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又見名人
朱平安對完對聯後,整個客棧都是一片寂靜。
客棧這六副對聯已經掛出來兩天了,今天這是第三天,以前對的最好的記錄也就是對出三副對聯而已,也正是因為這,才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陸續前來嘗試。
大堂的眾人潛心構思、苦苦思索,想著對出三副、四副大出風頭。
可是,不過一眨眼的功夫,記錄已經被刷新了,而且幾乎還是刷到了最頂峰:六副對聯,一氣呵成,對答如流;其中第一副對聯,就一口氣說了7個下聯.
只是,眾人無論如何都不能把那個鄉下窮小子和創造這個記錄的人聯系起來!
在眾人心目中,創造這記錄的人怎麽著也得是文質彬彬、儀表堂堂,可是這倒好,眼前這少年皮膚微黑、其貌不揚,衣著寒酸、見利忘義,剛才吃東西時就跟八輩子沒吃過飯似的,太沒出息了。
這畫風相差的也太大了。
一時間,眾人難以接受,驚詫當場。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這不就有兩位穿著不俗的少年,聯袂而至,來到了朱平安桌前,走在頭裡的是位穿著不俗的少年,稍微落後半步的是那個叫文生的少年。兩人差不多都是二十剛出頭的年紀,放到我們現代也就是大學剛畢業,看上去還有些青澀的樣子。
“在下蒲州張四維,這位是蘇州王世貞,敢問這位小兄弟如何稱呼?”
說話的少年自稱張四維,穿著墨色的緞子衣袍,袍內露出銀色鏤空木槿花的鑲邊,一頭烏黑茂密的頭髮被溫潤羊脂玉簪束起,五官英俊帥哥一枚,看起來有些放蕩不拘,但眼裡不經意流露出的精光讓人不敢小看。
他身邊的那位叫王世貞的少年,也是一表人才,袍服雪白,一塵不染,好象是從詩書墨卷裡走出來的謙謙君子一樣。看上去,給人一種守規遵矩,標準好學生的感覺。
這兩個人走過來的時候,朱平安沒有什麽感覺。不過,在聽到這個叫張四維的說的話後,朱平安整個人就不行了。
張四維!
王世貞!
能不驚詫嘛,這是自己除了趙文華之外,遇到的第二、三個歷史上有名號的人了,而且這兩個人比起趙文華來,毫不遜色。
張四維這人可是做過大明首輔的,在歷史上,張居正掛了之後就是這貨上的台。雖然這貨一上台就把張居正的所有政策全都扔了個一乾二淨,但是,畢竟人家也是做過首輔的。朱平安以前總結過張四維這人,可謂司馬懿和勾踐的融合升級版!
張四維旁邊的人叫王世貞,雖然官位不高,但是卻比張四維有名多了,蘭陵笑笑生知道嗎,就是這貨的筆名。不過,朱平安在看著王世貞這麽一個標準好學生模樣,實在不能把這貨跟那個蘭陵笑笑生聯系起來,這蘭陵笑笑生可是天下“第一奇書”《金瓶×》的作者。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才會讓這麽一個衛道士的人寫了這麽一本奇書。
當然,在歷史上,對蘭陵笑笑生也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他就是王世貞,是存在爭議的。不過,誰讓自己正好處於這本奇書誕生的時期呢,剛好可以幫後世確定一下。
一時間,朱平安心裡面,無數的念頭紛至遝來。
“咳咳,這位小兄弟?”王世貞見朱平安沒有反應,不由咳嗽了一聲問道。
“哦,在下,下河朱平安。以前從未見過兩位這般氣派之人,一時間有些恍惚,見笑了。”
朱平安拱了拱手,不慌不忙的解釋道。
“我們氣派什麽,剛才朱兄弟口若懸河,對答如流,那是真正的氣派。不怕朱兄笑話,我僅對出兩副來。”張四維笑著搖了搖頭。
“我也僅是三副對聯而已。”王世貞也是苦笑著搖了搖頭。
“我也只是僥幸而已。”朱平安微微笑了笑,然後伸手請張四維和王世貞兩人坐下,接著便倒了兩杯茶,放在兩人面前。
“朱兄弟可別謙虛了。”張四維坐下後,端起了茶杯,“僥幸可是對不出這麽六副對聯的。”
“尤其是第三副對聯,寂寞寒窗空守寡 ;遠近達道過逍遙。這一副對聯,我苦思許久,也只不過僅有眉目而已。朱兄弟脫口便出下聯,真是讓人汗顏啊。”
王世貞搖了搖頭,苦笑道。
王世貞文學可不是一般的好,王世貞出生於以衣冠詩書著稱的太倉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乃魏晉南北朝時期世代簪纓的琅琊王氏的余脈,唐宋時期王氏家族曾長期定居於浙江桐廬,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衙推仁鎬,宋有司諫縉,世世貴顯。出身在這樣官宦家庭的王世貞,少年時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長為之聘得進士出身、學識淵博的王材、駱居敬兩名師為之授業,使其學業精進,才思敏銳,在他的一乾朋友中間,說到文學、文采方面,可是首屈一指的。
文學、文采這般厲害,王世貞才對出來三副對聯。可是,朱平安卻是張口便將六副對聯全都對出來了。
所以,王世貞在聽朱平安說僥幸時,才會苦笑不已。
三人同坐一桌,邊喝茶邊聊天,不覺間朱平安便和兩人熟絡了起來,然後就是互通表字。張四維,子子維;王世貞,子元美,有一個小名叫文生,就是因為小時候抓鬮時抓了一本書抱著不撒手,家人便給他起了個文生的小名。當然,朱平安也將自己的表字“子厚”告訴了他們。
聊天得知,張四維和王世貞同歲,不過王世貞早出生一個月,兩人早就相識,兩人早就在三年前便中了舉人,這次是一起來京城參加恩科會試的。
當兩人得知朱平安也是來參加恩科會試的時候,表情可謂十分精彩。
“子厚,真可謂後生可畏啊。”
他們聊天得知,朱平安今年不過剛過十四歲而已,才十四歲就來參加會試了,雖說是借了恩科的光,但是能在這個年紀通過童生試和鄉試也是鳳毛麟角了。即便是才華如他們,也不得不道一句後生可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