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帝國風雲》第四章 政治體制
  一九二零開春,馮承乾就收到了一條天大的好消息。

  勘探隊經過數個月努力,在天津附近發現了一座儲量驚人的油田,初步探測結果估計該油田的儲量在五千萬噸以上。當然,馮承乾知道,這就是大港油田,是中國渤海灣附近最大的油田。

  這個發現,馬上就讓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只是,新的問題出來了。

  開發油田需要巨額投資,而中國政府沒有這麽多資金,中國的民族企業也沒有強大到可以單獨開發一座五千噸儲量的油田。

  顯然,引資成為必然選擇。

  三月初,宋靖國開始於幾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進行接觸,商討共同開發天津油田的可能性。

  所幸的是,這幾家德國企業也對這座油田很有興趣。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才是真正的貧油國。一直以來,帝國企業都在海外尋找可以開采的油田。大戰結束後,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進入中東,只是中東油田大部分控制在英國企業手中,可供德國企業發展的空間並不大。至於其他幾個產油區,比如當時已經在印度尼西亞探明的油田掌握在荷蘭企業手裡,而德國與荷蘭的關系還算不錯,因此德國企業很難進入東南亞。又比如,俄國已經在裡海北岸發現了幾座大油田,但是布爾什維克政府采取了排他政策,並且以之前沒有約定開采裡海油田為由,拒絕德國企業參與開采工作。至於美國在墨西哥灣地區發現的油田,更與德國企業無關。

  可以說,除了羅馬尼亞,德國在境外根本就沒有控制多少油田。

  在宋靖國發出信號之後,德國企業立即來了興趣,當月就有四家德國企業的老總來到北京,與中國政府進行協商。

  談判到當年四月底結束,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參與油田開發的四家德國企業將共同出資購買開采設備、建設通往港口的輸油管道等,中國中央政府將負責在天津港修建一座專門供油輪停靠的碼頭、以及征收開采與石油加工等企業用地,參與合作的三家中國民營企業則負責招募工人等。在開采所得方面,四家德國企業將在支付基本的資源開采稅之後,獲得百分之四十的份額,中國中央政府獲得百分之三十的份額,三家中國民營企業則獲得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份額。

  因為是公司化經營,所以中央政府隨後組建了“中國石油開采與開發公司”。

  這是中國的第一家國營企業。

  只是在當時,這家企業並不屬於中央政府,而是屬於中國海軍,其主要職責也是為中國海軍提供艦船用油。

  別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國送給中國的戰艦,全都采用了燃油鍋爐。

  俗話說,喜事逢雙。

  五月,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雲南地方政府正式宣布擁護中央政府,並且解除了地方武裝,政府官員也由中央任命。二是中央軍挺進大西北,攻佔了蘭州,控制了通往青海與新疆的要道。

  在統一大業上,剩下就的是四個邊疆地區了,即西藏、新疆、蒙古與東北。

  顯然,南征大業的進展速度比馮承乾與吳鐵生預料的都要快,僅用了一年多,中央軍就佔領了長江以南的所有地區,還控制了甘肅。也正是如此,六月份的時候,吳鐵生正式提出北伐。

  馮承乾沒有反對,只是希望吳鐵生把北伐時間推遲到一九二零年。

  原因很簡單,國內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花精力去處理,而且中央軍剛剛結束南征,緊接著北伐,對士氣也有不利影響。

  事實上,當時最嚴重的問題,仍然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吳鐵生堅持中央集權,即地方政府官員由中央任命,並且直接向中央負責,地方軍隊也必須由中央改組。馮承乾並不反對中央集權,但是認為應該給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權,比如在經濟層面上,就應該讓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權,以便根據自身情況,決定如何發展,而不是由中央統一指揮。

  在吳鐵生提出北伐後,馮承乾提出了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即中國應該施行什麽樣的政治制度,有沒有必要在完成統一之後進行全民大選,以及有沒有把必要把選舉制度確定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當然,這也引出了很多問題,比如什麽樣的人才具有選舉權。

  馮承乾想搞民主,可是他非常清楚,別說現在,即便再過一百年,只要中國民眾的基本價值觀、思想意識等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也就是沒有認識到民主的重要性,沒有把前清留下的奴性抹去,那麽任何民主政治都不可能在中國生根發芽,因此在國家還不夠穩定的情況下搞大選,不可能有任何好的結果。

  事實上,這就是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不可否認,在推翻清朝的革命中、以及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而且這些人都知道民主的重要性,更加清楚中國必須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擺脫積貧積弱的帽子。

  問題是,這些人有多少?

  即便把在校學生算上,願意搞民主、而且表現積極的中國人,所佔比例也不會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

  這就意味著,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國人,也許壓根就不知道“民主”是個什麽東西。

  顯然,僅僅是教育,根本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推廣民主觀念,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時間,二是經濟。

  事實上,西方施行民主政治的國家,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拿英國來說,在工業化時代之前,依然是王國,國王就是法律、國王就是一切。大革命之後,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複辟,也正是因為不具備實施民主政治的基礎。即便到大戰結束之後,在英國擁有選舉權的公民也僅佔總人口的一成左右。按照英國的法律,只有資產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年男性公民,才擁有選舉資格。也就是說,英國推行的民主政治,實際上並非完全的民主政治,而是有產者的民主政治。這種顯現,不但在英國有,在法國、意大利、德意志第二帝國,乃至以民主國家誕生的美國也同樣存在。比如,在美國就只有白人成年男性擁有選舉權,有色人種根本沒有參與選舉的資格。

  更重要的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民主政治,實際上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而逐漸確立下來的。原因很簡單,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分散在農村的勞動力被吸引到城市,由自主的農民轉化為工人,並且由此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思想觀念,也更加便於國家進行更有效的管理。

  也就是說,只有當城市人口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有可能推行民主政治。

  顯然,中國根本不具備這個條件。

  要知道,中國的城市人口還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

  問題是,如果不定下民主政治基調,那麽中國今後不是走向獨裁,就是走向帝製,最終將再次引發動亂。

  正是如此,一九一九年底,馮承乾正式提出,應該盡快把民主體制確定下來。

  對此,吳鐵生沒有表示反對,只是認為中國應該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學習,即確立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

  當然,不一定是帝王。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馮承乾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他覺得應該學習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太平洋對岸的美國。

  馮承乾在說服吳鐵生的時候,隻提到了一個重點,即中國的國情與美國較為相似。

  最相似的,就是中國與美國的國土面積都非常大,而且人口比美國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強地方政府的功能。如此一來,就得在政治體制上學習美國的集權與分權體系。

  當然,前提條件是,中央政府必須在軍事、外交等領域掌握絕對權威。

  說得簡單一些,地方政府擁有的,僅僅是處理內部事務、比如經濟發展的權力,而且必須剝奪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事實上,吳鐵生反對加強地方政府,就是擔心地方政府的權力過大,威脅到中央政府。

  在馮承乾提出,軍隊必須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只能組建治安部隊、也就是警察部隊之後,吳鐵生才做出讓步。

  兩人達成一致後,政治體制的問題也就確定了下來。

  只是,馮承乾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搞選舉,也不是籌建國民議會,而是著手製訂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準確的說,是第一部臨時憲法。

  按照馮承乾的想法,這部由統治集團製訂的憲法,只有臨時效力,在國民議會成立之後還將製訂正式憲法。

  嚴格說來,憲法的誕生,才意味著一個國家的誕生。

  在法律意義上,憲法是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威,不管是執政者、還是國民,都得遵守憲法。

  立憲、或者說製訂臨時憲法,成為中華民主共和國在一九二零年的重頭戲。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