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官居一品》第1301章 大時代之風起青萍之末(下)
  第1301章 大時代之風起青萍之末(下)
-
  呂宋,馬尼拉郊外六十裡,景色優美的安陽海灘上,坐落著南洋公司訓練營。

  這個佔地百畝的封閉式基地,是為南洋公司呂宋區兩萬陸上安保部隊,提供軍事訓練的場所。呂宋總督府的三萬守備軍,也時常借用這裡的優良設施,和軍事教官進行訓練。

  沈默在送走了他的老侍衛們之後,便轉場來到這裡,因為鄭若曾認為,這裡是既能滿足他休息思考,又能絕對保證他安全的最佳地點。

  在這裡,沈默重組了他的衛隊,將原先的衛士編入南洋公司的安保部隊,在那裡,他們將接受最嚴格的訓練和教育,然後分配到在呂宋、馬六甲、以及中南半島各國的分公司,按能力擔任各種職務。

  為了應對新局面,他的新衛隊不再是原先的百人小隊,而是一支千人部隊,都是通過南洋公司最嚴酷的訓練,忠誠和專業程度無可比擬的職業軍人,由鐵柱的長子鐵山擔任侍衛長。

  ~~~~~~~~~~~~~~~~~~~~~~~~~~
  這些日子,鐵山忙著調教他的新手下,沈默則在海邊的別墅中休養了數日,終於恢復元氣。這一日晚飯後,他與鄭若曾來到海灘散步。信步於彎曲的椰林小道,看著碧波耀金的海面上彩雲綴空,歸鷗雙飛的美好景象,怎能不讓人心曠神怡,連帶著話也多了起來。

  “大人,您為什麽能毅然決然的舍棄在北京的基業。”見他心情大好,鄭若曾終於問出了心底的疑惑:“您苦心經營了二十年,說放手就放手,難道就不覺著可惜?”

  “可惜麽?不可惜。”沈默笑笑道:“建立泥沼上的基業,不僅舉步維艱,而且越掙扎就陷得越深越快。大明的希望在東南,在蘇州的學堂,在深入人心的報紙,在啟迪民智的書籍,在匯聯號,在南洋公司,就是不在北京!”

  “難道真要走到那一步麽?”雖然完全支持沈默的政治理想,但傳統文人出身的鄭若曾,還是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感到難過:“天下人都知道,您可以把皇帝壓製的死死的,朝堂上什麽不是您說了算,又有什麽不能做?”

  “我對皇帝實現了壓製不假,但那是我個人的壓製,而不是制度的壓製。”沈默搖搖頭道:“個人的壓製只是一時,隨著皇帝年歲增長,他的反抗會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有利。而我呢?自從我登上首輔之位的那天起,我便要小心翼翼的和‘權臣’兩個字劃清界限,因為一旦我沾上這兩個字,就會失去道義,若對皇帝打壓太甚,又招致士大夫們的攻擊。因為皇帝本身就是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終的勝利屬於誰,可想而知。”

  “只有制度性的壓製才能長久,”沈默輕歎一聲,帶著無限的悵然道:“只有當皇帝無法突破時,這種規矩才能長久。”

  “那麽,為什麽不能……建立這種立制度性的壓製呢?”鄭若曾追問道。

  “因為國家的最高權力,從來都不在大臣的手中。”沈默悵然道:“我的權力再大,也是因為皇帝年幼,先帝遺訓命我輔政,歸根結底,還是從皇權借來的。就算我硬推出這種制度,當皇帝長大後,又會被他推翻的。”

  “看來,”鄭若曾有些失落道:“真的要走那條路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沈默歎口氣道:“開陽,你熟讀史書,應該知道,一個國家的制度,只有在開國初期充滿了變數,然後很快凝固,不到一代人的時間,便再也無法改變。而這個國家的未來,好的壞的,乃至於亡國之因,也都在這時注定了。”

  “……”鄭若曾思索半晌,點頭道:“好像確實如此。”

  “一個大一統國家建立初期,往往是大亂方定,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如果國家的設計者,能能夠確立一套優秀的制度,那麽這一代之後,政權仍然可能保持活力,國家也可以持續進步。相反,要是最初制定的制度有問題,就會成為後代無法治愈的絕症,對政權的損害隨著時間的推移由小變大,最終超過國家承受限度,爆發毀滅性戰爭,改朝換代,開始新的循環。”沈默站住腳,望著火燒一般的海面道:“大明朝也不例外,從娘胎裡生出來的三大絕症,宗藩、軍製和財政,如果任其肆虐下去,最多幾十年,就要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我想盡量避免破壞,在北京的十幾年,試著看能否通過內部改革,來逐步緩解這些病症,但我找不到,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比如說那些宗室藩王,連家帶口人數已過百萬,再加上他們的奴仆、親戚,佔據天下七分之二的土地而不納稅,每年還要消耗國家半數的賦稅。那些有藩王的省份,為了供給這些藩王,收稅都收到十幾年後。這種天下之大害,人人皆知,每任首輔也都想解決,朝廷已經想盡各種招數去限制,卻架不住他們人數的暴增!其實誰都知道,不把這些吸血的米蟲掃到垃圾堆裡,任何法子都是治標不治本,改變不了最終的結果。然而就因為他們是朱家的子孫,他們的待遇是太祖所定,便成了鐵杆的莊稼,誰也砍不動!”

  ~~~~~~~~~~~~~~~~~~~~~~~~~~
  “再說財政,分兩方面,一個是稅制,一個是財權。中國的財政稅收制度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完全脫節。太祖皇帝一代天驕,但在財政方面就是個白癡!”遠離了大陸,在這幾千裡外的呂宋島上,沈默終於可以放下偽裝,狠狠表達一番對皇權的蔑視:“歷朝歷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只要有能力,就一定會在財政上采取由中央總收總支。只有本朝,財政收入不是首先運到中央集中再行分配,而是大部分存留地方,或者直接發給邊鎮,真正運到京師的只有供首都開支的部分而已。”

  “中央財政既缺乏收入來源,又很難拿出儲蓄的大筆開支,在四方無事時,這樣尚且可以度日,但如果發生大的戰爭、災害、或者要興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筆而又長期的開銷時,則必定無法可想。如果不改,資金不足導致後勤保障嚴重不足,將來必定是擊敗大明軍隊罪魁禍首。”

  “我任首輔這八年,唯一可以載入史冊的成績,便是在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基礎上,將地方財權上收,由中央總收總支,使太倉節余從隆慶末年的三百余萬兩,增長到一千二百萬兩。這個數字應付幾場局部戰爭可以,但遠遠不足以保證國家的安全。說句不中聽的,江浙閩廣山西各省的首富,都比國庫有錢。這也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稅收問題,比財政問題更致命!”

  “這個國家的稅收,是史上最荒唐的稅收,竟然隻向窮苦百姓收稅,卻把佔社會財富總量七成以上的富商大戶拋在一邊。自古將商業視為末業,無不課以重稅,唯有本朝太祖,竟然自大狂妄到,以為自己能消滅商人階層,使社會永遠處在‘其民淳淳’的小農經濟中。所以他為各行各業編戶,就連妓女都得了個樂戶,唯獨把商人排除在外,不承認有這種職業存在,自然也無商稅可言。

  “這種掩耳盜鈴的行徑,自然深受富商大戶們的擁護,理直氣壯的不交商稅。這對國家的危害是致命的,因為最近幾十年來,商品經濟躍進發展,大量的農業人口和耕地流向了工商業。為國家提供財政收入的人越來越少,佔經濟總量比重越來越大的工商業卻對國家沒有絲毫貢獻,反而侵吞著國家的財稅基礎。當經濟的發展,對國家的實力沒有促進,反而起作用時,隨著經濟越來越發展,國家只會越來越虛弱,直到外強中乾,被弱小的敵人擊敗。”

  “這個問題,屬下也看到了。”鄭若曾道:“咱們南洋公司,每年的流水有四千多萬兩白銀,淨利也在八百萬兩左右,這些錢,可都沒有朝廷的份兒。放眼整個海上貿易,那每年的貿易額,在五億兩白銀以上,淨流入中國的白銀,得有九千萬到一億兩,而皇家從中得到了什麽?一百萬兩白銀的稱號使用費。這樣下去國家肯定要亂套的。”頓一下,他有些遲疑道:“既然大人都清楚,怎麽……”他不敢再說下去。

  “怎麽從來不見動作?”沈默笑笑道:“你依靠哪個階層,就得代表哪個階層的利益。人性本惡,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對於追逐利益的工商階層更是如此。我站在首輔的位子上,代表的是朝廷,如果我提出收商稅,必定會立刻被東南的工商大戶視為背叛,他們將不會在支持我,信奉我,保護我的心血。我辛辛苦苦建立的一切,都將變成轟然倒塌的空中樓閣……”

  “那永遠都不能收了麽?”

  “不,商稅一定收,但必須要讓他們心甘情願。”天色漸黑,沈默與鄭若曾往回走道:“但這又是現在政權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開商稅,遭殃的不會是閩廣海商,也不會是山西鹽商,而是江浙的工商業。朝廷常年對江浙課以重稅,江浙民眾的離心主義已經很強烈了,他們認為這個朝廷已經在靠自己供養了,如果再開商稅,肯定是要出大亂子的。”

  “是啊。”鄭若曾深有感觸的點頭道:“我們的故鄉人,素來膽大包天,不知敬畏,收買官府,抗租抗稅,這都是他們常乾的。”

  “不過我認為,開征商稅的時間不遠了。”沈默的目光投向遙遠的北方,嘴角掛起一絲譏諷的笑道:“看著金山銀山沒有自己的份兒,那位從小就貪財如命的皇帝陛下,能忍得住誘惑麽?”

  ~~~~~~~~~~~~~~~~~~~~~
  “我可能體會到大人的思路了。”聽完沈默的話,鄭若曾有些了悟道:“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問吧。”天黑下來,沈默的臉色已經看不清。

  “如果說,我說如果……開戰的話,會是在什麽樣的前提下。”鄭若曾字斟句酌的問道。

  “前提麽……”沈默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道:“前提有四個,一個是皇帝配合,把那件事辦了;一個是我得到大義的名分,到時候能不能具備這兩個條件,是一目了然不含糊的。”

  “那還有兩個呢?”

  “一個是工商階層要求權力的呼聲,我不奢求普通民眾,在現階段有這方面的要求,但作為未來的統治基石,工商階層必須覺醒!一個是官紳階層敢於反抗皇權的決心,我同樣不奢求普通民眾,在現階段有這方面要求,但作為未來的統治階級,他們必須覺醒!”沈默輕聲道:“它們需要我親眼看到,需要我親耳聽到,需要我的心感受到,如果感受不到力量,感受不到希望,我是絕對不會將戰火和災難,帶給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家和民族。”

  “那,您覺著這四個條件,有可能實現麽?”鄭若曾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他又問出了最後之後一個問題。

  “前兩個中,有一個沒問題,”沈默不以為意的笑笑道:“另一個,還需要努力。至於後兩個,二十年間,我翻譯了多少本歐洲書籍,還親自撰寫了多少本?還有學校、書院、報紙、講壇,匯聯號一年往這裡面投多少錢,總得讓我聽到點兒響聲吧?”

  走到門口時,他對鄭若曾道:“這兩天,你安排一下,我要開始走走看看了,希望你這兒能給我些信心。”
——
  分割——
  第二更,明天繼續……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