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52章 瓜菜代
  第52章 瓜菜代

  王文龍所說的方法的確出乎三人所料。

  此時幾人想的已經都是要怎麽才能讓百姓不至於群起逃荒,從沒有想過還叫百姓回去種地的事情。

  其實金學曾叫沈有容前來主要目的就是準備讓百姓分批去逃荒,還要走向不同方向,這樣起碼沿途還有供應能力,而且軍隊要掌握百姓逃荒的主要目的地,避免沿途出現事情時來不及調撥。

  徐學聚搖搖頭說道:“此時大災將起,頂多帶著這些百姓到山上去挖挖野菜抓些獵物充饑,怎麽還可能讓他們去種地?”

  看著幾人奇怪的目光,王文龍起身對幾人道:

  “我在海外曾學過一些種地的知識,諸公能否先聽我講一講?”

  見三人都是點頭,王文龍解釋道:“萬物生長乃是依靠太陽的陽氣,人類將作物種在地上接受陽光,作物便將陽光之中的陽氣固定為自身能量,人體吃下這些作物,將能量又消化為自身的力氣,便有力氣可以生活。”

  他一邊說一邊看著眾人的表情,見幾人沒有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態,他繼續說道:
  “今年因為大旱,田中作物長勢不好,長勢差的作物固定下來的能量太少,這些能量養活不了泉州府的百姓,便會出現饑荒。”

  王文龍其實是在把生物圈中植物是生產者的概念用此時人能理解的方式說清楚。

  “現在這一批作物固定下的能量少已經成為事實,這樣的能量缺口不能補足,所以百姓必然逃荒。田中的水稻馬上就要收貨,已經過了灌漿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增產更多,幾位想想想要從太陽攫取更多的能量該有什麽辦法?”

  到此王文龍停頓了一下,給眾人思考。

  在場徐學聚是讀書人,陳經綸還是個農業學家,對於自然科學有所了解自不必說,沈有容也讀過些書同樣可以理解複雜事物。

  他們第一次聽說太陽能轉化成植物儲存的化學能,化學能再供人體吸收的這樣一套能量學說,這解釋雖然新奇,但是卻也易於理解。

  三人稍加思索都理解了王文龍的意思,接著變覺得這套學說可以解釋許多農業上的問題,而且理論十分巧妙。

  徐學聚想了想便道:“建陽的意思是如果遇到災荒就應該在接下去時間於農田上補種其他作物吸收陽光?”

  王文龍點點頭笑道:

  “正是這個道理。所有植物都能從太陽中吸收能量,但是所吸收的能量一部分要打折扣,另一部分也不都來長可以吃的東西,不少長成了粗壯的樹枝樹乾,或長成了無用甚至有毒的花朵葉子,人類吃了也沒什麽營養。唯獨經過世世代代選育出來的作物所儲存的能量是人體最容易吸收的。”

  三人都是點頭。

  “谷物儲存的能量最多,只要幾碗就可以飽人,瓜菜雖然不如但好歹聊勝於無。”

  “既然最重要的主糧作物歉收,就應該帶領農民種瓜種菜,用這些瓜果蔬菜盡一切可能將剩下時間落在土地上的太陽能儲存起來。瓜果蔬菜所帶來的能量總能多養活幾個災民。無論如何都比農民全部逃荒,土地荒蕪,讓太陽能平白浪費去長那些人類吃不了的雜草來的好。”

  王文龍從跟著徐學聚一起視察災情的時候就開始回想歷史上有沒有萬歷二十七年福建大災的記載,他發現這年朝廷開倉賑災的地方主要是河南河北與山東並沒有提及福建,便知道福建雖然受災,但是災情並不過於嚴重。
    對付這種不過於嚴重的旱災導致的糧食減產,王文龍自然想出的法子就是瓜菜代。

  一年之內落在一塊土地上的太陽能就那麽多,如果不用作物固定下來提供給人類吸收就只能等著浪費,所以能夠搶時間收集太陽能的瓜菜代其實就是在生物學上推斷出來的對抗主糧災荒的最好辦法。

  主糧遇到災荒就趕快在田地上補種瓜果蔬菜,雖然瓜果蔬菜所帶來的能量遠遠比不上糧食,但是總比沒得吃來的好。

  而他一番話說完,三人也都是細細思索。

  瓜菜代的理論十分淺白,稍加思索就能聽懂。

  接著三人就都是眼前一亮。

  徐學聚點點頭,問道:“陳先生以為如何?”

  陳經綸思索著說:“建陽此法有理,在受災土地上,盡量部眾可以生長的瓜菜,肯定能減輕災荒,起碼百姓在村中田地就能挖蔬菜來吃,所耗費的體力總比上山去挖野菜來的少。”

  沈有容也是點頭激動道:“菜蔬雖然不頂事,但是在地上種菜代替糧食,總比撂荒土地要來的強,怎麽這樣方法過去從來沒人想到?”

  幾人越想越有道理,泉州府缺糧,但是所缺的糧食數量並不算太多,百姓逃荒頂多就是一兩個月,如果能夠用瓜菜代撐過哪怕一個月也能少死不少人,如果讓百姓蔬菜摻著糧食吃,說不定能撐的時間更久,最好情況也許就把兩個月撐過去!
  三人越想越是驚訝,這樣一想,似乎泉州府的糧荒還真有解決之道。

  接著三人便都驚喜看向王文龍。

  徐學聚道:“此法果真前所未聞,先生是如何想出?”

  大明有勸農官,但是勸農官勸百姓都是去種糧食,從來沒聽說有人要勸百姓去種菜的。

  王文龍道:“這方法以前人多半也有做過,只是沒有成規模推廣。”

  王文龍跟著徐學聚一起下鄉考察時就發現這年代人對待災荒完全沒有使用瓜菜代的意識。

  最初王文龍也有些不理解,逼迫農民在荒地裡面餓死不可能,但官府加以引導,讓百姓別一受災就爭先恐後都跑了,多少留下一些人來補種瓜菜能養活更多人,這個道理看起來十分簡單,怎麽會沒有人想出來?
  但是仔細一想他就明白了:

  百姓一旦發現有災荒的預兆,第一反應肯定是去逃荒,而且會爭先恐後,跑慢了臨近的地方糧食也被吃光,他們很可能逃都逃不出去。

  這種情況下誰會願意留在即將受災的地方種地?萬一餓死怎麽辦?
  根本沒有人留下來種地,自然就沒有人會想到瓜菜代這種方法,即使有人這麽做也是僅限於留在村中沒能力逃跑的一小部分人,這些人本就體弱,沒分配到主糧隻依靠瓜菜多半也會餓死,幾乎可能把他們的經驗傳給後人。

  所以這麽簡單的方法卻要等到生物圈能量圈的概念被發現,人們從理論上意識到集體逃荒根本就不是解決糧荒的好辦法後才可能提出。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