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內克島的轟炸行動並沒停止,雙方你來我往,一直持續到一九四四年底。
在這幾個月裡,顧祝同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美軍的反擊目標。
雖然顧祝同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獲得足夠的兵力之後,美軍首先就會奪回中途島,但是在獲得確切情報之前,顧祝同依然不敢肯定這個判斷。原因很簡單,在太平洋上,可以成為美軍反擊目標的島嶼太多了。
到了七月底,顧祝同收到了好消息。
“白起”級艦隊航母的前四艘正式交付給了海軍,並且一次性通過海軍驗收,預計在三個月之後,也就是十月底就能編入戰鬥序列。
只是,顧祝同也收到了一條不好的消息。
這就是,不出所料的話,這四艘航母在編入戰鬥序列之後,將首先分派給印度洋的第二艦隊,協助陸軍在年底之前攻佔兩河流域。因此最快要到一九四五年初,才能給第三艦隊增派兵力。
所幸的是,馮承乾已經給顧祝同打了預防針,所以顧祝同並沒抱多大的期望。
十多天后,顧祝同收到確切消息,“埃塞克斯”級的前三艘,即編號cv-9的“埃塞克斯”號、編號cv-10的“約克城”號與編號cv-11的“勇猛”號已經建成,並且正式交付給了美國海軍。
這是自“新喀裡多尼亞海戰”,時隔兩年之後,美軍獲得的第一批艦隊航母。
當然,美軍沒有立即把這三艘艦隊航母編入戰鬥序列,也沒有派往太平洋,而是留在大西洋上訓練艦隊官兵。
可以說,此時美國海軍不但缺乏艦隊航母,更缺少優秀的艦隊官兵。
此外,三艘艦隊航母也不足以改變太平洋戰場上的局勢,即中國海軍在太平洋上一直保持著三艘艦隊航母,此外還有數艘小型航母。如果有必要,中國海軍肯定會向太平洋增派更多的艦隊航母。
當然,顧祝同並不擔心來自美國海軍的威脅。
到了八月底,顧祝同安排了一項特殊任務,即讓海軍情報處負責,設法查清楚美軍的反擊目標。
具體怎麽操作,顧祝同沒有過問。
他也用不著過問,這是情報機構的事情。
九月份,陸軍在波斯灣地區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做為協助力量的第二艦隊全力投入,進軍兩河流域的戰鬥正式打響。
事實上,這個時候,中德軍隊在比拚推進速度。
雖然駐守中東與海灣地區的英軍並沒有投降,但是誰都知道,英國戰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中東與海灣地區肯定會被中德聯軍佔領。問題就是,到底是中**隊佔主導地位,還是德軍說了算。
可以說,局面對中**隊相當有利。
雖然德軍已經翻越了高加索山脈,還借道土耳其開辟了第二條進攻線路,但是在進入伊朗境內之後,德軍受扎格羅斯山脈阻擋,推進速度並不快,而從土耳其出發的德軍受後勤保障不力影響,也沒有能夠按計劃攻佔敘利亞。相反,在海灣方向上,即便中**隊也存在後勤保障不足與支援力量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可是中國陸軍的步伐一直沒有停下來,而且得到了海軍的全力支持。
顯然,只要中國陸軍保持現在的進攻勢頭,就能在德軍之前佔領兩河流域。
從政治上講,這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
要知道,只要同盟國集團打贏了這場大戰,那麽戰後就將出現兩極化格局,即中國主導東方集團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導的西方集團。在這兩大集團中間,正是中東與海灣地區,因此誰主宰了中東與海灣地區,誰就主導了東西兩大集團之間的關系,也就將成為戰後的世界霸主。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馮承幹才一直堅持首先在中東與海灣地區用兵。
此外,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也有著巨大的戰略價值。
前面已經提到,馮承乾在向李向龍說明情況的時候就明確提出,即便不能趕在德軍之前佔領中東地區,也必須控制波斯灣。原因只有一個,即波斯灣儲藏著驚人的石油,將成為戰後的世界能源中心。
總而言之,在一九四四年的最後幾個月裡,中東與海灣地區的真正的主戰場。
問題是,有這一認識的,只有馮承乾等少數中國高層領導。
雖然在戰略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極為重視中東與海灣地區,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更加需要海灣地區的油田,但是在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高層並沒有認清中東與海灣地區的戰略價值所在。
說白了,當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缺乏石油。
在擊敗了紅俄之後,中德已經按照之前達成的協議劃分了佔領區,裡海產油區有百分之八十劃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加上來自羅馬尼亞的石油,德意志第二帝國基本上能夠實現石油自給了。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有切身之患。
這就是,英國還沒有戰敗,從英國本土起飛的轟炸機,依然以每天兩次的頻率轟炸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各大城市與工業中心。
說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重點依然放在歐洲戰場上。
在擊敗英國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能在其他戰場上投入太多的兵力,更不會消耗太多的戰爭資源。
受此影響,德軍在中東與海灣地區的推進力度就不那麽理想了。
當然,這個時候,真正的焦點正是英國。
九月底,德皇威廉二世借視察駐地中海地區德軍的名義,去了羅馬,與意大利元首進行了私下會晤。
德皇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意大利盡快把艦隊派往北海。
事實上,早在年初,意大利海軍就為遠征做好了準備,四艘“維托裡奧-維內托”級戰列艦與兩艘“安德列亞-多裡亞”級戰列艦都完成了全面檢修,在接到命令後的四十八小時之內就能出港。
只是,受各種原因影響,意大利海軍一直沒有讓艦隊出動。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軍把兩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留在了大西洋上,而且編入了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加上英國皇家海軍的三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以及在一九四四年中期服役的“前衛”號戰列艦,本土艦隊的主力艦達到了六艘,而且都是戰鬥力強大的快速戰列艦。
此外,本土艦隊在“設得蘭海戰”之後就轉駐樸茨茅斯。
這些,都讓意大利海軍格外擔心。
很明顯,英國皇家海軍肯定會攔截意大利艦隊。
為此,意大利海軍在一九四四年六月份提出,希望在其派出艦隊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能夠采取協同行動,拖住英國皇家海軍,以便意大利艦隊能夠安全抵達北海,而不是在航行途中遭到攔截。
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沒有給出正面答覆。
主要就是,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實質上只有兩艘快速戰列艦,即服役不久的“腓特烈三世”號與“威廉一世”號。雖然這兩艘戰列艦的戰鬥力極為強大,全面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前衛”號與美國海軍的“南達科他”級,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依阿華”級還要出色一些。此外,除了這兩艘戰列艦,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還有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但是在總體實力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仍然比英國皇家海軍差了許多,且更容易遭到英國皇家海軍打擊。
說白了,意大利海軍是去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而不是去增添麻煩。
受此影響,意大利艦隊一直沒有離開地中海。
問題是,德軍要想攻打英國本土,就需要意大利艦隊。說白了,如果沒有辦法奪取製海權,德軍根本不可能越過英吉利海峽。要想奪取製海權,就需要意大利艦隊的支持,少了意大利艦隊,德軍根本不可能奪得製海權。
十月初,雷德爾訪問了意大利。
在德皇解決了外交上的問題後,德意海軍聯合行動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關鍵就是,德皇在羅馬做出了重大讓步,即承諾在意大利海軍采取行動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也將在北海采取行動,設法牽製住英國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確保意大利艦隊能夠安全抵達帝國港口。
雷德爾去羅馬,主要就是商討解決細節上的問題。
不出所料的話,一個月之內,意大利艦隊就將從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
當然,德意兩國的領導人沒有忘記另外一個重要盟友。
回到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後,雷德爾就給馮承乾發了一封電報,提出希望中國海軍能夠提前半個月左右,在太平洋上發動一次牽製性進攻行動,設法使美軍加強太平洋艦隊,從而削弱美軍在大西洋上的兵力。
十月十五日,馮承乾給顧祝同發了一封電報,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顧祝同。
雖然只是牽製性任務,但是留給顧祝同的準備時間只有五天。
也就是說,在十月二十日,第三艦隊就得采取行動,不然就無法達到牽製與分散美軍兵力的目的。
顯然,這不是一個簡單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