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1627崛起南海》59.第59章 新制度
  第59章 新制度

  時間來到了1627年四月下旬,位於榆林灣內的各處工地都是熱火朝天,數百名本地民眾正在穿越眾的組織之下,日夜趕工修建各種基礎設施。

  趁著眾人吃午飯休息的工夫,寧崎舉著鐵皮喇叭,站到工地旁的高處,向這些民眾宣傳加入海漢的各種好處。

  “加入海漢之後,你們的子女都可以入讀我們興辦的學校,讀書識字,今後不管是去考科舉,還是為我們做事,都能有一個好出路!”

  “如果你們以後要是有個頭疼腦熱,大病小災,我們有大夫會給你們提供治療,也不用再跑幾十裡地去縣城看病了!”

  “加入海漢,就可以申請分配耕地,二十畝地!沒有附加條件!每年只要上繳收入一成的賦稅就可以!我們會提供糧種和農具,全程指導,保證每家每戶都能有一個好收成!”

  寧崎不停地重複著海漢招募民眾的各項優惠條件,一通下來不免也是口乾舌燥。不過使用這種簡單粗暴的宣傳手段卻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在他停下來之後,立刻便有民眾圍過來谘詢報名入夥的詳細手續。

  民眾最關心的當然還是耕地問題,特別是本就掌握了基本耕種技術的漢人民眾,他們很想知道,海漢要如何保障這些耕地分配到他們手上之後的權益。要知道這裡名義上還是屬於大明治下的地區,海漢人越俎代庖分配耕地,今後大明官府很有可能不會承認這些土地的歸屬。

  已經被海漢招募的於大山代為回應了這樣的質疑:“前些天來榆林的那隊明軍,如今還關在田獨河上遊的營地裡呢!那個帶頭的羅把總雖然放回去了,但他已經給海漢人立了誓,今後不會再跟海漢作對,而且還要替海漢人在崖城打通關節。這耕地的事,到時候自有海漢人出面去跟官府交涉,無需我們這些平頭百姓擔心。”

  於大山的說辭很快就消彌了大部分人的擔心,因為事實也的確如此,那隊明軍被海漢俘虜的事情,在榆林灣也是盡人皆知,並不是什麽秘密。如果官府拿海漢人沒什麽辦法,那自然也沒法插手榆林灣的事務。

  而且海漢人定的賦稅標準比官府低得多,還提供糧種、農具和技術指導,這些都是官府無法提供的條件,民眾的確很難拒絕這樣的誘惑。

  在於大山的鼓動之下,現場便陸續有人表示願意入夥,今後為海漢效力。

  除了這些漢人民眾之外,在工地上勞作的黎人也接收到了同樣的邀請。他們對於入夥一事的想法更為實際一些,這段時間為海漢人做事,得到了糧食和其他物資作為報酬,這樣的合作已經讓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同時也讓他們認識到海漢的實力足以改變黎人的生存狀態。

  對於那些一心向往山外生活的年輕黎人來說,這當然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符山峒的少主符力已經跟海漢人混得很熟了,他所得到的禮遇,也讓黎人們認為海漢是值得依靠和信賴的合作夥伴。

  為了便於招募黎人入夥,海漢甚至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協調機構,讓其負責海漢在黎人控制區的各種聯絡事務,而符力便在其中獲得了一個重要職位。

  在這樣的合力之下,黎人們也紛紛踴躍報名加入,希望通過新的合作方式從海漢獲得更好的待遇。

  寧崎等人在各處工地進行了五天的宣傳,便已經招募到了原本預定要十天才能完成的名額。而新近招募的這一批人員,執委會打算將其組織起來,送到榆林灣廢鹽場所在的那片谷地安置,並且安排他們在那裡重新修建鹽場,盡早恢復食鹽生產。

  最終送到鹽場安置的共有六十多戶,兩百余人。於大山因為表現積極,也是被任命為了鹽場的高級管事,負責這批民眾的安置工作和後續的生產組織。

  1627年五月初的某天清晨,鹽場的第一批成員分別搭乘兩艘船跨過榆林灣,來到了他們的目的地。這裡已經由穿越眾提前建好了棧橋式的碼頭,並且劃定了用於修建住房的居住區。

  船靠岸之後,民眾便將船上所載的各種建材工具和生活物資卸到岸上,然後開始在工匠的指揮下搭建住處。最初一段時間,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只能暫時住在帳篷裡,在此期間他們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搭建自己的住處,然後再開始翻修鹽場的生產設施。

  按照執委會的計劃,是要將這處原本使用石槽曬鹽的舊鹽場,逐步改造成大面積的水泥鹽池,並且將原本的海水提灌裝置改為風力、畜力,直至後期使用更為先進高效的蒸汽動力。

  不過萬事開頭難,前期要讓這些剛剛組織起來的民眾花大力氣建設鹽場的各種基礎設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這裡的實際工作環境與穿越眾所宣傳的開墾耕地是有區別的,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海漢人準備在這裡做的事情並不是組織他們開墾農田,而是要將海邊的灘塗地改建成鹽場,他們今後便是專門生產食鹽的鹽戶。

  大規模地生產私鹽,這在大明當然是犯法的事情。不過榆林灣這地方山高皇帝遠,官府似乎也管不到,民眾唯一需要擔心的是海漢人建設的鹽場真的能帶來穩定的盈利嗎?

  執委會對此當然毫不懷疑,按照工業部所制定的目標,在鹽場投產之後的第一年,食鹽產量就要達到一千噸。這個數字說大不大,但說小也絕不算小了。按照史料記載,在穿越眾來到這裡之前,整個海南島的食鹽年產量也只有三百噸左右罷了。

  但即便達到這樣的產能,也絕非海漢的長遠目標。按照工業部的規劃,今後在海南島上的鶯歌海、儋州等地,還要繼續修建多個生產規模更大的鹽場。這些產出的食鹽不僅是海漢今後用於外銷謀利的商品,同時也是滿足未來化工發展的原材料。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