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第369章 歷史觀辯論
  王文龍道:“我看書得知澹園先生撰寫史料時為了公正的評價人物,所以會參考傳記人物生前的奏章、當時朝堂上的時論、收集相關人物的墓志銘、又實際到本地去采訪其人的鄉評,認為這樣就能夠同可為證,但在下卻以為只看這些文字資料是不夠的。”

  “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從各個方面都可以做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評價就是絕對正確,寫一個人物的歷史傳記,應該更多的還原他當時的實際作為,除了追究該人的‘本心’‘性意’之外,更要看看他的‘實事’。”

  “嗯……此言大謬。”

  焦竑撇撇嘴,他很不認同王文龍的這種歷史研究觀,並且表現得很直白。

  在研究歷史上他最推崇的是太史公司馬遷的方法,自己寫書之時也摹仿司馬遷的體例,對於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一番點評,並且會極力維持評論的公正。

  他道:“若是書寫史書之時不做評論,而是隻羅列事件,那與年表有何不同?史家秉筆是為了天下正氣,不是為了寫流水帳。”

  王文龍:“當然不同,一些歷史事實就藏在細節之中,史家所寫的內容許多都可以被改變模糊,隨著時代流傳,人心變動,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會不斷變化,從長遠來看反而是實實在在的史實才能夠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

  王文龍舉例道:“就比如說起史家怕沒有比太史公更加公正的了,然而只要看這安陽的甲骨發掘,便知道《史記》之中許多記載都是有錯的,可見光是對人物立論必然會造成歷史扭曲,這樣的問題哪怕太史公也不可避免。”

  焦竑皺眉道:“太史公寫錯了?”

  王文龍點頭說道:“記錯了一些地方,還有許多事情根本不寫。”

  焦竑道:“建陽可試舉例?”

  王文龍道:“我們發現一片甲骨,其上記載著辛巳年,婦好集結三千人,商王武丁集結一萬人,一同伐羌。可見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應該也是一個部落首領,並且有相當大的實力,除開是皇后之外,還有領軍的能力,此事若是只看史書怕是沒地方查去。”

  婦好墓在這時還沒有被挖出來,但是武丁十分長壽,當商王當了四五十年,殷墟甲骨中有大量武丁的生活記載,婦好這個王后的身份背景在這些生活記載之中也越來越明晰。

  學者們發現在史書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的這個王后不僅是武丁的老婆,還是一個女性氏族首領,並且所擁有的兵力幾乎可以和武丁手下最強大的諸侯相抗衡。

  甚至婦好還親自領兵出征,在一些卜辭之中她的地位幾乎相當於上將軍。

  這樁樁件件讓甲骨社的學者們越看越吃驚,如果純看地位來說,可以說婦好在武丁朝的威望可能比被世人盛頌的賢相傅說還要高。

  “這史料的確有趣。”焦竑聽王文龍講了一通婦好有關的歷史,同樣十分驚訝,王后、女將軍,還是大諸侯,這幾重身份聚集在一個女子身上是明代人很難想象的。
    不過之後焦竑卻搖頭說道:“這等史有未載的部分,便是在太史公的修史方法之中也是極為重視的,我輩修史,若遇到了這種前人未寫的史料,也會分析之後加入史書,這些內容和太史公的修史方法並不衝突。”

  王文龍想想又道:“那在下還有一個例子,太史公記載盤庚遷都於殷地,洹水從太行山流出,向東注入古黃河的兩岸就是殷地,我們打算將此地叫做殷墟也是由這個字來的。但實際從甲骨中看,商人甲骨中曾出現‘殷’的地名,但是全部寫作‘衣’字,商人對此地的稱呼也不叫‘殷’,而是稱此地為‘大邑商’。”

  焦竑驚訝道:“商人真不叫自己做殷商?”

  王文龍點頭:“殷商可能是周人對於大邑商的稱呼,商人自己是不會如此叫的,這事情屬於記載錯誤,哪怕太史公用了周人的信史卻仍然有這樣錯處,澹園先生總該承認過去的修史方法怕是無法避免偏頗了吧?”

  王文龍這已經是含糊的說法,其實周朝人把有都城意味的“大邑商”改做“殷商”更有可能是為了削弱商王朝的正統性,如果這樣,這就是周朝人苦心孤詣的歷史刪改行為,當然不會給後世留下任何資料。

  他繼續說道:“若是原本的歷史資料就已經被修改過,後來人哪怕再怎麽去尋找信史也是無法還原真相的。這種情況下就只有用考古的方法挖出實際的文物,用大量史實互相印證,方能分析辨別出真正的歷史。”

  焦竑有些被說服了,但隨即卻又覺得自己的史觀也應該堅持。他推崇的是中國自古傳之的一套史官傳統,這傳統的作用除了能夠記錄歷史之外,其實更是一種規范帝王言行記的手段。

  司馬遷到焦竑這些中國古代的史官認為好的寫史人應該是“君舉必書”,最佳狀態應該就像《禮記》之中記載的一樣,皇帝身邊要有左右兩個史官,左右史把皇帝圍著,皇帝“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皇上說句話打個屁都要史有明載,有這樣秉筆直書的史官,皇帝也就不敢胡亂做事。

  然而歷史上哪有皇帝真願意整天被人監視?
  不光很多事情不讓記,而且每一任皇帝都會自我稱長、掩惡揚善,會故意讓史官編造一些吹捧自己的內容。

  而在焦竑這種史家看來,這時就必須要有“直書其事,不掩其瑕”的史官去和皇權對抗。

  在這種對抗之中,對於歷史的褒貶權力其實乃是史官們的重要武器。皇帝可以殺我,但是我可以在史書之中罵皇帝,這也是史官唯一的防身法寶了。

  王文龍所推崇的歷史研究方式固然可以更好地研究歷史,但是卻不利於史官進行戰鬥。

  而在王文龍看來焦竑所推崇的這種史官思想隻適合於春秋時代的小國,那時的諸侯權力不大,如果全天下包括其他諸侯國的人都罵他,還真能形成點輿論壓力。

  而到了這個時代生產力早就不同了,別說大明,就是歐洲那些小國家都已經不怕什麽輿論攻擊,萬歷皇帝連天下共同上書都不怕,史官想要憑借自己支筆跟皇權戰鬥實在是想太多,還不如把歷史觀趕快科學化,以方便進行歷史研究。(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