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體系”不但是戰後世界金融秩序的基礎,更是戰後大援助的開始。
在該體系確立下來之後,中國當局在一九四九年底公布了第一份援助方案,並且對援助方式做了詳細的說明。
當時,顧祝同是推動戰後援助的主要人員之一。
只是,這件事情很快就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給掩蓋了。
這就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此時,中**隊已經攻佔了華盛頓、費城與紐約,並且把戰線推進到了波士頓,美國聯邦政府則轉移到了芝加哥。
讓美國投降的,不是美軍沒辦法打下去了。
投降的時候,美軍依然有上千萬官兵,而且五大湖地區的軍工廠還在運轉,美軍並不缺乏彈藥物資。如果美國沒有在這個時候投降,也許中**隊還需要一年、至少需要大半年才能佔領整個美國。
當時,讓美國政府投降的原因只有一個。
這就是,十二月八日,中**方在羅布泊進行了人類歷史和的第一次核試驗,引爆了一枚以鈈為核原料的爆炸裝置。
有趣的是,中國政府沒有封鎖消息,而是立即開始大肆宣揚。
按照中國官方發布的消息,中**方已經生產出了上百公斤武器級鈈,能夠製造五枚核爆炸裝置,而且中國的增殖反應堆每個月還能生產二十公斤鈈,加上濃縮鈾,中國的武器庫裡每月能增加兩枚原子彈。
當然,最關鍵的是,中國已經開始製造第一枚具有實戰價值的原子彈。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中國將在年內進行第一次實彈投擲試驗,如果有需要,可以立即把原子彈用於實戰。
這下,美國沒有選擇的余地了。
要知道,美國也搞了一個代號“曼哈頓”的核武器工程,在本土遭到攻擊前,其核武器的設計與生產工作已經開始。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科學家非常清楚核武器的威力,更清楚這種武器對戰爭產生的影響。
對美國來說,根本不可能戰勝擁有核武器的中國。
事實上,只要中國把原子彈用於實戰,那麽美國不但會戰敗,還會在本土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戰敗。
顯然,只有投降,美國才能保住在戰後複興的基礎。
此外,當時中國的情報機構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即故意把一些虛假情報泄露給了美國的情報機構。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美國情報機構認為,中國已經生產出了足夠製造一百枚原子彈的裂變材料,而且已經完成了原子彈的設計,第一枚原子彈正在組裝,因此在一九五零年就肯定能夠把原子彈用於實戰。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把這一百枚原子彈全部用上,就意味著將有一百座美國城市被徹底摧毀,人員傷亡肯定在一千萬、甚至兩千萬以上,而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城市將不在適合人類居住。
顯然,這是美國承受不了的打擊。
事實上,當時中國政府公布的資料並沒有虛假成分,即中國在一九四九年底獲得的裂變原料只夠製造四枚、最多五枚原子彈,而且已經在試驗中用掉了一部分,因此剩下的最多只能製造四枚原子彈。
顯然,四枚原子彈根本改變不了什麽。
要知道,原子彈的威力再大,也只是一種炸彈。
當然,美國還沒有製造出原子彈,因此對原子彈的威力存在很大的誤解。
在進行了第一次核爆炸試驗之後,中國的核武器專家就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對原子彈的威力做了詳細說明。
顯然,這份報告讓中國高層有點失望。
這就是,如果用於實戰的原子彈的威力與試驗爆炸裝置相當,那麽一枚原子彈最多只能摧毀一座人口在二十萬左右的中等城市,而要對付像芝加哥這樣的特大城市,至少需要使用八枚原子彈,而且每一枚原子彈的投放都得極為精確。
問題是,中國根本製造不出這麽多的原子彈。
更重要的是,以當時的技術,根本無法確保把八枚原子彈在同一時間投放到精確地點。
此外,當時的核武器技術還不夠發達,雖然科學家已經完成了對氫彈的基礎研究,但是短期之內能夠製造出的原子彈,爆炸當量都不可能超過兩萬噸,而且實戰使用的原子彈還會有一定程度的縮水。
事實上,中**方的第一枚核爆炸裝置的當量連一萬五千噸都不到。
後來,中**方在試驗中用掉了製造的第一批原子彈,而這四枚原子彈的平均爆炸當量只有一萬三千噸。
顯然,與後來出現的氫彈相比、甚至與增強型原子彈相比,這根本算不了什麽。
由此可見,原子彈在誕生的時候,更像是一種心理威脅武器。即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知道這種炸彈有十分驚人的威力,但是只有中國的科學家真正了解這種炸彈,因此中國政府更加需要原子彈的威懾作用。
結果就是,美國人的精神防線徹底崩潰了。
當時,連美國總統杜魯門都相信,只需要一枚原子彈就能毀滅芝加哥,而中國空軍並不缺乏轟炸芝加哥的能力。
顯然,在美國總統看來,只要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在芝加哥上空投下一枚原子彈,他與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數百萬軍民都將灰飛煙滅。如果中國真有一百枚原子彈,甚至可以摧毀美軍控制的所有大中城市。
這下,繼續打下去,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美國宣布投降,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當然,要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就是美國正式簽署投降協議這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正式結束。
代表中**隊去受降的是陸軍大將張萬青,而不是海軍大將魯志剛。
主要就是,此時陸軍的兵力投入已經遠遠超過了海軍,而且在攻佔了美國東北沿海地區之後,陸軍承擔起了所有的作戰任務。只是,簽字儀式被安排在停泊在切薩皮克灣裡的“北京”號大型巡洋艦上進行。
顯然,這是為了表現出海軍在對美戰爭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只是,這個安排依然讓魯志剛非常不滿。
原因很簡單,在魯志剛看來,中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打贏了最艱苦的戰鬥,陸軍只是揀到了一個現成的勝利果實,結果卻霸佔了最重要的榮譽。更讓魯志剛想不通的是,馮承乾並沒有為海軍爭取。
十二月二十日,美國投降簽字儀式的前一天,魯志剛遞交了調職申請書,馮承乾也批準了他的調職申請,當晚就安排專機送他回國,而接替魯志剛出任戰區司令官的田黛芳在二十一日清晨到達邁阿密。
結果就是,代表中國海軍參加簽字儀式的是田黛芳大將。
這件事,直接導致魯志剛大將在不到六十歲的時候就正式退役。當時,魯志剛回國之後並沒有獲得正式任命。兩年之後,在顧祝同正式出任海軍參謀長之後,他就遞交了退役申請書。顧祝同三次挽留魯志剛,並且表示可以會給他爭取一個重要職位,但是魯志剛三次都拒絕了。
顯然,魯志剛沒有李向龍那麽放得開。
一九五七年十月,在過了六十五周歲生日後不到一個月,魯志剛就因心臟病突然發作逝世。
在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海軍大將中,他也是第一個去世的。
與之相比,李向龍長壽得多。
在一九五九年,也就是六十六歲的時候,李向龍才正式退役,而在此之前,他已賦閑七年。此後,李向龍寫了好幾本書,並且由人代筆寫了自傳性質的回憶錄。一九八八年,李向龍在九十五歲高齡時去世。在中國海軍的八位大將中,李向龍是最長壽的,而且其退役後的生活豐富多彩,非常值得羨慕。顧祝同在晚年的時候,就曾經提到,他最佩服、最嫉妒的就是李向龍,因為李向龍能夠在晚年遠離紛爭,享受了二十多年的清福,並且在去世之後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
顯然,顧祝同沒有選擇的余地。
按理說,顧祝同最有資格代表中國去參加美國的投降簽字儀式,因為在針對美國的戰爭中,他的貢獻最大。
只是,在美國投降的時候,顧祝同正在忙著處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確定各個國家的援助方案,為啟動戰後援助工程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當時,顧祝同已經被選定為該計劃的實施者。
正是如此,戰後也有人把這項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工程稱之為“顧祝同計劃”。
當然,這種說法有點片面,因為顧祝同只是該工程的實施者,而不是發起者,更是是唯一的組織者。更重要的是,顧祝同能夠成為實施者,與馮承乾有很大的關系,或者說是馮承乾刻意安排的結果。
原因很簡單,這項偉大的工程,不但影響了戰後的世界格局,也決定了中國海軍在戰後的發展方向。甚至可以說,正是這項偉大的工程,讓中國海軍在大戰結束之後,依然保持著最強軍種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