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新書》第34章 大學城
  第34章 大學城

  常安城南郊七裡,有一大片莊嚴的建築,太學便坐落於此。

  太學在周時被稱之為辟雍,與明堂、靈台三位一體,並稱“三雍”,乃是周政核心,畢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前漢時,很早就有儒生提議重建,但漢武帝忙著開疆拓土,同時大修宮殿苑囿滿足自己享樂,對周政也無感,沒有理會這些聲音。

  一直到漢元帝時,開始加大力度起用儒士,重修三雍之事被劉向等人重提。但周代古製早已湮滅而不可查,孔子本人估計都沒弄明白,今文經的老博士們又有門派之爭,就這樣辯了好幾十年,對三雍究竟要怎麽個建法,依然沒有統一意見。

  “最後,還是國師公看不下去了……”

  這幾日不管走到哪都有人提與他同名的“國師公”,劉秀有些煩這老家夥了。

  “你也配叫劉秀?”實在是太傷人了。

  但劉秀面上卻未露出不滿,依然聽帶他們熟悉太學的“主事”說話——此人正是國師的弟子,名叫鄭興,字少贛。

  “吾師劉潁叔當時是太中大夫,他寫了一篇《移讓太常博士書》,痛斥今文博士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妒真道,失聖意,陷入了文吏之議。”

  從那時候起,劉歆便扛起了古文經的大旗,跟已經腐朽積弊的今文經唱對台戲。漢哀帝崩,王莽復出主政後,開始全面采納劉歆意見。

  不但將古文經列入官學,還資助劉歆,讓他在《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周官經》這五本收集自民間、秘府的古文經中,三下五除二,就找到了三雍的出處!

  至於真假,就仁者見仁了。

  既然有了葫蘆,畫瓢便容易得多。

  鄭興道:“是年八月庚子日,當時還是宰衡的今上便捧著策書抵達此地,脫下寬衣博帶,親自下地鏟土搬磚。此事立馬傳得京師家喻戶曉,到了第二天,也就是辛醜日,從京師和三輔慕名而來十萬人!”

  “其中有諸生,也有庶民,甚至是商賈贅婿,為今上之舉感動,全都自發跑來相助。在今上與將作大匠帶領下,不過二十天,三雍便已完工!”

  真是一個奇跡啊,那個道德淪喪的年代,人們期盼的就是奇跡。

  鄭行是發自內心相信這一切的:“古時候周公奉成王,據上公之尊,也花了整整七年才制定周禮。周禮墮廢而沒人能夠複興,連孔子也碰了壁,今上卻只花了四年便完成製禮作樂,功德爛然。又用短短兩旬,廢棄了上千年的明堂、辟雍、靈台,便重新屹立於斯!”

  “諸君,如此功業聖德,自唐、虞發舉,成周造業,誠無以加。”

  鄭興說得激動,畢竟他們從小學經,便將複周政視為使命,現在真有人實現了此事,把象征周代禮儀倫理的三雍肇造而成,王莽不是聖人,誰是?

  漢家天下不禪給這樣的聖人,說得過去麽?

  來自南陽的太學生們也紛紛頷首,唯獨劉秀聽著心裡不是滋味。他也學儒,但身上還有漢高皇帝的血脈,對故國豈能沒有哀思之情。

  每年例行的教育結束後,鄭興讓新生自己熟悉太學。

  太學一共有五個區域,南為成均,北為上庠(xiáng),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曰辟雍。辟雍最大,修築在水畔,牆形如壁環。

  正北方是能容納一萬人的太學生舍,或許是王莽年輕時求學艱辛,當了皇帝後,便十分關切太學師生的生活起居。

  在太學中設立市場方便他們生活,又設常滿倉供應糧食,叫學生們勿要餓著。建築不管遠近,都有長廊相連,上設屋簷,讓學生們雨不塗足,暑不暴首。

  來自州郡太學生們雖然大多不是窮人,但郡官學相對簡陋,進入制度完備的太學後都十分滿意,聽著鄭興對新政的讚譽,更是感動莫名。

  畢竟太學生,確實是王莽改製中的最大受益人,讀書人頭一次被捧到了最高處。

  劉秀倒是清楚自己來太學做什麽,先是到了南邊的成均館,他有位同鄉兼好友,名喚朱祐,字仲先,早幾年入學,如今留在太學做“侍講”。

  劉秀來到成均講堂外時,朱祐正在給一群太學生上課,他瞧見門外日角大嘴的青年,一眼就認出是劉秀。朱祐年少時常去舂陵劉家,與他們兩兄弟太熟了。

  “文叔,快進來。”

  朱祐也不管規矩,笑著招手讓劉秀入內,讓他坐在離自己最近的位置上,惹得太學生們紛紛側目。

  而講到一半,朱祐令眾人自行誦讀方才教的課,他則坐到了劉秀身邊,十分高興地說道:“文叔啊文叔,前幾年伯升與我同來太學時約你一起,你卻不肯,如今你是新晉弟子,而我卻已是侍講,還不叫聲夫子來聽聽?”

  劉秀笑道:“若仲先肯收我,師事於你又有何不可?”

  朱祐忙擺手道:“方才只是玩笑,這太學之中,設了三十位博士。每位博士之下,又有主事八人、高弟八人、侍講八人。非博士不可私自收徒,我區區一個小侍講,隻偶爾代師長來授業,可沒資格教你。”

  太學也是等級分明,方才當著新生的面,給王莽大唱讚歌的鄭興是主事,昨天逼著劉秀更名的是高弟,都比朱祐高。

  朱祐又表示,他能給劉秀介紹師長。自從王莽上台,太學擴招開始,累計已有一萬八百人在此遊學,競爭越來越劇烈,往往得走關系才能拜入師門。

  “太學有六經、分為二十門家學,不知文叔想學哪一種?”

  劉秀來時就想好了,毫不猶豫:“我想學《尚書》!”

  朱祐道:“莫非是因為當年伯升來長安,學的就是尚書?”

  確實有這原因,劉縯雖然在五六年前就混了個太學生名額,心思卻全在結交豪傑上,花重金求人抄來的尚書也扔在家裡,倒是劉秀監督奴婢乾農活時無聊,翻過幾遍。

  他來太學,也不單純是為了學經,亦有見世面、知朝政、廣交遊的目的,選一個自己有基礎的經術,能省很多精力。

  除此之外,劉秀還覺得,學尚書,能明仁君治民之道,明賢臣事君之理,在兄長一心想做大事的前提下,學了或能有裨益。

  “欲學古文?今文?”

  朱祐道:“古文尚書乃是今朝顯學,由國師公之徒作為博士,年終射策時多有中者。”

  “吾不好古文。”

  劉秀搖頭,他現在對國師公劉歆師徒是繞著走,哪還願意去湊熱鬧。

  朱祐又道:“今文有《歐陽尚書》、《大夏侯尚書》、《小夏侯尚書》三家,文叔且挑一個。”

  劉秀表示隨便:“仲先與哪家熟悉,便薦我過去。”
    最終朱祐替劉秀找到了教授《歐陽尚書》的博士,廬江人許翁,字子威。

  等到劉秀去給許子威送束脩那天,正好刮大風,才出門他就感受到了一陣寒意,不由緊了緊身上的裘服,打了個哆嗦。

  “這北方,真是冷!”

  他的家鄉南陽隸屬荊州,氣候溫暖,哪似北國常安,一入冬寒風像是刀子般割肉,入夜後,屋裡必須燒著火才能呆。

  朱祐帶著劉秀抵達太學北面的上庠館,找到許子威家時,發現其居住講學的院落外,已經排起了長隊,卻是其他來拜師的新生。

  劉秀手裡捧著束脩,其腰上已經掛著太學生每人專有的符傳,上面寫了他們的籍貫、姓名。

  他的目光被前方那人的名吸引了,這姓實在是太罕見了。

  “列尉郡,第八矯?”

  前頭的第八矯也回頭看了這美須眉的大嘴青年一眼,又瞥了下劉秀腰上的木牌。

  “前隊郡,劉交?”

  ……

  拜完師後,今日並無授課,第八矯便回了一趟常安,他要向第五倫他們告辭,自此之後,第八矯就要常住太學了。

  才進宣明裡的一進宅中,卻發現這兒很是熱鬧,不單是景丹,連王隆也過來住了,正在埋頭苦抄司馬相如的辭賦,這是揚雄給他留的“作業”,天氣寒冷,手凍得通紅。

  “這天氣實在是寒冷,季正快些進來。”

  第五倫讓第八矯到屋內來,裡面已經燒上了火炕,這應該是秦漢之際的發明,北方若沒有這東西,冬天絕對很難熬。

  第五倫雖然將太學名額讓了,但對那邊還挺好奇,便問起第八矯的入學感受,這一問,卻是讓他頗為驚奇。

  先是聽第八矯複述了主事們對王莽的讚歌,聽說發動了十萬學生、百姓跑去修三雍時,第五倫不由愕然。

  “王莽這廝,在搞宣傳和發動群眾方面,確實很有一套啊。”

  他還想起自家有面銅鏡上的銘文。

  找來一看,果見上面有兩句話:“新興辟雍建明堂,然於舉土列侯王。”

  “將軍令尹民所行,諸生萬舍在北方,樂中央……”

  大概是三雍建成時製作的紀念品。

  又聽第八矯描述太學格局,第五倫不由莞爾。

  “這不就是後世的大學城麽?不止學生多達萬余,裡面還有市場、食堂。”

  至於太學裡的五個部分,辟雍、成均、上庠、東序、瞽(gǔ)宗,跟後世大學裡那些名字古香古色的樓簡直不要太像。

  在王莽和他的國師將樂經補齊後,加上《詩》《書》《禮》《易》《春秋》,太學中六經齊備,恰似六大學院。

  每經根據師承訓詁章句不同,又裂變成了許多小門派,諸如什麽《春秋左氏傳》《公羊》《榖梁》,則酷似學院下分出的系專業。

  三十位博士相當於專業導師,至於再往下的主事、高弟、侍講,則像極了輔導員、臨時講師、博士後啥的。

  可惜啊,第五倫暗笑,都是文科。

  這時候,也在太學讀過幾年的景丹回來了,補充說:“除去六經外,當年陛下修成太學後,還不拘一格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諸如天文、地理、圖讖、鍾律、數術、月令、陰陽及兵法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至者前後千數人,聚集在東序館。”

  第五倫再次愣了:“這還是座綜合性大學?”

  第五倫頓時覺得,後世論“世上最古老的大學”往往算到歐洲去,新莽太學表示不服啊!
  他知道,這些肯定都是巧合,但對王莽這個人,第五倫是越來越好奇了,只可惜以他現在的地位,想見新朝皇帝一面幾乎不可能。

  冷靜下來後,第五倫倒也沒有後悔退學。畢竟太學生得苦讀數年甚至十年,得到博士允許後,才有機會參加射策考試,競爭那一百個上崗機會。甲科四十人授郎官之職,才算混到第五倫現在的位置。

  若是在太平時節,第五倫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只可惜這是亂世,遲早會有一場重新洗牌。

  第五倫能做的,只是在那之前,往自己手裡攢更多的牌。

  他隻問第八矯:“每年皆有一兩千名太學生趕赴常安,可謂人才薈萃之地,你一去數日,可遇上了有識之士?”

  第八矯搖了搖頭,他性格孤僻,一門心思讀聖賢書,交遊上沒有用心,圈子局限在列尉郡同鄉中。

  於是,第八矯就被第五倫教訓了一頓,讓他勿要讀死書,交際也不能落下。第八矯立刻告諾知錯,表示如今拜入了今文尚書許子威門下,會與同門師兄弟多往來。

  比如拜師排隊時,那位待他十分和善的前隊郡劉交劉文叔,看著像個老實人。

  這場景讓在旁的景丹忍俊不禁,明明第八矯比第五倫大好幾歲,怎麽好似他才是宗弟。但轉念一想,自己也不知不覺將第五倫當同齡人來相處,絲毫不感到違和。

  “或許這便是少年老成吧。”

  就在這時,院落的門扉開了,第五福趕著驢車回來,進院子後跑來嚷嚷道:“郎君,你要的黃土和石炭找來了!”

  ……

  PS:《後漢紀》卷8——“初,上(劉秀)學長安,嘗過祐。祐方講,留上,須講竟乃共燕語。”

  感謝盟主與風遠走,以及其他讀者的打賞。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