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帝國風雲》第六百二十七章 應急手段
  因為在全球范圍內都沒有足夠實力的潛在對手,所以在戰後,中國海軍對攻擊型核潛艇的需求並不強烈。

  當然,這並不表示攻擊型核潛艇不重要。

  在確定首先把核動力裝置用於潛艇之後,中國海軍就開始做相關的戰術理論研究,並且得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結論,即核動力裝置能夠賦予潛艇極強的生存能力,能把潛艇的作戰效率提高十倍以上。

  也就是說,攻擊型核潛艇擁有比常規潛艇強大得多的戰鬥力。

  對中國海軍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雖然在大戰期間,最出名的潛艇部隊屬於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但是中國海軍潛艇部隊所取得的戰績絲毫不差,甚至全面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狼群”。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中國海軍的潛艇在大戰期間總共擊沉了敵對國的一萬二千多艘艦船,戰績達到了二千六百萬噸,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在大戰期間,隻擊沉了一萬余艘艦船,戰績不到兩千萬噸。

  由此可見,潛艇在中國海軍中也擁有很高的地位。

  只是相對而言,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並不那麽引人矚目。主要就是,中國海軍的真正主力是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主力是潛艇,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狼群”更受關注。

  說白了,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並不亞於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只是被中國海軍強大的水面艦隊給遮蓋住了。

  事實上,如果按照戰果交換比計算,中國海軍潛艇部隊的優勢更加明顯。

  這就是,在大戰期間,中國海軍總共損失了二百四十七艘潛艇,其總排水量不到五十萬噸,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損失了近六百艘潛艇,總排水量接近一百萬噸,德軍潛艇的戰果交換比還不到中國潛艇的一半。

  顯然,中國海軍擁有一支極為強大的潛艇部隊。

  問題是,在大戰結束之後,中德沒有立即決裂,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受水面艦隊拖累,根本不可能在全球范圍內與中國海軍對抗,即便在北大西洋、甚至在北海,德軍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也就是說,大戰結束之後,中國海軍根本就沒有值得稱道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海軍自然不需要足夠強大的潛艇了。

  說白了,就算沒有潛艇,中國海軍的反潛力量,也足夠壓製住任何一個對手,而中國海軍的強大攻擊力,能夠把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封鎖在港口裡面,對任何一個國家實施全面的戰略封鎖,也就沒有讓潛艇發揮作用的戰場了。

  結果就是,從一開始,中國海軍就把重點放在了彈道導彈核潛艇上,也就是戰略型核潛艇。

  只是,這條道路並不平坦。

  進入深入研究之後,中國海軍不得不承認,在設計建造戰略型核潛艇之前,最好建造幾艘攻擊型核潛艇。

  主要就是,借此掌握建造核潛艇所必須的基礎技術,特別是工業技術。

  當然,也能由此鍛煉出一批建造核潛艇的工程技術人員。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攻擊型核潛艇來檢驗核動力裝置的性能,以及對潛艇戰術所產生的影響。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是攻擊型核潛艇,而不是戰略核潛艇。

  一九五三年初,顧祝同就批準了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的建造計劃。

  要知道,這個時候,潛艇用核動力裝置還在研製之中呢。承擔研製工作的四川核物理研究中心隻給出了粗略的設計指標與尺寸數據,海軍就憑借這些有限的信息,啟動了核潛艇的建造工程。

  當然,主要原因是,顧祝同的參謀長主席任期即將屆滿。

  接替顧祝同擔任主席的是陸軍參謀長張文淵大將,然後是空軍參謀長駱崇明大將,等到四年之後,顧祝同還是不是海軍參謀長都是個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不趕在顧祝同交出實權之前啟動的話,核潛艇項目就很有可能半路下馬,至少也會拖延數年之久。顯然,中國海軍承受不住如此大的損失。

  當然,這是一艘試驗性質的核潛艇。

  只是,在建成之後,卻改變了海軍的面貌。

  這艘潛艇被命名為“三葉蟲”號。

  雖然以海洋生物為潛艇命名是海軍的傳統,但是為什麽要用這種已經滅絕了數億年的史前海洋生物來命名第一艘核潛艇,恐怕沒有人說得清楚。根據顧祝同回憶,他只是從參謀提出的幾個名字中隨便挑選了一個。也就是說,參謀提出的另外幾個名字,都比“三葉蟲”更加難聽。

  可以說,中國海軍在這個時候是極為幸運的。

  一九五四年底,“三葉蟲”號就建成了。主要就是,核動力裝置的研製工作進行得比任何人預料的都要快。

  次年,“三葉蟲”號在完成了全部驗收測試之後,正式加入中國海軍。

  僅僅一年之後,“三葉蟲”號就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遠航,即在一艘潛艇母艦的陪同下進行了橫渡太平洋的遠航,而且是全程潛航。整個航行持續了二十一天,“三葉蟲”號以平均十六節的速度跑完了從青島到舊金山的八千海裡航程,中途沒有上浮,也沒有進行任何補給。

  要知道,在以往,這絕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別說是潛艇,即便是續航力最遠的大型戰艦,也不可能在二十一天之內,不進行補給航行這麽遠的距離。

  當然,這還沒完。

  一九五六年夏季,“三葉蟲”號又創造了一個歷史,即從冰蓋下面穿越北極,完成了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跨極點航行。

  事實上,“三葉蟲”號還在一九五七年完成了另外一項壯舉,及在九十天內完成了環球潛航,總航程高達三萬七千海裡。只是,中國海軍沒有公開承認這次創紀錄的航行,因為這與後來進行的一次類似的航行有很大的關系。

  可以說,“三葉蟲”號足以改變所有人對潛艇的認識。

  從某種意義上講,“三葉蟲”號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的潛艇,因為在這艘潛艇之前,沒有任何一艘潛艇能夠在出海之後就一直潛航,直到完成作戰任務返回基地,之前的所有潛艇,都只能算得上是能潛水的魚雷艇。

  在“三葉蟲”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中國海軍又建造了三艘攻擊型核潛艇。

  有趣的是,包括“三葉蟲”號在內,這四艘攻擊型核潛艇的設計都不一樣,而且每一艘都有所改進。

  也就是說,這四艘攻擊型核潛艇都具有試驗性質。

  到一九五七年底,也就是顧祝同第二次擔任參謀長會議主席的時候,中國海軍才啟動了第一種實戰型核潛艇的建造工程。

  當然,這也是一種攻擊型核潛艇。

  中國海軍沒有在已經取得的技術基礎上建造戰略型核潛艇,不是造不出來,而是當時還沒有合適的潛射彈道導彈。主要就是,當時的彈道導彈采用的都是液體發動機,而且只能在海面上發射。如果要讓戰略型核潛艇在海面上發射導彈,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這等於犧牲了核潛艇出色的隱蔽性能。

  正是如此,顧祝同才決定在研製出能夠在海面下發射的彈道導彈之後,再建造戰略型核潛艇。

  再說了,顧祝同的第二屆任期也是兩年,他有足夠的時間來推動戰略型核潛艇工程。

  中國海軍的第一種以實戰為目標的攻擊型核潛艇被命名為“黃貂魚”級,以紀念在大戰期間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同名潛艇。這也是中國海軍批量建造的第一種核潛艇,在七年間總共建造了八艘。

  “黃貂魚”級的批量服役,標志著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這就是,在此之後,中國海軍就再也沒有建造過實戰型的常規動力潛艇,而且僅僅建造了一艘試驗性質的常規動力潛艇,即以探索潛艇外形為主的、世界上第一艘全水滴外形結構的“劍魚”號。到一九七一年,隨著最後一艘常規動力型潛艇退役,中國海軍潛艇部隊正式進入了全核動力時代。

  當然,“黃貂魚”級的意義不僅於此。

  這就是,在建造“黃貂魚”的時候,中國海軍獲得了第一種固體燃料潛射彈道導彈,而且是能夠在海面下發射的彈道導彈。

  結果就是,中國海軍猛然發現,根本沒有適合用來運載這種導彈的潛艇!

  可以說,技術發展給中國海軍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要知道,僅僅一年前,中國海軍獲得的報告表明,這種彈道導彈至少還需要三年才能研製成功,因此海軍就沒有急著設計運載導彈的潛艇。

  情急之下,中國海軍的技術人員想出了一個非常直接的解決辦法。

  這就是,以“黃貂魚”級的艇體為基礎,在指揮艙與反應堆艙之間增加一段可以容納十二枚潛射彈道導彈的導彈艙,使其成為戰略型核潛艇。

  顯然,這是一個極為粗暴的辦法。

  不過,也是能夠獲得戰略型核潛艇的最為快捷的辦法。

  這就是中國海軍第一種戰略型核潛艇的由來。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