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條約”作廢,軍備競賽再度開始,世界就不那麽平靜了。
一九三八年,發生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十月底,“華盛頓條約”作廢後不到一個月,法國就宣布,二十萬陸軍不足以為法國提供基本安全,如果不準許法國擴充陸軍,法國將別無選擇的廢除柏林和會強加到法國頭上的不平等條款。
這下,整個歐洲都沸騰了。
要知道,限制法**備是柏林和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大戰之後,歐陸形成了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核心的新秩序,而英國為了獲得海權上的地位,承認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陸的主導地位。為此,就得防止出現一個能夠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構成直接威脅、破壞歐陸秩序的強國出現。也正是如此,柏林和會才把限制法**備放在首位,而且是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基本安全承諾。
如果法國擴軍,歐陸秩序肯定會被打破,新的大戰將不可避免。
問題是,有什麽辦法限制法國擴軍?
此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不是大戰結束時的那個樣子了。到一九三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陸軍總兵力就縮減到了一百萬以內,而且常備作戰部隊只有六十萬,整個國家都在為應對經濟危機而努力,削減軍備是降低財政開支的主要手段,而降低財政開支又是恢復經濟秩序的主要手段。
可以說,在法國提出擴軍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備規模處於歷史最低位。
面對來自法國的威脅,德意志第二帝國別無選擇,只能擴充軍備,也就得在經濟上付出代價。
此事還沒扯清楚,歐洲大陸上就爆發了一場戰爭,即紅俄入侵芬蘭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芬蘭是俄國的一部分,即俄國在戰勝瑞典王國之後,從瑞典奪取的領土。俄國在一戰中戰敗後,按照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的條約,芬蘭獲得獨立,成為斯看的那維亞半島上的第三個國家。問題是,芬蘭獨立的時候,有一部分領土的歸屬權並沒有搞清楚,即卡累利阿地峽。
這塊地區的面積並不大,戰略價值卻至關重要。
只需要說明一點,就能明白卡累利阿地峽的重要性。紅俄在北方只有兩座港口,一是阿爾漢格爾斯克,二是摩爾曼斯克。前者在白海深處,而後者直接面向北冰洋。此外,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摩爾曼斯克是非常難得的夏季不凍港,而這座港口離卡累利阿地峽還不到兩百公裡。
也就是說,如果芬蘭控制了卡累利阿地峽,就能威脅摩爾曼斯克。
更重要的是,芬蘭在獨立之後,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系非常親密。這也可以理解,因為芬蘭能夠獨立,主要就靠德意志第二帝國。此外,芬蘭在經濟上也嚴重依賴德意志第二帝國,其主要產品都出口到德意志第二帝國。
顯然,在紅俄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已經表明,俄國在戰爭期間很容易遭到封鎖。比如波羅的海就完全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掌控之中,黑海的大門又被土耳其控制,遠東離俄國的心臟地區太遠、而且受到中國與日本威脅。對俄國來說,真正有價值的出海口在北方,而能夠為其所用的就只有兩座港口。
為了確保摩爾曼斯克不受到威脅,就得控制卡累利阿地峽。
正是如此,紅俄在一九三八年底,發動了侵芬戰爭。
這下,歐洲更熱鬧了。
法國在西邊要求加強軍備,紅俄則在東邊發動戰爭,擺明了不把德意志第二帝國放在眼裡,甚至可以說在公然挑釁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陸的霸主地位,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有所舍棄。
要知道,這個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沒有做好與任何一個強國開戰的準備。
一九三九年春,在俄芬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向法國做出讓步,承認二十萬陸軍對法國來說遠遠不夠,準許法國把陸軍總兵力增加到五十萬,並且擁有坦克與重炮。
這個時候,法國已經正式組建了空軍。
事實上,法國的所作所為,等同於撕廢了柏林和約,也就等同於破壞了大戰後形成的歐洲秩序。
兩個月後,紅俄佔領了整個卡累利阿地峽,俄芬戰爭結束。
很明顯,在兩個強國的夾擊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勢力范圍正在縮小,其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受到了挑戰。
一九三九年六月,德皇威廉二世正式下令,帝國陸軍擴充到一百五十萬,常備兵力增加到一百二十萬,並且組建一支總人數不少於兩百萬的戰略預備隊,再次實施兵役製,即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得服役。
緊接著,帝國陸軍公布了新的建軍計劃。
按照德皇批準的陸軍擴軍規劃,三年之內,帝國陸軍將獲得五千輛坦克、三千門自行火炮、一萬二千門火炮。與此同時,帝國空軍也將獲得四千架飛機,其中二千四百架是攻擊機與轟炸機。
到此,歐陸軍備競賽全面展開。
事實上,這個時候法俄已經締結了秘密同盟條約,相互約定,在任何一方受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攻擊的之後,另外一方都得立即向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動攻擊;如果其中一方主動攻擊德意志第二帝國,另外一方至少得保持中立。
這份秘密同盟條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主要策動力。
問題是,法國與紅俄都嚴重低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潛力。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馬放南山、刀劍入庫”,在短短幾年之內就裁減了三分之二的陸軍,最終把陸軍總兵力降低到了一百萬以內,但是帝國的戰爭基礎並沒受到影響,反而有所增強。主要就是,在戰後的二十多年裡,帝國的兵工廠並沒有閑置起來。比如,在支持中國進行統一戰爭的時候,帝國兵工廠就是主要供貨商,為中**隊提供了大批武器彈藥。又比如,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帝國兵工廠是佛朗哥將軍最主要的支持者,當時西班牙軍隊百分之八十的武器裝備全都來自像克虜伯這樣的帝國企業。這些都使帝國的軍事工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甚至在一九三三年之後,有了較大發展,從而確保了帝國的戰爭實力。
更重要的是,帝國民眾對戰爭的態度,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六千多萬帝**民過了幾年苦日子,最艱苦的時候甚至連糧食供應都不能保證,很多帝國家庭都不得不靠野菜維生,但是在大戰之後,帝國是最主要的戰勝國,獲得了驚人的戰爭紅利。別的不說,與英國分享印度,就為帝國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好處,也使絕大多數帝國民眾從中獲益。到一九三七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二十年的時候,帝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了。別的不說,柏林不但是歐洲的文化與藝術中心,也是整個世界的文化與藝術中心。富裕起來的帝國民眾,在物質生活極大富裕之後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正是如此,帝國民眾對戰爭的熱情度,顯然不會太低。
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帝國的戰爭潛力就不可估量了。
要知道,到一九三八年底,帝國的人口總量已經突破八千萬,而且還有大量移民等待加入帝國國籍。同期,法國人口總量還不到五千五百萬,英國只有六千萬,紅俄也剛剛突破了一億。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法俄低估了帝國的戰爭潛力,才會公然挑釁。
毫無疑問,法俄的行為,將不可避免的引發新的歐洲戰爭。
問題是,法俄能夠在下一場戰爭中掌握主動權,獲得勝利嗎?
歐洲局勢動蕩,更加彰顯了中國的重要性。
說白了,在面對法俄挑戰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無暇他顧,根本不可能照顧到其他地區的利益,因此需要一個像中國這樣的強國,幫助維護其全球利益,因此就得盡可能的增強中國的國力。
一九三九年七月,德皇威廉二世訪華。
雖然馮承乾只是海軍司令,但是他擁有德意志第二帝國親王的頭銜,因此由他在北京接待到訪的威廉二世。
第一天,馮承乾陪同威廉二世檢閱了中**隊,即中國陸軍。
只是,德皇的興趣不在陸軍上。眾所周知,還是皇儲的時候,威廉二世就對海軍更有興趣,不然也不會讓腓特烈三世安排他去帝國海軍部任職,更不會主動辭去陸軍上校軍銜,成為海軍軍官。
在北京逗留了三天,會見了劉伯恩總統與吳鐵生大元帥後,威廉二世提出,想去看看中國海軍艦隊。
德皇有這樣的要求,馮承乾等人自然不會拒絕。
別忘了,中國海軍的家底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贈送的,而且當時還是皇儲的威廉二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七月十一日,馮承乾陪同威廉二世登上了前往青島的專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