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440章 大明好官
  《盔甲廠爆炸之討論》剛剛寫出來的時候,東林黨和浙黨都爭先恐後的對工部展開調查,但是查著查著就惹到了一個東林黨認為不該惹的人,即此時的工部尚書姚繼可。

  東林黨一向有為自己掙名聲的傳統,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親賢臣遠小人。姚繼可不是東林黨人,東林黨之所以幫助姚繼可純純出於他們的道德情操。因為姚繼可實在是一個好官,滿朝都有口碑的那種。

  姚繼可自從嘉靖年間考中進士以來每到一任上都有好名聲,此君做事負責到什麽程度?三十年前,姚繼可擔任陝西巡撫,當時關中疾病橫行,北方遊牧民族也來侵擾,姚繼可夙興夜寐,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平了寧夏叛亂,接著又夜以繼日的調停善後,他的長子死了沒時間回去主持喪事。

  十五年前,姚繼可升到工部侍郎,負責提督紫禁城修繕工程,精細計算,殫精竭慮,次子死而又不暇恤。

  一直到工程基本完成,姚繼可才祈求回鄉,歸葬二子,這時他的大兒子已經停靈十幾年,二兒子屍首也放了一年了。

  姚繼可回鄉休息三年,又被萬歷皇帝叫來提督工程,明樓改造、黃河歲修、都城繕築、輿梁補建,姚繼可基本上被萬歷皇帝當成一個土木方面的大管家來使用,想想後世土木工程管理有多忙,就知道姚繼可的工作強度,萬歷年間民間到處缺官缺錢,水衡費用根本交不上來,姚繼可這個工部尚書盡在螺絲殼裡做道場了,到處挪補費用,委屈的要死,硬是將各項工程承擔了下來。

  乾到如今,當了六年工部尚書,姚繼可“精竭神耗”“兩目蒙矣”,一雙眼睛都快給乾瞎了,而且姚繼可如今已經七十歲,已經實在跑不動工地活了,屢疏乞休,可都被萬歷皇帝勸留。

  就這麽一位工部尚書,在當今大明不是黨爭就是擺爛的官場之中絕對算得上一個異數。

  滿朝文武對於工部的其他人或許看不上,但是說起姚繼可,沒有一個人不豎大拇指的。

  就從沈鯉對姚繼可的評價大概能反映出這人的形象:“真誠舒朗,風骨棱棱,貌樸詞侃”——老實巴交、兢兢業業的一位大明勞模。

  《盔甲廠爆炸之討論》攻擊工部沒事,但一路追查最後卻影響到了姚繼可,朝中許多人反應過來都為姚繼可抱不平。

  東林黨自然要跳出來保護姚繼可,於是對王文龍的攻擊也就接踵而至了。

  幾天后的邸報就此事的討論說得很清楚:“攻擊《農業、地理與鋼鐵》並非針對此書,而是作者王建陽指責工部,致使尚書姚光父受訾,諸君為之不忿,故有此事也。”

  邸報是京城各衙門的抄報行從衙門師爺那裡搞來了信息之後編纂而成的,隨著大明報紙行業的發展,現在邸報也加入了分析時事的評論員板塊,據說寫評論之人還有朝中的大佬,有點參考消息的意思,雖並不是官方發行的報紙,但很能表明了京城之中的態度風向。

  而支持王文龍的李廷機也並不是出於黨爭的考慮,他專門寫文章,表明自己的態度:“今年之紅山考古以及甲骨文研究會成立受到文人們廣泛稱讚,而這兩項研究要想看明其意義,必須對照《農業、地理與鋼鐵》方能分析明白。王建陽此書開創了一全新的史地學派,對於此後學者有重大意義,定然是承前啟後之一大著作也。這樣一部作品,卻因為作者些許文字而遭埋沒,此真為治學之方式乎?即使王建陽真有錯誤,難道不聞‘不以人廢言’之語?”

  李廷基雖然沒有完全站在王文龍的角度,但這樣的文章也觸了東林黨的逆鱗,馬上就有東林黨人發文反駁,堅決不承認他們是因為《盔甲廠爆炸之討論》才抵製《農業、地理與鋼鐵》進入經筵,而是王文龍這書寫的有毛病。

  京中官員很快也掀起討論,大部分官員都支持東林黨,但也有一小撮人支持王文龍,認為王文龍的《農業、地理與鋼鐵》確實有價值,不能因噎廢食。
    但即使是支持王文龍的人,也基本上認為王文龍寫《盔甲廠爆炸之討論》是有錯的。

  不只是在京城,就連江南許多文人也受到這輿論的影響,當他們聽說姚繼可因為這篇報導可能要下台之後,馬上就調轉方向,原本一片倒的攻擊工部的聲音轉向抨擊王文龍,以為他嘩眾取寵,坑害賢良。

  這年代的人根本不認為制度性的防禦爆炸有什麽用處,反而覺得王文龍沒事找事,一次爆炸造成幾萬兩銀子的損失也換不回姚繼可這麽一個工部尚書來啊。

  不同時代的人,思想差異就是如此,這年頭的人打根子上不相信制度,只相信人事。

  就在大家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卻有一個意外角色發聲,直接終結了這場爭吵。

  萬歷三十三年九月末,工部尚書姚繼可突然上折子自請其罪,並請求撥款改善京師的火藥儲存方式。

  這個折子一發,天下震動,連王文龍也頗為意外。王文龍倒是不怕被罵,只是驚訝於姚繼可自己請罪。

  請罪原因也很簡單,工部官員在《盔甲廠爆炸之討論》引來的罵聲之後硬著頭皮展開清查,姚繼可也專門派人了解情況,然後越了解越發覺工部儲藏火藥的制度荒唐。

  公布儲藏火藥的方法還是洪武年間制定的,所謂“藏火藥於地穴,地深三十尺,實火藥於中,上蓋石板,再加橫木,複覆以土。”

  挖個十米的大坑,在裡面填滿火藥,上面蓋上石板加上木頭,這種操作,一般人稱之為爆破準備。

  那坑裡面火藥都填滿了,就是個大號的炸彈,只要有點火星自然引起爆炸。

  而且工部儲藏火藥的十六個大坑,為了統一做防潮處理方便,居然還是連接著修在一起的,一個坑起火之後大概率還能引起殉爆,這設計都絕了。

  大明的火藥生產是從嘉靖朝開始才大量增加的,而因為工部官員的因循舊歷,嘉靖朝以後的火藥生產技術雖然不斷提高,但火藥儲存方式居然還是用的二百年間沿用的方法。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