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342章 王助教抓紀律
  路邊上,穿著一身官服的王文龍拿著一杆毛筆,另一手托著國子監繩愆廳中領出來的“集愆簿”,裝出一幅誰犯錯我就記誰的樣子,表情嚴肅。

  王文龍自然認不得那麽多監生,所以他旁邊還站著個國子監的廚役幫忙認認。

  沒辦法,國子監的吏員、使人已經被分完了,王文龍也只能帶著廚役出來站班。

  其實王文龍已經算不錯了,因為距離他一個街口的角落裡就站著六合縣的縣教諭。

  六合縣裡吏員不敷使用,縣教諭只能帶著自己家的書童在那兒守著,一個老頭、一個未成年的小孩,沒一點威懾力,若是這群秀才真的被惹急了,兩人挨不了幾下推搡就得歇菜。

  而王文龍這裡的國子監廚役畢竟還是成年人,廚役穿著一身吏員的衣服,肥頭大耳,看起來挺唬人的。

  那廚役聽著書生們的口號,奇怪問道:“這些學生不是說驅趕稅吏麽?怎麽又說要收船引?”

  “我又哪裡得知?”王文龍頗為鬱悶。

  等了一會兒,王文龍叫住一個秀才,問道:“你們喊‘改以船引’是何意思?”

  那秀才說道:“朝廷收稅不應該用稅吏的方式去剝削小民,應該要對放洋的大商人收稅,收船引稅!”

  他的話剛說完,旁邊卻有個穿著較華貴的秀才反對說:“船引稅也是惡政,若是靠船引收稅,豈不是鼓勵那些個奸商去浮海獲利,越發的無法管理了。”

  他言語落地,遍又有個秀才在一旁搖頭道:“這見的不對了,難道不收船引稅就沒有商人浮海獲利?與其讓他們獲利還不收稅,還不如收稅讓之合法,反而能夠有所管控。”

  這時又有人搖頭說:“收了船引,胡亂放洋,漕運必然敗壞,不可不可……”

  認同收船引稅的多半是小地主、商販的子弟,而反對的則是大商人子弟或衛所儒生。

  這群人自己就吵起來,怪不得喊出“改以船引”口號的儒生數量比喊其他口號的遠遠要少。

  王文龍心裡知道這收船引的口號多半就是從他的《常州上疏》裡抄出來的。

  當年的《常州上疏》提出的政策雖然被東林黨故意抹去,但想來還是影響了一些仕商階級。

  不過影響力暫時還是有限。

  當然王文龍是不會把這功勞攬到自己身上的,此時出頭真有政治風險,自己的實力有限,還是默默當個旁觀者為好。

  儒生們吵鬧一陣,爭吵也沒鬧大,上疏遊行的隊伍繼續往前走,王文龍等人也就跟著隊伍一起緩緩前去。

  李三才的上疏時間抓得很準,萬歷三十二年,百姓們對於萬歷皇帝的稅監已經越發難以容忍。

  萬歷三大征都打完了,萬歷皇帝收這錢究竟是要幹嘛?對百姓根本無法解釋。

  這場席卷半個大明的上疏運動無論背後有何動機,但的確反映了許多小民的心聲,引得大量百姓支持。

  東林黨、浙黨等朝中黨派雖然在朝堂中彼此爭鬥,但是在對抗稅監之事上卻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何各地官員對於諸生的上疏遊行都沒有太過於阻止的原因。

  而《蘇州旬報》、福州《旬報》、《西湖新報》、《商報》等南方大報紙自然也一力支持,雖然有些報紙不敢直言批評稅監制度,但或是以正面角度敘述此事,或是言及稅監制度最近又造成了什麽問題,總是找到角度湊個熱鬧。

  遊行的所有矛頭都指向萬歷皇帝,萬歷皇帝依舊裝死。

  而萬歷皇帝越是裝死事情就越沒人管。

  越沒人管,市民就越敢鬧事。

  萬歷後期廣泛出現的市民運動就是以這樣的背景發生的。
    不過市民運動的聲量很大,力量卻不集中,別說改變朝局了,就連萬歷這無理的稅監制度都改變不了,風頭過去,各地太監帶著爪牙出來繼續收稅。

  倒是讓各地的官員都緊張忙碌了好一陣。

  南京的諸生上疏熱鬧了七天時間,終於漸漸平息。

  ……

  國子監繩愆廳,王文龍把集愆簿送還給監丞。

  國子監的規章制度對於監生的要求非常嚴格,真要遵守制度,遊行時的監生頭巾帶歪了、口出髒字等王文龍都能記他一筆,但王文龍顯然沒那麽無聊。

  他也就記了兩個實在無狀的監生名字,一個人是趁亂惹事騷擾了商戶,另一人則是狐假虎威衝撞了百姓。

  處罰非常嚴格,兩人直接的坐堂肄業,直接在國子監中降等,監生花錢能當小官,但坐堂肄業的監生默認為沒有完成監生教育,要再等上好幾年考試合格才有當官資格,等於直接把他們監生身份的含金量給降了。

  王文龍從繩愆廳走出時,正碰上白瑜一臉興奮的迎過來。

  王文龍還以為是白瑜來國子監聽會講的,笑著招呼道:“瑕仲,你怎麽來了?”

  白瑜行禮道:“在下是特意來找建陽先生的。”

  “可有什麽事?”王文龍有些奇怪。

  “諸生上疏已經結束,先生正好會講。”

  得,原來是催人開課的。

  王文龍有些為難說道:“我回南京便忙於監督學生,還沒備課呢。”

  “先生是否需要幫忙?在下一定盡力。”白瑜還真是鍥而不舍。

  “人手倒是不缺,瑕仲先回去等等。”王文龍只能苦笑著拒絕。

  然而王文龍卻低估了白瑜的執著程度,接下來幾天,白瑜每天到國子監堵他,見面先詢問一些瑣事,然後便轉到訓詁學內容上。

  怪不得白瑜能教出開啟明末訓詁學新篇章的徒弟方以智呢,這人是對訓詁學是真熱愛啊。

  幾天后,王文龍從雞籠山的小院一出門,就見白瑜站在門外,手中還提著些禮物。

  “我來拜會建陽先生。”白瑜一臉誠懇的說。

  王文龍深吸一口氣,指著自己身旁的人對白瑜介紹:“這是我的助手,福建秀才,潘秀潘伯風。”

  “潘朋友好。”白瑜拱手見禮,潘秀也連忙回禮。

  王文龍繼續說:“他是專門來南京幫我整理書稿講義的,整理好稿子,我就在國子監開講。”

  “真的麽?終於能聽到先生的講學了,在下定要回去養精蓄銳,好好準備,專心聽講。”白瑜一臉興奮。

  王文龍也是長舒一口氣,這家夥總算說出要回去的話了,這幾天給他堵的,催債也沒有這麽急呀。(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