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240.第238章 即視感
  “靜觀先生,前邊就是廈門城了。”

  王文龍點點頭向遠處眺望而去,就見在空曠的土路上,兩邊出現了一些草棚子,再往前就是城牆。

  一行人走進關廂,耳邊聽到的最多的就是招工喊聲。

  “有沒有會莆仙話的?只要會莆仙話的!”

  “要女人,能生養的,是不是泉州人沒關系。”

  “……”

  王文龍總算明白為什麽這麽多店鋪了,全都是人牙開的。

  衙門給的移民條件是人銀三兩,三戶牛一頭,但在如此多災民的情況下這條件自然而然會打折扣。

  這些難民在福建已經活不下去,只等著去大員開墾還有一口飯吃,不給錢都乾。

  不少人直接做起二道販子,通過各種途徑把安家銀克扣了,然後直接招募這些窮苦的難民過海峽。

  更有甚者,直接買賣人口,主要是買女子。

  大員島上女子奇缺,別姓後世台灣流傳“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嫲”的說法,說什麽明清去台灣開墾的都是青壯年男性,而他們的配偶大多是台灣原住民,看看歷史文獻就知道,光是在鄭成功時期台灣的漢族人數就超過二十萬,而台灣原住民人數才不到十萬,而且彼此之間還經常鬧出矛盾,能夠做生意就不錯了,漢族男子娶原住民女子為妻的比例少之又少。到清末台灣島上的人口更是已遠遠超出了原住民女子數,靠原住民女子根本生不出那麽多人口。

  事實上大多數開墾台灣的閩人男子找的也是從福建“過唐山”移民過去的福建女子做配偶。

  不過在開台初期有膽量渡海的女子實在是少,許多開墾村子都急缺女性。

  從碼頭出發走到關廂也有個二裡多路,抬著沈宜修的頭轎轎夫走累了,叫旁邊人頂上換個肩膀,他拿鬥笠扇著風,看著旁邊陪走路的衙役,又看看王文龍和善,笑著打聽道:“老爺和幾位公爺想是要去看夏教信徒出海吧。”

  王文龍問道:“你也知道今天夏教要出海?”

  那轎夫頭子道:“這是自然,冬半年敢過大員的也就是三一教的人了,如今說著為了緩解災情,一船船的把人往大員送呢。”

  台灣海峽最適宜航行的時間是夏半年的前五月,無風無浪,冬半年的風浪無常,只有三分之二時間段能正常航行,最危險的是農歷六七月,那時出海很容易碰上台風和黑潮,哪怕是老海主也不敢走。

  王文龍問道:“你們在廈門待的時間久,過大員海上風高浪急,那些去開墾的人會不會怕的不敢去?”

  “怕是怕,”那轎夫說,“可總比餓死好不是,過海的確九死一生,但據說只要成功登陸那就不愁了,第一年開墾土地,第二年就能種一些糧食,大員島上的土地可是肥哩,溪水又有,再也不怕受饑荒的了。像如今這般的年景,我要沒有這幾頂轎子做買賣,說不得也拚上性命去過海峽。”

  王文龍點頭,福建比較方便種地的地方就是福州,漳州,泉州,莆田,四大平原,此時八閩百姓對於良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裡的。

  後世歷史之中台灣開發其實是福建民間長達三百年前赴後繼積累後的基礎,清代光緒年間福建人口才兩千多萬,而台灣人口就有三百萬,幾乎都是百多年裡移民過去的後代。

  且明清兩代開墾台灣土地的大量投入更也是從福建民間籌集的,投資的原因也很簡單,歷史記載晚清時台灣“晚稻豐稔,資贍內地,是以戶鮮蓋藏”——台灣的大地主家裡糧倉都沒多少糧食,因為生產出來的糧食大多數用作商品糧賣往福建。

  晚清時福建人對於台灣幾代人的開墾已經有了極大收獲,台灣被建立成福建的糧倉,滋養著福建百姓。

  而甲午之後台灣被侵佔等於直接把福建民間三百年積累的心血剜了出去,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是歷史書上寥寥幾個字可以概括的。

  當時不光福建民間許多商人、宗族資金鏈直接斷裂,更關鍵是使得福建全省糧食都無法自給。

  光緒年間福建人口兩千六百八十萬,到了解放前福建只剩下一千一百萬——只有光緒年間人口的四成,要知道甲午海戰到解放之間也才隔了不到五十年。

  原因是福建的糧食供應本就緊張,又失去了台灣島這麽一個經營三百年的糧食基地,福建百姓不想餓死只能下南洋討生活。
    清代之前福建人的確愛出海做生意,但是移民的習慣遠遠沒有那麽強,例如同為八閩文化影響的台灣就沒有像福建沿海這麽大比例的移民,福建這種移民習俗最早不是什麽文化習慣,就是被逼出來的。

  ……

  進了城門,王文龍等人先找到驛站把女眷安頓好,接著王文龍就前往城中的三一教堂。

  王文龍來到教堂中時就見這裡儼然是一片大工地,盧文輝親自監督著一群教徒在那兒砸石頭,混三合土。

  王文龍走上前便笑道:“夏教是要在此起一間大寺廟了。”

  盧文輝回頭見到王文龍,頗為高興,笑著說道:“這島上風太大了,原本想搭個茅草屋應付,沒想過不了幾天屋頂草苫就被吹飛,乾脆在此建上一間磚石寺院。”

  廈門島在海上,平常風就不小,傳到後世的古建築都是紅磚古厝,哪怕從唐朝就建立的廈門南普陀寺主要建築也是磚石加木構,單純的木建築根本扛不住風。

  王文龍看著這大工地的場面,問盧文輝說:“三一教上島開辟的怎麽樣?有沒有遇到困難?”

  盧文輝笑著道:“建不若先帶你去廟裡看看。”

  王文龍跟著盧文輝一起走進廟中,穿過那一大片工地就見後頭出現了一排排的夯土房屋,原來是之前臨時修築的三一教廟宇。

  他們走進廟中,就見到處都是人,有人在一起聽會講,有些人在忙忙碌碌的洗衣做飯。

  王文龍看著這規模,驚訝問道:“這些都是要過大員去的?”

  盧文輝點頭:“這一次要去五百人,有老農、有帳房、有醫生、有工匠、有獵戶……”

  王文龍驚訝說道:“怎麽湊齊這些人?”

  “興化府好幾個村裡一半的人口都來了。”

  王文龍目瞪口呆,三一教這是打算去開辟殖民地啊。

  正在這時,王文龍又聽見後場傳來呼呼喝喝的聲音,跟著盧文輝一起走過去才看見,一群群的青壯手中正拿著竹矛團牌之類的武器演練陣法。

  王文龍驚訝:“你們上島開墾怎麽還練習軍陣?”

  盧文輝看了那些人一眼,說道:“我們開墾地的土人有些願與我們通商合作,但有一些卻十分蠻橫,為了保護村坊,只能如此。”

  信他個鬼,除了竹矛團牌之外,王文龍明明看見後頭還有人拿著鳥槍,有這火力還說什麽保護村坊,多半是要持劍殖民。

  和其他海商找些沒有原住民的土地去建立貿易港口不同,這群三一教徒在台灣島的肥沃山林中開墾,大量和原住民接觸後哪怕原本宣傳的再和平,三一教此時也自發開始學習如何開拓殖民地了。

  王文龍建議道:“夏教上島後也不要一味使用武力,要會邊打邊談才方便立足。”

  盧文輝笑道:“那是自然,我們第一塊開墾地邊上已經有幾個土人村落信了本教了。”

  王文龍點頭,三一教本來就以教授信徒保生治病為立足法門,掌握相對台灣島上土著更有優勢的醫術,再加上擁有武力和信仰加持。

  現在又有負責整理思想教務的盧文輝直接到廈門島主持開台事宜,王文龍知道他們肯定是嘗到甜頭打算開辟三一教的殖民地了。

  不過這套班子的即視感也太強了,這是把傳教殖民那一套自己悟出來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