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再下江南
一時吃完了飯,又吃了些茶點。
賈母又帶了劉姥姥至櫳翠庵來,眾人隨行。
一帶發修行的女子,身穿緇衣,忙將眾人接了進去。
賈琮此時酒勁已上來,醉眼朦朧中見那女子身材高挑,娥眉星眸,櫻桃小嘴,清冷如仙,竟是個絕色美人兒。
“寶姐姐,這是……”
“哼,是不是相見恨晚呢?”黛玉在旁邊低聲道,方才秦可卿的事情還沒說清楚,又在得隴望蜀。
賈琮訕訕一笑。
寶釵抿嘴笑道:“這是府裡請的世外高人,主持櫳翠庵,名叫妙玉。”
賈琮恍然,難怪難怪。
這邊妙玉招呼賈母等人在院子裡喝茶,賈琮哪裡還敢喝水,隻覺腹內翻江倒海,酒意尿意齊飛,忙悄悄摸進禪堂,隨意尋了個姑子臥房,找著恭桶,痛快放了水。
見這房間雖然簡陋,床榻倒也乾淨整潔,還有股淡淡的檀香。
賈琮此時也有七八分酒意,便一屁股坐到床上,本來隻想坐坐,不承望身不由己,身子一歪,便沉沉睡去。
外面,黛玉忽見賈琮失蹤,忙輕輕拉了拉寶釵的袖子,道:“琮哥哥不見了。”
寶釵環視一圈,道:“想是更衣去了。他這麽大個人,你還怕他丟了不成。”
黛玉輕哼道:“我倒不怕他丟,只怕他又去探哪家姑娘的香閨了。”
寶釵聞言大羞,嗔道:“再胡唚,仔細我再不理你。”
黛玉吃吃笑著求饒。
這時,妙玉過來把兩人衣襟輕輕一拉,二人隨她出去吃梯己茶,便把賈琮這事兒忘了。
吃過茶,眾人出來,賈母眼睛一掃:“怎麽沒見琮哥兒,方才還在。”
眾人道:“或是有事先去了。”
賈母點點頭,也不理論,帶著眾人離去。
卻說妙玉送走眾人,吩咐收拾了茶具,又在禪堂中靜修半日,方回房更衣。
剛進屋,便聞到一股濃鬱酒味,轉過屏風,聽到輕微鼾聲,只見一身著雨過天青色祥雲曲水提花紋錦袍的年青男子,靴子也沒脫,正大搖大擺躺在自己的繡榻上,好夢正酣。
妙玉又羞又氣又怒,她素有潔癖,又出身官宦人家,從來視男子如草芥,哪裡忍得下這等奇恥大辱,哪怕對方是伯爺。
因冷喝一聲:“蕩寇伯!”
賈琮猛然驚醒,手按刀柄,翻身坐起,見是妙玉,松了口氣,道:“幹什麽,嚇我一跳。”
妙玉忍著氣道:“久聞蕩寇伯大才,怎麽如此無禮?竟跑到我房裡……”
賈琮一愣,發覺自己睡錯了地方,忙道:“這是你的房間?
抱歉,我以為是哪個姑子的房間。伱這房間也太簡陋了些。”
“方外之人,身外無物,何分簡陋精致。”妙玉淡淡道:“再說,伯爺此言無理,莫非是尋常姑子的房間,伯爺便可這般隨意麽?”
賈琮倒也知道她的脾氣,聳聳肩,道:“尋常姑子的房間,我睡了便睡了,她們也不敢說什麽。”
“伯爺名滿天下,不意卻是這般仗勢欺人的無禮之人。”妙玉冷笑道。
本來妙玉因賈琮的詩詞,還對他有幾分好感,現在直接將其打入輕薄無行的登徒子行列。
賈琮皺了皺眉,剛喝了許多酒,現在隻覺口乾舌燥,哪和她廢話,起身下床,拿起桌上的茶壺看了看,空空如也。
“怎麽茶水都沒有。”賈琮搖了搖頭,便欲離去。
妙玉有些委屈,她素來講究,從不喝冷茶陳茶,都是現泡現吃,故房裡沒有茶水。
且自到榮府以來,寶玉素來對她敬若神明,哪裡如賈琮一般,混不將她放在眼裡。
“伯爺且慢,我讓姑子倒茶來便是。伯爺請。”妙玉鬼使神差叫住了賈琮,把他引到旁邊禪房裡。
賈琮微微一頓,先喝兩杯茶再說。
姑子端上茶來。
“伯爺請,這是舊年蠲的雨水泡的老君眉。”
妙玉認真審視著賈琮,她倒要看看這個所謂的天下第一大才子,究竟是個什麽人。
賈琮聞言,忙叫住那姑子:“回來,我不吃這頑意兒,拿尋常井水泡茶來就行。”
“伯爺這是……”妙玉不解。
賈琮道:“並無他意,只怕吃了拉肚子。”
妙玉玉容一僵,無言以對,這混帳不識好歹,竟是個俗流蠢物,真真兒糟蹋了那些詩。
片刻,姑子重新端上茶來。
見茶盅著實細小,賈琮一口氣兒喝了七八杯,才滿足地歎了口氣。
妙玉心中冷笑,飲牛飲驢。
賈琮喝了茶,想了想,覺得也要說幾句客套話,因笑道:“妙玉姑娘,實在對不住,弄髒了你的床,知道你愛乾淨,回頭我叫人把你的床換張新的。”
妙玉忙擺手道:“不必,心若無塵,床又怎會髒。”
心裡卻暗罵,你個伯爺也不思量,平白無故讓人來換我的床,指不定傳出什麽風言風語。
賈琮心中暗笑,小丫頭片子,裝什麽得道神尼?
故意笑道:“那恭桶要不要換呢?”
“你……”妙玉氣結,頓時破功,這渾人竟然與她共用恭桶,一時又羞又惱,竟說不出話來。
“你,你怎麽與我說這些話,也不嫌醃臢。”半晌,妙玉才漲紅著臉,啐道。
“咦,方才師傅不是說心若無塵就不髒麽?”賈琮笑道。
妙玉惱羞成怒,道:“你這麽個人,還是天下聞名的才子,怎麽這般……有辱斯文。”
賈琮笑道:“大丈夫行事,暢情適意,隨意所之,何懼人言?告辭,不送。”說罷,拱了拱手,徑自去了。
妙玉看著他背影,一時無言,不知是氣是惱是羞還是窘。
——
次日,養心殿
戴權正奉旨為地下的霍鵬、董儀兩個大學士朗讀河南巡撫丁先的一封密折:
“……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
查舊例,人丁五年一審,分為九則,上上則征銀九錢,遞減至下下則征銀一錢,以家之貧富為丁銀之多寡,新生者添入,死亡者開除,此成法也。
無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舊習,每遇編審,有司務博戶口加增之名,不顧民之疾痛,必求溢於前額。
故應刪者不刪,不應增者而增,甚則人已亡而不肯開除。
子初生而責其登籍,溝中之瘠猶是冊上之丁,黃口之兒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賠,既而逃亡,勢所必然。
今論治者,皆知其弊,然以為祖宗之法,莫之敢言變,豈不誠恭順哉?然未深思國家治敗之故也。今之法例,雖雲承列聖之舊,實皆漢唐以來之弊政也。
我先帝撫有天下,采前朝之遺製,不過因其俗而已,然則太上皇已變太祖、太宗之法矣。
夫治國之有法,猶治病之有方也,病變則方亦變。若病既變而仍用舊方,可以增疾;時既變而仍用舊法,可以危國。
董子曰:“為政不和,解而更張之,乃可以理。”《呂覽》曰:“治國無法則亂,守而弗變則悖。”《易》曰:“窮則變,變則通”,故當今世而主守舊法者,不獨不通古今之治法,亦失列聖治世之意也……”
待他念完,熙豐帝道:“兩位愛卿,丁先的意思是如今新法以至不得不行之境,爾等以為然否?”
董儀躬身道:“啟奏陛下,臣以為丁巡撫之言極是。
自陛下登基至今,十年矣,而國庫日益空虛,百姓日益困苦,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觀歷代之事,此乃王朝盛極而衰之兆也。
幸而上年如海得賈琮之助,送來海量銀子支撐大局,否則何以應遼東、西域之戰事?今陛下威望日隆,朝局底定,大行新法,正當其時也。”
熙豐帝點點頭,歎道:“愛卿所言深合朕意。朕禦極十年,寸功未建,愧對列祖列宗,實是處處掣肘……夙興夜寐,未嘗不思及此也。”
兩人忙道:“陛下雄才大略,古今罕見,臣等得遇明主,三生有幸。”
熙豐帝擺手道:“恭維話就不說了,若大行新法,當如何做?”
霍鵬道:“臣以為,新法之根本在於攤丁入畝、在於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故必為權貴豪強所不容,故臣以為,當有‘兩難兩不動’”
“說來。”
“是。兩難者,一是直隸省,京畿之地,宗親、勳貴、豪門、官宦何其多,一旦推行不力,恐生大變。
二是南省,金陵之地,六朝古都,世家豪門比比皆是。江南又是天下膏腴之地,若出了紕漏,則國朝震動,不可不謹慎而行。”
“兩不動者,乃各省未定之前,西南土司之地,不可動,九邊之地,不可動。若動,必先有猛將強軍,以雷霆之威震懾諸侯,方可使新法摧枯拉朽,如卷席矣。”
熙豐帝神色凝重,點了點頭,道:“時不我待,朕隱忍十年,豈能再屍位素餐,坐視國運衰頹,卿等可有良策。”
霍鵬沉聲道:“臣以為若京畿、江南得以推行新法,則其余各省傳檄可定,而此二地,宜先南後北,江南若定,則賦稅充盈,百姓鼓舞,朝堂中人又何敢逆流而動?”
熙豐帝道:“前日兩江總督顧濤密奏,江南豪門富室聯絡有親,聚為一黨,煽動佃戶,唆使家奴,對抗新法。
而督撫州縣衙門中,大小官吏皆彼輩之人。守備衙門、督撫標營,兵疲將懶,暗收好處,不堪使用。
堂堂總督竟有力難施,力請朕派得力猛將助之,若不能大行新法於江南,願提頭來見。”
霍鵬笑道:“顧總督既立下軍令狀,可見定有愚公移山之志,陛下何不應他所請,派員助之。”
熙豐帝微笑道:“當派誰為好。”
霍鵬、董儀相視一笑,道:“陛下既有愛將,臣何須多言。”
熙豐帝哈哈大笑,當年初出茅廬的稚嫩少年,打磨了幾年,可堪用矣。
賈琮一大早被太監宣進宮裡,還不知什麽事,在偏殿等了許久,才命陛見。
“臣賈琮叩見皇上。”賈琮隨太監進去,他方才已得到消息,是為新法的事。
“平身。你先看看這本折子。”熙豐帝示意戴權把河南巡撫丁先的折子給賈琮。
賈琮接過來裝模作樣看了半天,許多地方不懂,不過最後一句“臣請力行新法”看懂了,便把奏折還給戴權。
“你也曾在遼東行過新法,當不陌生,說說你的見解。”熙豐帝道。
啊?賈琮一呆,他折子都只能看懂三四成,能有什麽見解。
要說見解,他只有一個,新法就是搞錢、弄銀子,這怎麽說,忙看向霍鵬、董儀兩人。
霍鵬笑道:“蕩寇伯乃身體力行之人,在陛下面前,據實而奏便可,不必顧慮。”
賈琮隻好硬著頭皮道:“啟奏陛下,臣以為新法乃萬世良法,不過若想推行甚難,即便推行之後,能一以貫之,久久為功者,亦難。”
“哦?難在何處?”熙豐帝道。
“難在積弊已深,積重難返,非大魄力大智慧者,不可為之。”賈琮道。
“說的不錯。兩江總督顧濤便是大魄力大智慧之人,只是身邊無得力之人輔佐,朕欲派你去江南協助他推行新法,你可願往?”熙豐帝看著地下的賈琮道。
賈琮心中咯噔一聲,這分明是讓自己去殺人滅族……不過他如今身為錦衣提督,天子爪牙,哪敢說個“不”字。
隻得拱手慷慨陳詞,道:“臣家世受皇恩,今皇上既有所命,臣豈有推諉之理,自當奮力向前,死而後已!”
熙豐帝微笑道:“好。那你盡快啟程罷。”
“臣遵旨,定不負陛下聖恩。”賈琮叩首退下。
待他去後,霍鵬笑道:“賈史王薛乃金陵首屈一指的望族,為江南豪紳矚目,蕩寇伯又素來機敏果敢、殺伐決斷,如今又掌著錦衣衛,顧總督當無憂矣。皇上識人善用,臣佩服。”
熙豐帝微笑道:“非隻如此,賈琮於新法一道,素有心得,讓他和顧卿切磋切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未嘗無益。”
“陛下聖明。”
熙豐帝拈須微笑,新法若能在江南推行,便可在舊法的天幕上撕開一大條口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