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385章 顏思齊的恩公
  泉州,李家,王文龍和姚旅坐在院中喝茶。

  王文龍問道:“園客兄,監督會的進展如何了?”

  姚旅說道:“福建的士紳報名很踴躍,加上徐撫台推薦的人,如今八個監督員的職位已經選定。”

  “你這次去台灣,感覺三一教的村子裡對於近日事情可還配合?”

  大員和台灣的稱呼在萬歷年間都已經出現了,這兩個詞在閩南話中的發音相差不大,都是根據台灣島當地土著人的發音音譯過來的說法。

  姚旅笑道:“抓了王載後島上的三一教村子已經知道了利害,對於監督之事全力配合,不敢有任何怨言,甚至熱情的有些過頭。至於成立民團,那些三一教徒就更是願意了,他們在台灣島上的武力強盛,早就想要獲得朝廷的承認。”

  姚旅不僅對於殖民海外之事上心,而且還身體力行,這幾天剛剛從台灣島上考察回來,入冬之後福建的海況並不好,但是因為這段時間台灣民團的成立,還是有大量船隻往返於大陸與台灣,只不過要出海,危險性也是不小。

  這時姚旅突然說:“建陽,我想去一趟西洋。”

  王文龍道:“園客兄可要想好了,去西洋的海途可是凶險呀。”

  原本歷史上的姚旅年少時的確遊學四方,但是中年以後就待在老家莆田寫書,王文龍知道姚旅對於民族主義很上心而且關心殖民之事,他早就說過自己想去東南亞,但是卻沒想到姚旅真能下定決心。

  姚旅說道:“再等上小半年,把對三一教的監督會弄起個架子來,安排好之後,我便打算動身去往呂宋,先看看當地華人的情況。”

  王文龍問道:“可需要我的幫忙?”

  “錢財上都湊手,我也有不少海商朋友,路線也都安排好了,”姚旅說道:“只是監督會的事情,還要建陽時常關心,哪怕你回了江南也要時常詢問些情況,幫著鎮鎮場子。”

  三一教的監督會中本來就有徐學聚的人,三一教再出叛徒的可能性不大,而姚旅說的鎮場子是要王文龍督促三一教別放松了開拓漢人土地的事業。

  王文龍點頭說道:“這監督會也是我們一起辦的,我自然會上心。”

  姚旅拱拱手:“有建陽的話我就放心了。”

  王文龍道:“園客兄這次下西洋,可以詢問當地華人有無回國投資的意願。據我所知西洋不少華人都聚斂了些錢財,可以推薦他們將錢財先放在台灣島,台灣島上有了錢財就可以像歐洲人的殖民地一樣建立造船廠、槍炮廠。”

  姚旅點頭說道:“這個辦法好,那些出海的華人怕朝廷治罪,不敢把錢拿回大明,但是要他們去投資台灣他們多半是願意的。他們掙的那些錢財放在西洋也是等著被歐洲人搶劫,千辛萬苦的拿回老家無非就是造幾座沒人住的大屋,還不如用於為我漢家開拓殖民的事業。”

  王文龍和姚旅正在說話的時候,突然有李家的傭人跑過來稟報說:“姑爺,楊海主派來的使者到了。”

  王文龍連忙起身和姚旅一起去迎接。

  來到院前就見一個十幾歲的高大青年,身後跟著幾個同樣彪悍的少年人,已經被李家傭人領著進來。

  這少年今天是代表楊天生來和王文龍商量台島開發之事的,如今楊天生等海主組成聯盟正在海上和李家爭利,所以李家的幾個人看著這少年臉上頗有防備之意。

  而在眾人目光之中這少年卻是神色如常,仿若不覺。

  “你便是楊海主派來的弟兄?”王文龍向前詢問道。

  那少年看到王文龍突然臉露激動,下一刻卻是上前一步,果斷跪下:“多謝恩公救命之恩。”

  王文龍奇怪道:“我何時救了你?”

  那少年抬頭說道:“恩公在八閩幫助的人太多,想必不記得在下了。”

  “弟兄是?”王文龍怎麽看都沒認出來。

  “我是海澄縣人,姓顏名思齊,幾年前八閩大災,我全家的家產幾乎被奪,是恩公讓三一教放糧放銀賑濟,又派人到海澄縣去督辦,我家中才得了救命的銀錢。當年在海澄的三一教堂我遠遠是見過恩公一面的。”

  王文龍驚訝自己還救過顏思齊的命,接著忙臉露笑容托起他道:“原來如此,弟兄請先站起來。”
    顏思齊轉身對自己的手下道:“這就是我說過好多遍的王建陽公,他救了福建許多人,八閩的馬鈴薯、南瓜等瓜菜代也是他推廣的。”

  顏思齊自己今年不過十六歲,手下這幫馬仔年紀更輕,都是十四五就出海討生活的少年。

  王文龍推行瓜菜代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那時他們還小,多半受過瓜菜代的福蔭。

  聞言有一半少年直接跪倒道:“多謝建陽公活命之恩。”

  王文龍連忙扶起道:“使不得,使不得。”他又對顏思齊拱拱手邀請說道:“裡面說話,不知兄弟和楊海主如何稱呼?”

  “那是我結義的大哥。”顏思齊笑著回答。

  原歷史上顏思齊是今年才因為家業被稅監掠奪,憤而殺死稅監之後才逃亡出海的。

  這個時空他的遭遇沒有那麽悲慘,家庭還算安穩,但卻因此更加沒有後顧之憂,早在三年前就出海謀生。

  顏思齊出海到達日本平戶,先是用自己家傳手藝開了個裁縫店積累了些資本,然後就在平戶的閩南人之中放高利貸。他頭腦聰明,廣結豪傑,遇到實在還不上錢的借債人不光讓他們拖延,甚至還有一份返鄉銀子相送,依靠如此做派,顏思齊到日本不久就成為當地閩人中頗有名望的人物。

  顏思齊聲名鵲起之後就和到長崎貿易的楊天生拜了把子,如今他已經成為平戶閩人頭領,並且被平戶當局任命為華商“甲螺”,即日語“頭目”之意。

  顏思齊出海兩年,手下就已經有了三條海船,並且同結拜兄弟楊天生一起投資進行台灣島開發。

  顏思齊進院子給王文龍送上禮單,然後坐下說道:“楊大哥過兩日就回福建,說了到時還要親自來拜會恩公的。如今楊大哥的移民村落進展順利,我們在台灣的人口也已破了三千。”

  姚旅問:“要不要福建官府再給你們送些人去?”

  顏思齊擺手道:“要等我們現在手上的移民村建設好之後才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我們選定的移民點就只有那麽多適宜開墾的土地,急切之中送太多人去也使不上力。”

  他道:“開墾是以點帶面,怕的不是現在沒人,而是怕福建這邊的政策一年一變,最怕等我們將良田開墾好可以吸納人口時衙門又不放人了,我看建陽公的《葡萄牙國史》裡頭寫歐洲人的殖民都是有計劃的輸送人口,不像我們這裡,鬧饑荒時人就跑去,等饑荒平息了又紛紛想著回大陸,福建的官府還到台灣吸納青壯回流來種地交稅,甚至說什麽海禁,這樣沒長性,豈不是平添了開墾的難度?”

  姚旅聽了這話,在王文龍耳邊小聲說道:“這少年眼力倒還不錯,小小年紀對於開墾事業竟能看得清楚。”

  “要是福建人都有這樣的眼光就好了。”王文龍無奈的笑道。

  前兩年徐學聚倡導福建衙門開墾台灣,正好趕上福建的災荒綿延,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也是個有眼光能做事的官員,所以開墾移民政策還沒受到太大衝擊。

  可是這兩年隨著福建洋面的形勢風雲變幻,特別是荷蘭人佔領澎湖一事之後,朝廷又傳出應該調整海禁政策的消息。

  原本歷史上隆慶以降的開海政策一直實行到萬歷末年,之後隨著荷蘭人騷擾沿海,明朝的海禁政策就在開海禁海之間不斷變更。

  變更原因主要是海防安全和經濟壓力的考慮。

  荷蘭人在東亞洋面的活躍養活了一大批的海盜,這些海盜不斷的襲擊沿海,致使沿海省份防禦吃力。而原歷史上,荷蘭人佔據台灣之後更是直接以台灣作為貿易中轉口岸,大量福建海盜將福建的貨品走私到台灣貿易,月港的關稅大減,開海對於朝廷來說便越來越無利可圖。

  不利因素兩相交雜,原歷史中到了天啟四年朝廷就會下令禁海,之後又屢次反覆,過程中對於海貿的限制不斷加強。

  顏思齊送完禮物之後就跟王文龍聊起《葡萄牙國史》和《民族國家論》。顏思齊識字不多但是頭腦靈活,並且有相當的國際眼光,講起這兩本書,說的頭頭是道,王文龍和姚旅與他聊的頗為投緣。

  可轉過兩天,福州方面卻突然傳來消息,朝中的刑部主事南居益上書建議禁海。

  這一提議正趕在抓了三一教漢奸、徐學聚剛剛派人去監督台灣民團之後,瞬間讓八閩的海商炸了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