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俄國既然已經開戰,就意味著這兩個國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不可能有實力干涉林飛。
林飛看到日本和俄國開戰,欣然返回大禹城,至於日本和俄國的戰爭結果如何,就不是林飛關心的了,林飛也不想管,不過林飛仍然指示特工,隨時報告戰役進展,一旦戰役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林飛就必須出手,扶持一下弱小的那一方,就像當初在坤甸幫助荷蘭對付英國一樣。
林飛回到大禹城,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空降兵組建情況和計算機研製情況。
空降兵組建方面,由於出現了玉凝霜摔斷腿的事故,所以訓練更加謹慎了,高空台跳傘被暫時停止,降落傘也回廠重新設計和試驗,此時降落傘已經進行了十次模擬降落,沒有出現問題。
計算機研製方面,凌雪遇到了不少困難,很多都無法解決,林飛對計算機科學並不是十分精通,也沒法幫助凌雪,只能給予凌雪精神上的安慰。
林飛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推翻清廷的計劃,此時推翻清廷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了,在兩年前,也就是一 **七年四月十六日的時候,清廷正式同意了林飛提出的關於結束南洋世界大戰中華夏與清國戰爭的四條要求,憑借這四點,華夏商人開始大量進入清國南方省份,購買各種礦石和原材料,購買的時候使用華夏幣進行結算,林飛的經濟佔領和金融控制戰略開始實施。
現在是一八 九九年,林飛的經濟佔領和金融控制戰略已經初見效果,長江以南及長江沿岸各個省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北、湖南、安徽都有華夏商人開設的各種各樣的工廠和商號。
林飛還扶持這些華夏商人在清國境內修築了公路,林飛一直想要修築鐵路,可是對保守的清國官員和百姓來說,鐵路讓他們無法接受,他們認為鐵路和轟鳴的列車會驚擾山神河神,降下災禍。
距離台灣最近的福建省曾經修築過一條鐵路,可是剛剛把路基堆好,枕木放下,還沒有鋪設鐵軌呢,附近一個村子突然起了大火,燒死了十來個人,這場大火其實是一個農婦做飯不慎引起的,可是憤怒的村民認為是華夏商人修築的鐵路觸怒了火神,把路基全部鏟平,把鋪好的枕木挖出來,一把火燒掉。
清廷官吏聞聽此事,不僅沒有懲罰肇事百姓,反而責令華夏商人,賠償白銀五百兩,折合華夏幣一萬元,用作火神祭祀銀,平息火神的憤怒。
鐵路無法建成,那就只能修築公路了,兩年的時間裡,華夏商人在清廷官道的基礎上,擴寬了路面,加固了路基,甚至在路面上鋪上了堅固的水泥,這樣一來,馬車的運輸能力提高了不少,礦石轉運更加迅速,清廷也樂見如此。
其實清廷官吏不會想到,林飛命令華夏商人加固路面,是為了快速進軍做準備,此時美國已經有大量汽車了,林飛作為洞悉軍事發展方向的穿越者,沒有理由不為自己的軍隊配備大量車輛。
林飛的構想是這樣的,為全軍裝備大載重量卡車,把全軍變成摩托化部隊,可是這樣做最大的問題是——這個時代的汽車產量相當低,林飛現有十六個主力師,每個師1.5萬人,總共24萬人,按二十個人一輛卡車的話,就需要一萬多輛卡車,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對於林飛來說,研製汽車最大的難關在發動機上,從德國進口的內燃機都是大型內燃機,只能應用在飛艇、潛艇、火炮牽引車這些大家夥上,小型內燃機被德國和美國視為核心技術,堅決不出售。
林飛只能買來德國和美國生產的汽車,進行仿製,可是仿製的效果一直不理想。
汽車用內燃機都無法解決,坦克用內燃機就更沒法解決了,林飛深知打下清廷之後,被沙俄掠走的土地是一定要奪回來的,那些土地都是廣袤的平原,最適合裝甲部隊衝鋒了。
林飛在清國擴建道路的事情引起了清國有識之士們的口誅筆伐,這些人包括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等,他們敏銳地意識到——華夏商人擴建的道路,特別適合華夏軍隊使用,因此他們向光緒帝上書,建議禁止華夏商人修路。
光緒帝也下達了詔書,限制華夏商人修路,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官吏都很支持華夏商人修路,原因很簡單,路一修好就有人走,地方官吏就可以收錢,誰會和自己的錢袋子過不去。
與修路相比,林飛的金融控制手段則沒有引起清國有識之士們的警覺,畢竟清國懂經濟的人太少了。
林飛為了控制清國南部省份的金融命脈,特地組建了一家銀行,這家銀行的名字,毫無政治色彩——大富銀行,以此降低清國官吏的警覺,這個名字土得掉渣,不過卻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來我們銀行,不論是存貸款還是匯兌,肯定大富大貴。
此時清國百姓大多數都是農民,絕大多數農民是佃農和貧農,一小部分是富農和地主,佃農和貧農是沒有存款的,富農和地主也不習慣把錢存在銀行裡,他們更喜歡挖一個地窖,把錢都藏在裡面。
所以大富銀行主要開設在各個城市,為商人提供存款、貸款和匯兌服務,其實清國很早就有銀行了,此時清國南部省份也有不少錢莊、票號、銀號,這些銀行都是小本經營,在財力雄厚的大富銀行面前,完全無法抗衡,大富銀行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更低的貸款利率,更低廉的匯兌手續費,輕而易舉地摧毀了這些小型銀行。
經過兩年的苦心經營,林飛已經基本上控制了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以南省份的金融命脈,在這個過程中,英法德美諸國的商人是林飛的最大競爭者,可是他們有一點天然不足,那就是他們不是中華文化圈裡的人,根本不懂中華文化圈裡的人想什麽,要什麽,而且他們頂著一張歐洲人面孔,更讓清國人對他們心存芥蒂。
而華夏人和清國人同文同種,根本不存在什麽芥蒂,林飛為了讓自己的人更好地融入清國,甚至建議——在清國工作的人,應該帶上一條假辮子,穿上清國的服飾。
輿論準備方面,林飛自從制定下“和平演變”策略之後,就一直在積極施行,清國百姓看到華夏的富足和自己的貧困,紛紛對林飛心存好感。
道路交通、金融、輿論的條件已經成熟,日本和俄國又展開大戰,所以擺在林飛面前的就剩下了兩件事情,第一,為全面推翻清廷準備兵力,制定進攻計劃;第二,挑撥歐洲諸國開戰,使其無法干涉華夏。
林飛把準備兵力,制定進攻計劃的事情交給了自己的參謀部,經過四年多的學習磨練,李明白、何凱生、李天仟等人已經是優秀的參謀了,進攻清國這樣的事情,交給他們去辦就好了。
林飛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裝備的研製上,林飛打算研製的新裝備,就是坦克和汽車,清國幅員遼闊,需要快速運輸兵力,坦克和汽車是不二之選。
更重要的是,坦克這種不怕子彈的東西出現在戰場上,會給那些膽小怯弱的清軍以絕對震撼,清軍很有可能扔槍逃跑,推翻清廷的戰鬥,將會好打得多。
坦克和汽車的研製,重中之重就是動力裝置,也就是內燃機,將內燃機小型化,是林飛工作的重點。
林飛手下的內燃機人才比較少,於是林飛把目光投向了世界,打算在世界范圍內尋找人才,還真有一個人進入了他的視野,這個人就是林飛時代柴油機的發明人,魯道夫?狄賽爾。
魯道夫?狄賽爾是一個天才,這個時代的內燃機,還都是汽油機,而狄賽爾就想到了使用柴油研製柴油機,汽油機和柴油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汽油機裡的汽油,是被點火器點燃的,而柴油機裡的柴油,是被高壓空氣壓燃的。
在林飛時代,幾乎所有武器裝備使用的都是柴油機,這是因為柴油機功率大,柴油造價低,柴油機燃燒效率高,使用柴油機更省燃料。
此時的華夏煉油廠,在從石油中蒸餾出汽油的同時,還能蒸餾出不少柴油,這些柴油卻無法使用,只能跟著渣油一起充當工業燃料。
如果把魯道夫?狄賽爾弄到華夏來,讓他為華夏製造柴油機,那無疑將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對林飛更加有利的是,魯道夫?狄賽爾很容易被招攬到華夏來,因為此時的他已經破產了,他發明了柴油機之後,雖然得到了不菲的技術轉讓費,可是他把這些錢用來經商,沒有經商頭腦的他賠得一塌糊塗,受到極度打擊的他,此時正在德國的一家療養院休養,對狄賽爾來說,只要給他大筆大筆的錢,他就會來到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