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帝國風雲》第五十七章 皇朝末日
  六月二十七日,“豹”號炮艦進入阿加迪爾港。

  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外長伯恩斯托夫向法國遞交了外交照會,要求法國分割一部分非洲的殖民地,補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法國沒有做出正面答覆,所以德皇沒有終止海軍的行動。

  “豹”號炮艦佔領阿加迪爾港,等於捅了馬蜂窩。

  反應最強烈的不是法國,而是與摩洛哥事件沒有直接關系的英國。

  六月二十八日,英國外長在下議院明確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國佔領阿加迪爾港,已經對英國船只在大西洋上的自由航行構成了威脅,也是在挑釁英國在北非地區的主導地位,對英國的國家利益與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

  次日,英國正式照會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求“豹”號炮艦立即離開阿加迪爾港。

  德皇沒有理會英國,也沒有給馮承乾發報,讓“皇太子”號返回威廉港。

  六月三十日,“皇太子”號在葡萄牙外海與兩艘巡洋艦會合後繼續南下,在七月一日到達阿加迪爾港。

  雖然兵力並不多,但是足夠佔領這座小港了。

  只是,危機剛剛開始。

  七月三日,英國下議員批準了首相勞合-喬治提交的行動方案,派遣以“海王”號戰列艦為首的海峽艦隊前往直布羅陀,與以“前衛”號戰列艦為首的地中海艦隊會合,執行封鎖摩洛哥的任務。

  英國海軍名義上是在阻止事態惡化,實際上是在對付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那支艦隊。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艦隊太弱小了。

  當時,馮承乾手裡只有一艘老式戰列艦、兩艘巡洋艦與一艘炮艦,而英國出動了四艘新式戰列艦、六艘巡洋艦與十余艘小型艦艇。真要打起來,進入阿加迪爾港的帝國艦隊佔不到半點便宜。

  只是,馮承乾並沒退縮。

  七月四日,馮承乾給帝國海軍參謀長霍爾岑多夫,以及留守海軍部的威廉皇儲發了一封電報,要求帝國海軍立即進入戰爭狀態,所有戰艦返回威廉港,點燃鍋爐,以便立即出港作戰。

  同一天,施利芬對外宣稱,帝國陸軍將舉行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

  一時之間,歐陸上空戰雲密布。

  雖然在海洋戰場上,帝國海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真要打起來,就算不會被英國皇家海軍全殲,也會遭到重創,至少會失去出海作戰的能力,但是在陸地戰場上,帝國陸軍的優勢極為明顯。

  到七月十日,帝國陸軍已經在西部地區集結了六十個常備師。

  戰線對面,法國陸軍集結的部隊還不到三十個師,而且只有三分之二滿員,動員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見到效果。到那個時候,帝國陸軍動員的就不是六十個師,而是一百二十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了。

  問題是,這場戰爭打得起來嗎?

  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英國與法國的態度都極為強硬,但是三個國家都無法忽視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國內經濟都不夠景氣,財政收入遠不如前幾年,根本沒有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的資本。

  顯然,雙方在比拚意志力,看誰能堅持到最後。

  七月十九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親自前往下議員,向議會解釋英國在摩洛哥問題上的基本立場,首次直接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摩洛哥采取的軍事行動,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為了維護英國的國家利益,將在必要的時候通過一場戰爭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潛在威脅。

  這場演說,被很多人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伏筆。

  勞合-喬治的演說,也是英德關系的重大轉折點。如果說在此之前,英德還維持著表面上的友好關系,那麽在此之後,英德就徹底決裂,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了英國眼中最具威脅的潛在敵對國家。

  英國首相的強硬立場,並沒有產生正面效果。

  七月二十一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宮接見了摩洛家革命委員會代表,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國將竭力保證摩洛哥的獨立地位。第二天,德皇給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發去電報,重點闡述了帝國的立場,並且希望奧匈帝國能夠履行秘密同盟條約,在帝國與法國開戰之後出兵攻打法國。

  雖然奧皇沒有做出正面答覆,但是德皇也沒有指望得到實質性支持。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都不肯妥協的情況下,壓力全部集中到了法國身上,即法國不肯讓步,戰爭就會爆發。

  法國能夠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好處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不管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法國就算完全佔領了摩洛哥,其戰略價值也不夠明顯,因為法國在地中海與大西洋方向上並不缺乏港口,而且英國絕不容許另外一個國家扼守直布羅陀海峽。二是大戰真的打起來,戰火肯定會在法國的領土上燃燒,遭到荼毒的不是英國,而是法國。

  明白這兩點,也就看得出,法國別想在戰爭中牟利。

  那麽,適當的妥協,成為法國的最佳選擇。

  七月二十四日,法國駐德大使向帝國外長伯恩斯托夫遞交了外交照會,表明法國願意在殖民地補償問題上與帝國進行談判。

  顯然,這正是德皇想要達到的目的。

  只要法國肯服軟,就算沒有割讓多少殖民地,也足以確保帝國的顏面,從而鞏固帝國在歐陸上的強權地位。

  做為談判的先決條件,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從阿加迪爾港撤走,隻留下“豹”號炮艦保護當地的德國商人。陸地上,帝國陸軍的演習將在七月三十一日結束,並且把法德邊境線上的駐軍減少到危機爆發前的水準,法國則承諾不進行軍事動員,駐守邊境的部隊將整體後撤五公裡。

  八月一日,德法雙邊談判正式在波恩開始。

  這一天,馮承乾也回到了柏林。

  雖然談判持續了好幾個月,要到一九一二年二月份才會結束,但是談判的基調在開始前就已確定了下來。法國肯定得割讓一部分殖民地,帝國想要獲得較為富庶的地方,而法國肯定隻想割讓一些貧瘠的殖民地。

  當時,德皇全盤采納了馮承乾的建議,即明確一個核心。

  這個核心就是:法國必須把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德意志第二帝國,再爭取獲得越南、柬埔寨、老撾等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如果無法實現後者,則要求法國割讓一塊西非地區的殖民地。

  馮承乾的目的很簡單:建立一條繞過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前往遠東的航線。

  只要有了這條航線,準確的說是在航線上有足夠的支承點,就能增強帝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與控制力。如果大戰在幾年之後爆發,那麽英國就不得不花費更大的力氣,消除帝國在遠東地區構成的威脅,從而削弱英國在北大西洋上的軍事存在,為帝國海軍創造以少勝多的機會。

  德皇極有戰略眼光,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毫無保留的支持馮承乾。

  當然,談判進行得並不輕松。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堅持要求法國割讓台灣,談判也持續不了這麽久。

  也就在德法進行談判的時候,遠東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大清宣統皇帝宣布退位,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大清皇朝終歸滅亡。

  大清滅亡,並不表示這個古老的東方國都的苦難就結束了。

  這場變革的過程,也與馮承乾的預測截然不同。

  雖然在此之前,大清國內爆發了數十次反帝起義,但是都不成氣候,真正把大清送入墳墓的不是革命者,而是大清培養的新軍。逼迫宣統皇帝退位的,正是甲午戰爭中嶄露頭角的袁世凱。

  只是,好景不長。

  不到一個月,一九一二零初,袁世凱就在準備登基稱帝的前一日,遭到一名民主革命黨人刺殺。

  三天后,袁世凱不治身亡。

  這下,中國完全亂了套。

  頂替袁世凱的是江西軍閥段祺瑞,因為受革命黨威脅,段祺瑞沒有稱帝,宣稱自己是大民國大總統,承諾推行民主政治。

  可惜的是,段祺瑞不但不是革命黨人,也沒有袁世凱那樣的威信。

  僅僅一個月不到,剛剛誕生的大民國就爆發了內戰,各地軍閥紛紛成立地方政權,中央政府形同虛設。

  當時,至少有十多個有實力的軍閥,還有數不清的小軍閥。

  在任何地方,只要手裡有槍,就能成立政府,而且拒不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只是在名義上隸屬於中央政府。

  軍閥割據必然導致大規模戰亂。

  帝國遠東事務大臣裡希特霍芬男爵在二月底發來消息,重點提到了山東軍閥的問題,張廣建、周自齊、張懷藝、張樹元、田中玉、鄭士琦、張宗昌等人都有一定的潛力,只是都不足以依托。

  這個時候,德法已經簽署了條約,法國答應割讓台灣、以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

  在摩洛哥危機過去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終於把目光轉向了遠東,開始密切關注那個風起雲湧的國度。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