在回上京的路途之中。

  威帝先失滕皇后,再經戰敗之痛,又失滕瑞,傷心不已,回上京後,在滕皇后陵前坐了三天三夜,痛哭流涕,撫碑泣道:“朕愧未聽皇后之言,今時今日,朕才知朕之所愛竟是皇后!”

  威帝自此鬱鬱寡歡,朝政也多有懈怠。其執政前期所進行的改革也因滕瑞之死而漸有擱置。

  威帝死後,滕皇后所生之子登基,是為順帝。

  但桓國五大部落貴族對威帝的漢化政策積怨已深,遂於大業四年召開了廢棄多年的五部聯盟會議,指故皇后滕氏所生長子桓順帝有南人血統,廢順帝,赫蘭王登基為元帝。

  元帝登基後,即廢止了威帝期間頒布的各項改革條令。

  滕瑞門生及桓國士子不服,與桓貴族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士子們靜坐於皇宮前,並公佈檄文,聲討元帝謀逆。

  元帝命五部入京,鎮壓士子,八月十五,上京血流成河,士子死傷無數。廢順帝也被逼在皇宮門前飲鳩身亡。

  此次騷亂,史書稱為“南子之亂”。

  元帝血腥鎮壓,最終平定大局,桓國重新由各部落貴族執掌大權。但元帝為平定民心,威帝時期的一些法令也逐步有所恢復。

  二、跋野風

  鄭王跋野風,乃桓威帝自月戎帶回的養子。民間多有傳言說,此子乃威帝與一月戎女子所生。

  跋野風後為滕皇后撫育成人,滕皇后對威帝諸子皆視同己出,親自教育。唯獨跋野風生性好武,於詩文一道深覺頭疼。威帝聞之,大笑道:“野駒子野性未馴,也罷,且由他去。”滕皇后一哂,此後亦不勉強。威帝於是親授武功,跋野風在武學一途天賦甚高,加之勤奮好學,年方弱冠,便躋身桓國一流高手之列。

  鄭王成年後,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性情沉穩剛毅,騎術武功俱精。威帝嘗撫其背曰:“此子肖我。”唯對滕皇后始終執禮甚恭,視如已母。並與滕皇后所生子女關係甚好,尤與幽蘭公主宇文蕙感情最篤,兄妹二人或策馬草原,或刀劍互搏,形影不離。宮中曾有傳言,威帝有意將幽蘭公主許配鄭王。

  滕皇后去世後,鄭王悲傷不已,於皇后靈前發誓,願傾一生之力護佑弟妹。幽蘭公主於南征途中失蹤後,鄭王傷心難抑,始終堅信公主尚在人間,決意南下尋找公主。自此跋野風踏遍華朝山山水水,尋找幽蘭公主。

  其後威帝薨逝,順帝繼位不久,即遇桓國五大部落作亂。順帝被廢,赫蘭王登基稱帝,是為yuan帝。待跋野風聞訊趕回,順帝已死於南子之亂中。

  跋野風馳援不及,後悔莫及,深感愧對先帝與皇后,憤而入宮刺殺元帝。豈料元帝恐遭人暗算,宮中早有高手埋伏,跋野風以一人之力,力敵宮中上百高手,擊傷格斃數十人,終以威帝所傳白鹿刀刺傷元帝右胸,而跋野風亦因寡不敵眾,傷重難支,不得不遠遁而去,自此之後下落不明。威帝之白鹿刀亦一同失蹤。元帝亦由此落下氣胸之疾。

  數年後,在月戎國和桓國交界的草原上,出現了一夥來如風去如電的馬賊,神出鬼沒,屢屢作案,劫掠桓國官軍糧草,唯獨對過往客商秋毫無犯,桓國官兵數次圍剿皆大敗而回。這伙馬賊為首之人是一蒙面首領,手持一柄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當地的百姓說那就是桓威帝的白鹿刀。

  三、幽蘭公主

  滕皇后生有一子一女,子為後來的桓順帝,死於“南子之亂”。但其所生的女兒,史書記載卻僅一句:幽蘭公主,年十七,卒。

  關於這個幽蘭公主,桓國民間多有傳言,道其出生時,宮廷溢滿清香,故威帝封其為“幽蘭公主”。

  幽蘭公主性好習武,性情豁達。自幼拜在一品堂堂主易寒門下,練得一手好劍法,而其騎術尤精,勝過幾位兄長,與鄭王跋野風也不相上下。

  滕皇后死後,桓威帝率大軍南征,幽蘭公主也隨軍南下。她原意似是長長見識,看一看母后心心念之的南方。但據貼身服侍其的侍女後來回憶:南征途中,幽蘭公主屢見戰爭慘象,數度勸諫威帝止息干戈,威帝及滕瑞仍未改初衷。

  成郡一役,鄭王中“寒月將軍”蕭遙之計,被困野豬林。幽蘭公主率部前去救援,與蕭遙激戰數百回合,被蕭遙引入叢林之中,所幸她熟悉星象,安然脫險,孤身回到軍中。

  麒麟谷一役,滕瑞施奇謀,引蕭遙入谷。幽蘭公主奉滕瑞之命,扼守躍馬澗。蕭遙逃至躍馬澗,被幽蘭公主一箭射中,跌落激流。但幽蘭公主亦被蕭遙拋出的繩索卷中,隨之跌落深澗。

  蕭遙後脫險回到長風騎,幽蘭公主卻芳蹤渺渺,再未現於人世。

  威帝得知愛女罹難,痛哭不已,滕瑞也老淚縱橫,引發舊患,最終病逝於回國途中。

  桓軍戰敗回國後,威帝嘗試圖與華朝和好,修書一封,懇請華朝忠孝王裴琰代為尋找愛女遺骨,裴琰也曾派人在躍馬澗一帶尋找,卻均無所獲。

  一代幽蘭,自此長眠於異國他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