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滅國,對大明內部的野心份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懾,特別是在貴州土司叛亂地區,更是造成了極大的震懾效果。
當那些叛亂土官得知明軍在遼東取得空前大捷之後,與安邦彥聯合叛亂的土官大部分都選擇了立即下山投降。
這些土官的投降終於變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快秦良玉就從投降土官那裡獲得情報,迅速出動了上萬兵力,對大定府一處山林進行了圍剿。這次圍剿終於是讓秦良玉逮住了安邦彥這個頭號叛亂分子。
上萬石柱兵在圍剿中生擒了安邦彥,並且殲滅了五千余名叛軍。安邦彥被擒,其他還在負隅頑抗的土官紛紛投降,乞求朝廷恩赦。
貴州土司叛亂隨著安邦彥被生擒,叛亂土官的全免投降而落下了帷幕,而被生擒的安邦彥則被押送進京,將舉行獻虜儀式。
當貴州這邊的大捷再次傳遍大江南北的時候,那些野心家已經徹底被震懾住了,紛紛按捺下蠢蠢欲動的造反之心,開始觀望局勢。
這個時代的人們,實際上精明的人不少。而且這個時代的軍事技術還沒有淘汰冷兵器,民間造反的成功率遠不是後世那種近似於零。所以很多人看到明王朝走向衰弱,產生造反的心思也是非常正常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手上有軍事力量的土司等等群體來說,更是有直接發動叛亂的機會。
接連的大捷之後,自然就是論功行賞的階段了。
此次收復遼東,戰功最大的自然是中央軍。雖然遼東軍醬油了一些,但也是出了力的,否則明軍沒有那麽大的聲勢,所以改賞的還是要賞的。
孫承宗年紀也比較大了,再給皇帝打幾年工就要退休的年紀了。朱由校考慮到這一點,因此決定給孫承宗封個伯爵。
孫承宗此時官居一品,外加太師太傅的銜頭,按照正常的封賞規格來說。實在是賞無可賞,在他退休錢封個伯爵。也差不多。
袁可立坐鎮登萊,為東江鎮、金洲鎮穩定奠定海路基礎,同樣也有大功,袁可立就更沒有幾年了,因此朱由校同樣決定給袁可立也封個伯爵。
孫傳庭封賞起來則比較容易,直接封個太保,官居一品就行了。孫傳庭這才短短幾年時間。就從一個小小京官變成了一品大員,其升官速度簡直前所未有,這樣的賞賜已經很夠分量了。
下面的武官也各有封賞,毛文龍突襲建奴後方有功,晉升少將軍銜,中央軍一大群軍官同樣晉升為少將軍銜。
遼東軍的趙率教等人 ,則晉升為上尉軍銜。
新軍銜制定後,都給得比較低,才顯得珍貴。
但是在具體的賞賜上朱由校卻沒有吝嗇。最大的賞賜就是土地,孫承宗賞賜、袁可立皆賞土地萬畝,孫傳庭賞賜土地八千畝。毛文龍。以及中央軍嫡系的高層將領皆賞賜土地六千畝。遼東軍各個總兵,賞賜土地四千畝。
各層軍官皆有賞賜。從三千畝到三百畝不等。
光是軍官方面的封賞,朱由校就直接賞出了六百萬畝土地。
此次收復遼東,實際上就是明王朝裁剪軍費的好機會,因此朱由校賞賜起來絕不吝嗇。
很快就確定遼東軍普通士兵的賞賜規格,一律賞賜土地八十畝,又是上千萬畝土地賞賜了出去。
相比之下,中央軍的賞賜就要高得多,直接每名普通士兵賞賜土地一百畝,外加首級方面折算的軍功。如此一來。有些普通士兵能得到的耕地面積達甚至達到了兩三百畝,絕對就是一個小地主了。
如此一番賞賜下去。收復遼東後所獲得的六千萬畝土地,就被賞賜出了將近四千萬畝。
剩下的兩千萬畝當中,遼河防線以西原本就有上千萬畝土地有遼民耕種,皇家財團所獲取的土地也就剩下了一千萬畝左右。
不過這並不要緊,礦產、林區等資源顯然是更大的肥肉。
當賞賜頒布下去的時候,全軍沸騰了。皇帝實在太大方了,有了這些土地,這意味著他們日後都能老婆孩子熱炕頭了。
很快聖旨不斷發出宮門,各種賞賜紛紛確定了下去。
孫承宗封定遼伯、袁可立封興海伯,世襲三代,則另朝野轟動。文官封爵這在明代僅有兩人,其中一個就是王陽明,封為新建伯。
而就在賞賜方案公布後不久,最高統帥部出台了《兵役法》、《預備役動員法》兩部法案。
《兵役法》規定,但凡大明子民,年滿十七歲的男子皆有義務服兵役,服役期限五年,五年後可退伍轉入預備役,可由朝廷幫助其轉業。入伍期間,家人擁有土地三百畝畝以下皆可免除農業稅。
《預備役動員法》則是用於動員預備役軍人的法案,只要朝廷發出動員令,無不可抗拒因素皆需響應征召。
《兵役法》提出的義務兵制度,實際上就是朱由校要開始裁減職業兵的規模了,以及為裁撤九邊做準備。
《兵役法》出台後,朱由校隨即下令從各省征召二十萬義務兵,接著下令裁撤遼東鎮。
聖旨發往遼東鎮的時候,遼東鎮所有將領都是為之一驚。
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非鳥盡彈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過皇權之下,卻無人膽敢違命。
“皇上的旨意諸位無需過度揣測,之以裁撤遼東鎮,主要是遼東鎮官兵不符合新軍的標準。遼東鎮裁撤之後,諸位都將調入皇家軍校進修班學習新軍兵事,畢業之後自可重新領軍。”孫承宗對遼東鎮諸位將領安撫道,隨即說道:“若是不願繼續領兵,也可以申請退伍,根據《兵役法》,軍官退伍之後,朝廷還會每年向諸位發放退伍保障金。”
“軍門,那我們遼東真的那些兵呢?”趙率教對孫承宗問道。
“根據天子旨意,二十三歲以下不願意退伍的,可以轉為義務兵。願意退伍的,朝廷各自發放十元退伍金。願意領取賞賜土地自己耕種的,朝廷還會給予無息農業貸款。不願耕種的則可將土地入股農業公司,朝廷幫忙安排就業。”孫承宗對這次裁撤遼東鎮極為謹慎,將朱由校制定的政策解釋得清清楚楚,以免遼東鎮士卒發生嘩變。
孫承宗也能理解皇帝這麽急著要裁撤遼東鎮十二萬官兵的原因,此前明軍士氣低落, 皇帝不得不組建大量職業兵來穩定明軍戰鬥力。這種舉措在如今已經成為了朝廷嚴重的財政包袱。
現在後金已經滅亡,僅存的兩萬騎兵也無力撼動朝廷控制下的遼東。這個時候有十三萬中央軍,外加三萬東江軍布置在遼東已經兵力嚴重過剩。
遼東鎮盡管是孫承宗整頓起來的,但見識了中央軍簡單的軍事模式,以及強大的開闊地形戰鬥力之後,孫承宗也能理解皇帝為什麽裁撤遼東軍。更重要的是,遼東軍並不是皇帝的嫡系部隊。
而中央軍作為皇帝親自組建的官軍,接下來同樣要面臨淘汰大量職業兵的局面,何況是遼東鎮。
軍帳內的會議結束後,孫承宗又派了一群宣傳人員,跟著這些將領各自回營,向遼東鎮士卒宣傳朝廷裁撤遼東鎮的相關安置政策。
孫承宗擔心的嘩變並沒有發生,遼東鎮的士卒一個個都得到了八十畝耕地的賞賜,本身就是沒有其他安置政策,他們也能夠接受朝廷的遣散退伍政策。畢竟那可是八十畝地,小日子可以過得極為滋潤。
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想著就讓官兵們向往。
至於大頭兵的身份在他們看來並不值錢,和平時期的大頭兵朝廷基本上是不發餉的,和退伍沒什麽差別,但留在軍中卻還可能遭到將領的盤剝、欺壓。
何況這次退伍,還有十塊銀元的退伍金。不願意耕種土地的,朝廷還能安排他們成為那些企業的正式職工,每個月都有工錢可以拿不說,福利保障還很好。
一群大頭兵是歡天喜地,欣然接受了朝廷的遣散退伍。可是一群將領卻是愁眉苦臉,不情願極了。
可是他們再不情願也沒辦法,這些大頭兵根本煽動不起來,不可能有人跟著他們鬧事。因為一場大勝之後,皇帝的賞賜太豐厚了。
沒有大頭兵出來鬧事,他們哪敢當這個出頭鳥?嫌命長嗎?
於是這次裁撤遼東鎮的舉措,非常順利的就開始了,並且僅僅半個月內就完成了裁撤工作。
最後只有六千多名士兵選擇成為義務兵,他們之所以留下來,主要是覺得留在軍中還能建功立業,再奮鬥個五年時間,說不定能弄到更多土地封賞。和他們打著一樣心思的也不少,只可惜年齡不符合要求,只能選擇退伍。
大部分年齡符合要求,身體素質也過關的年輕人都留在了軍中,他們將被編入中央軍之中。
退伍的遼東鎮士兵,大部分都選擇了自己耕種土地。朝廷馬上在地理位置不錯的地方他們劃分了土地,並提供貸款給他們蓋房子、買耕牛等等。
剩下的則由朝廷幫助其轉業,被皇家財團旗下的各公司招聘走了。(未 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