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我有一個戀愛模擬器》129.第129章 各方
  第129章 各方
  光天化日之下,董太師仍然溫熱的首級就這樣被呂布掛在腰間。

  同一時間,畢圭苑大營中至少上百人目擊到了這駭人的一幕。

  爆炸性的消息在軍營中傳開,氣浪之迅猛,就像要把頭頂的天也掀開一樣。

  董太師死了!
  每個人都忍不住與身旁的同袍面面相覷,然後在對方臉上看到了不知所措的神情。

  呂布突然就這麽反了?
  如果他真的反了,那此時遠在東線的聯軍和駐扎在隔壁的兄弟部隊哪個更需要防備,這個問題就不言而喻了。

  在一些已經得知消息的中下層軍官的自發組織下,西涼軍已經做好了火並的準備,只等上面的人下令,就要先發製人。

  畢圭苑中氣氛變得肅殺,雙方劍拔弩張。

  不同於歷史上董卓死於計劃周密的謀殺,以至於董氏其余掌握兵權之人還沒來得及組織起反抗就被很快乾掉,此次呂布激情殺人,卻是讓西涼軍中其余的實力派都存活了下來,不至於群龍無首——倒霉的胡軫不算。

  比如奉車都尉董旻,作為董太師的親弟弟和當初入雒陽奪權時的第一功臣,當仁不讓地成為西涼軍的話事人。

  再加上侄子董璜、女婿牛輔和李儒,這幾人就是現在西涼軍事實上的最高決策層了,其中牛輔雖是女婿,兵權卻最重,李傕、郭汜、張濟和賈詡都是他的直系部下。

  董旻環顧三人一圈,最先開口道:“文優,我兄生前對你言聽計從,眼下怎麽辦,你先說吧!”

  “這裡都是一家人,時間緊急,我不多說無用之言”,三人注視下,李儒聲音哀切淒婉,說的話卻斬釘截鐵“立刻撤回長安,越快越好!”

  此話一出,滿座皆驚。

  原因很簡單,三人都以為應該給董卓報仇,畢圭苑是個大軍營,並州騎兵的優勢施展不開,短兵相接之下,西涼軍人多勢眾的優勢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付出一點代價,未必不能將之全殲於此地,勝算可謂相當大。

  而且作為董卓最信重的女婿,大家都以為李儒應該是最支持這件事情的,沒想到他一開口,卻是讓眾人趕緊收拾細軟跑路!
  李儒這麽說,自然有更深的考量。

  從戰略上看,原本董卓留駐雒陽的目的就是為了給西遷的朝廷斷後,確保“天子和朝廷”這個獨一無二的核心資產始終握在自己手中,如今他一死,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就是那些已故大將軍何進的屬下失去了效忠對象,使得董氏對北軍五校的控制直接消失。

  單單這一下,說是實力驟降一半也不為過。

  其次,並州軍不僅脫離了掌控,而且成為近在咫尺的威脅。

  有多近?
  兩家的營寨直接就是連在一起的,沒準上午還在一塊吃朝食呢!
  考慮到東面還有聯軍虎視眈眈,西涼軍現在身處死地,一旦發生火並,聯軍聞風而來,到時候數萬涼州人便是插翅也難飛出雒陽。

  為董卓報仇固然重要,可作為謀士,此時應該想的是如何帶領眾人逃出生天。

  李儒的想法很簡單——不能拚命,拚命還拿什麽掙錢啊?

  保住手上的西涼軍,以最快的速度回到長安——最好是趁小朝廷沒得到消息之前,利用董卓生前形成的統治慣性再次掌控住天子,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為己方止損。

  “文優說的這叫什麽話?”,牛輔聽完就不樂意了,“殺害舅姑的凶手就在你我眼皮子底下,我等不思報仇,反而要跑,豈不是枉活一世?”

  李儒連回頭看他一眼也欠奉,繼續對董旻進言道:“此不光為我等計,亦是為郿縣一眾親族計,一步行差踏錯,便是萬死絕地!”

  “那呂奉先那邊.”,董旻是有些腦子的,很快跟上了李儒的思路,繼而提出一個細節上的問題,“若是他們銜尾追擊,怕是不好走掉。”

  其實真打起來,西涼軍是不怕那些並州人的,可考慮到李儒要的是全速撤退,就不得不考慮接下來怎麽與呂布交涉的問題了。

  “讓我去!”,李儒咬咬牙,上前幾步主動請纓,“必定與呂奉先分明利害!”

  董旻看著他,輕輕點了點頭。

  李儒孤身走入呂布大營中,良久乃出。

  最終達成的協議是,雙方一起對董卓的死訊保密,並州軍可以全軍北上,回到並州老家,呂布由雜號將軍升為並州牧。

  為表誠意,呂布可先一步派人去長安拿到任命以及接走他的家眷,換取對西涼軍撤退的默許。

  這些條件對於橫行霸道這麽久的西涼軍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恥辱。

  牛輔在大帳中暴跳如雷,嚷嚷著要自己提刀去把呂布給殺了,為嶽父報仇,只是被董旻製止才作罷。

  “快回去做好伱該乾的事情吧”,李儒低頭盯著地面,目光呆滯,開口提醒這個沒用的連襟,“我等還未必能順利回到長安去。”

  如此大規模的撤軍,大搖大擺地進行基本就是找死。

  要有留下來裝樣子的疑兵,每天的炊煙和灶台數目也不能少,還要分批次,有序地趁著夜色撤離,對眼下這些統兵經驗不足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是李儒自問已經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

  他最後看一眼帳中仍存著的淡淡血跡,默默閉上了眼睛。

  若是計劃順利,董氏便不至於亡在旦夕,至少還能控制住關中和中樞,保住董卓留下的最重要的基本盤。

  縱觀這一團亂麻的棋局,李儒是第一個出招之人——此招名為忍辱負重,壯士斷腕。

  七日後的酸棗。

  諸侯們照例進行團建。

  說起來,大家本來就是以前在雒陽的老相識,只是在董卓的分封下去了各地做太守,如今重聚,主角當仁不讓,依然是袁本初。

  什麽叫天下楷模?

  就是袁紹這個人,就算拿著放大鏡也找不出什麽黑點,完美得就像一個不應存在於世間的偶像。

  論德行,人家給過繼的父母加起來守孝六年。

  要知道這個守孝三年的規定此時可是沒什麽人遵守的,尤其是做了官的人,裝裝樣子就可以了。

  而袁紹不僅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六年時間。

  古代守孝,需要子女守在父母墳左右結廬而居,不能有絲毫娛樂活動,嚴格禁欲、衣服穿戴一切從簡、每日的食物粗淡到難以下咽。
    在這種條件下,袁紹唯一能解悶的事情就是看看書和鍛煉身體。

  若是抱著“袁紹沒準私下偷偷玩”的想法,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種明擺著的邀名之舉,有的是人一旁盯著(袁術:?),一旦被抓到了,就是名聲仕途盡毀的下場。

  而袁紹給出的答卷是,嚴格按照古禮守孝六年,是以天下士人以為楷模。

  論勇氣,當初在顯陽苑董卓提出廢立之時,朝野沉默,唯有他敢站出來當面怒斥董卓,更是天下獨一份的英雄之舉。

  別說他靠山大,袁術的靠山和他一樣,怎麽不見袁術站出來針鋒相對呢?

  此時,袁紹正在習慣性的掌控席間氣氛,賓主盡歡,突然聽到細作傳來的西邊撤軍消息,忍不住神色微動。

  “諸位”,他站起來,高大的身影瞬間就吸引了全場的目光,“我剛剛知道一件大事,須與諸位大漢棟梁分曉!”

  聞言,眾人神色各異,大多是好奇與期盼,唯有袁術冷哼一聲,仰頭喝下一杯酒。

  裝什麽裝?

  小婢生的
  “七日之前,董賊已經伏誅”,袁紹中正洪亮的聲音響徹眾人耳邊,“諸位可隨我一起出兵,克複東都雒陽!”

  不出意料,諸侯們一齊陷入沉默,私下裡眼神之間飛速交流。

  誰都沒想到這件事情的發生!

  畢竟,那可是董卓!傳說中的終極boss!

  就這麽聽袁紹空口白牙地宣布死訊,一時間誰也不會相信的。

  “呂奉先突然發了瘋,於帳中把胡軫和董卓一並殺掉”,袁紹胸有成竹地解釋道:“如今西線各處只有少量疑兵,畢圭苑已經人去樓空。”

  眾人再三確定,才勉強相信了袁紹的話,卻依舊各懷鬼胎。

  都是飽學之士,看看眼下的局面,像極了項羽當初破釜沉舟之後,成為滅秦盟主的時候——若是真的收復了雒陽,這偌大的名聲可不就是袁本初的囊中之物了?到時候他挾如此大功,要對諸侯們發號施令,誰敢不聽?

  這就很不妥了
  大夥推舉你袁本初為盟主,只是除了你之外,沒人有這個威望,可不是真的送上門給你當小弟的啊!

  說到底,論地盤實力,袁本初此時只是一介渤海太守而已,在座的不乏跨州連郡的大佬,尤其是韓馥和袁術二人,一南一北,皆是兵精糧足,甚至有余力為聯軍的後勤提供供應。

  讓他們俯身做小,恐怕沒那麽容易。

  眾人此時都想著趕緊脫身,不能繼續在這個聯軍中待下去了!
  只是怎麽名正言順地拒絕盟主的命令,卻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擅自動兵,恐怕不妥”,袁術不出意料地站了出來,出言質疑袁紹,“誰知道此事真假,萬一是那董賊放出來的誘餌,引誘我等出兵決戰,豈不是中了奸計?”

  聞言,袁紹臉上的笑容僵了一下。

  袁公路啊,你可真是個弟弟!

  換成別人,他自然有信心用大勢壓住,順便震懾群雄,可是偏偏是這個出身和實力都不遜與他的同父弟弟出來當刺頭.
  他難道不知道這是袁家就此騰飛的大好時機嗎?

  有了袁術挑頭,自然有不少人冒出來,願意給這倆兄弟打圓場,什麽“茲事體大,應當慎重行事”,什麽“袁公路也是好心提醒,本初莫要置氣”.
  七嘴八舌一番,袁紹剛下達的命令就成了一個屁,被眾人默契地無視了
  “我自帶本部兵馬出擊!”

  袁紹見無人響應,撂下這句話,拂袖而去。

  既然情報的來源絕對可靠,那麽面對這些疑兵,自己的渤海郡人馬就夠了。

  人越多,事情就越是做不成,這是習慣了密室政治的袁紹第一次體會到人多的壞處。

  這些雲集響應的諸侯們明明笑對著他,卻始終讓他感受到一股無力感——他們隻管吃吃喝喝拖後腿,真正到了做事的時候,卻是一個都靠不住。

  這種隊友要來幹嘛?

  第二位出手的袁紹深感無奈,大功就在眼前,卻被無數庸人掣肘,這種感覺真是鬱悶至極!
  高貴的名門不需要隊友,袁紹準備學著自己的發小,孤身向著雒陽發起摘桃子的最後一擊。

  最後是袁術。

  他雖然表面反對,卻知道袁紹說的是對的——以袁紹的為人,他不可能在關東諸侯面前說這種一戳就破的謊言。

  袁術一回去就給麾下的頭號馬仔孫堅傳信,要求他向西突擊,一定要比袁紹先到達雒陽,把收復東都的功勞搶到手才行,糧草管夠!
  孫堅自然不會拒絕,不管是為祖茂報仇還是建功立業,這都是絕好的機會。

  他戴上紅頭巾,領著江東子弟兵們出發了。

  這就是消息徹底傳開之前,旋渦中心的各人做出的反應。

  此後,董太師之死就隨著諸侯們的哨騎,以這個時代最快的速度,傳到了整個天下。

  讓我們把目光移到安定郡的邊陲。

  “子茂”,甘寧望著身後從谷地不斷湧出的部隊,“尚未完成秋收,就傾巢而出,難道有什麽情報?”

  “自然!”

  徐嘉樹騎在馬上,他可能是僅次於雒陽城諸人知道這個消息的。

  你能想象普通模擬中的前情提要中出現【呂布怒而殺董卓】時他的心情嗎?
  董卓一死,他便如龍入大海,鳥入青天,再不受羈絆了!
  算算時間,這個消息差不多該傳開了,他也就放心地打出旗號。

  長公主劉營的旗號。

  無奈現在的薄落軍底子太薄,直接去長安搶天子肯定是搶不到的,但是有了這個旗號,再進行擴張肯定是沒問題的。

  漢室第二大正統討滅此時還是叛軍成分的涼州諸軍,可謂名正言順。

  頭一個目標,當然是佔據安定西南的楊秋啦。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