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從牧野之戰開始的千年世家》第523章 叛亂起眾叛親離,英年逝白宗成立
  第523章 叛亂起眾叛親離,英年逝白宗成立

  六月
  晉廷的實質控制者王敦患病,多日臥榻不起,待到病情稍愈時,為了穩固自己在晉廷的勢力,決議消除朝中的一大勢力,義興周氏。

  義興周氏在朝中的勢力十分強盛,特別是常年把持著會稽內史一職,勢力很大。

  六月二十一日

  在幕府謀臣錢鳳的建議下,王敦終於下決心要鏟除周氏,為後嗣子孫消除禍患。

  他先是指使廬江太守李恆,誣稱周氏勾結妖道李弘圖謀不軌。

  又將他幕府中的諮議參軍周筵捕殺,並派心腹沈充帶兵前往義興盡殺周氏子弟。

  做完這一切後,王敦派兵突襲會稽,攻殺了會稽內史周劄,掃清了將來的禍患。

  隨著病情不斷反覆,王敦也知道自己大限將至,行為舉止愈加瘋狂,凡是有反對自己的苗頭,一概掐滅。

  先後殺害了天子司馬紹的心腹冉曾、公乘雄等人,又以“三番休二”的方式減少宿衛的當值兵力,保證司馬紹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十月五日
  王敦病勢愈來愈重,因為自己沒有子嗣,遂矯詔拜養子(兄王含之子)王應為武衛將軍,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在病榻上,王敦認為王應年少難當大事,於是和錢鳳、沈充等謀臣商議出了身後的三套方案:
  上策為放棄兵權,複歸朝廷;中策為退回武昌,擁兵自守;下策為舉兵東下,顛覆朝廷。

  最終經過討論,錢鳳等人認為下策才是最好的方案,遂與沈充決定,在王敦死後發動叛亂,徹底顛覆晉廷,擁立王應為帝。

  殊不知,他們的交談被一個有心人所知。

  他就是王敦的堂侄王允之(王舒之子),王允之假裝酒醉沉睡,騙過了王敦,之後又以回京探父為由回到建康,通過王舒、王導將王敦等人的圖謀報告給了司馬紹。

  由於王敦的所作所為與琅琊王氏大相庭徑,所以大多王氏子弟對王敦都並不熱衷,甚至將其視為王氏的大敵。,
  司馬紹聞之心中忐忑不安,晝夜難眠,當夜就傳詔王導、王舒、郗鑒、溫嶠等對王敦行事多有不滿的重臣。

  派心腹將他們從皇宮中侍宦所走的宮門,悄悄引入密室,一起商討反製措施。

  最終司馬紹決定討伐王敦。

  他準備親自駐屯於台城宣陽門外的中堂;
  以王導為大都督,總領征討諸軍;

  以郗鑒為衛將軍,統領從駕諸軍;

  以溫嶠為中壘將軍,與右將軍卞敦負責守衛石頭城;

  以光祿勳應詹為護軍將軍,負責守衛建康城南的朱雀橋(秦淮河上的浮橋);

  命徐州王邃、豫州祖約、兗州劉遐、臨淮蘇峻、廣陵陶瞻等邊軍鎮將率部入衛建康。

  於此同時,司馬紹一面命侍中陳晷、散騎常侍虞騑去探問王敦病況,一面卻微服到蕪湖察看王敦大軍的營壘預作討伐的準備,還不斷派遣大臣去詢問王敦的起居。

  太寧二年
  六月
  王敦以左司馬溫嶠為丹陽尹,意圖借此監視朝廷動靜,卻不知溫嶠早已歸附司馬紹。

  司馬紹認為時機已到。

  六月十三日

  司馬紹下達《征討國賊王敦及其諸黨羽詔》,將王敦及其黨羽錢鳳、沈充、王含、王應等人視為“大逆”並重金懸賞這些人的首級,許下了爵位、田畝的重賞。

  同時,為了消除將士對王敦的畏懼之心,對外宣稱王敦已死,只是以錢鳳等人為討伐對象。

  傳言,錢鳳等人秘不發喪,打著王敦的旗號,叛亂。

  為了讓將士們更加相信,王導率宗族子弟為王敦發喪。

  晉軍將士對王敦的“死訊”信以為真,頓時士氣大振。

  得知司馬紹下詔討伐自己,王敦大怒,一再想親自出面,但奈何病情沉屙,無法領兵,隻得以誅殺溫嶠等奸臣為名,再次舉兵。

  以王含為元帥,與錢鳳、鄧嶽、周撫等率五萬大軍向建康進發,並暗示錢鳳等在破城後殺死司馬紹。

  另一黨羽沈充,也再次於吳興起兵,直逼建康。

  七月
  王含、錢鳳等軍水陸並進,很快便攻至建康,屯於秦淮河南岸。

  溫嶠因宿衛兵力薄弱而所征邊軍尚未抵達。決定移駐北岸,並下令燒毀朱雀橋,與叛軍隔河對峙。

  期間,王導多次以琅琊王氏族長的身份,試圖勸降王含。

  但王含為了自己兒子王應的地位,並未答應。

  七月二十三日
  司馬紹出屯南皇堂,命將軍段秀和中軍司馬曹渾等率數千甲卒,乘夜渡河襲擊叛軍。

  王含軍始料未及,在越城被段秀、曹渾擊潰,還被其斬殺了前鋒大將,士氣大跌。
    王敦聞敗震怒,欲強撐病體親赴前線督戰,最終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

  八月一日

  王敦在重病之中憤恨交加,當日便死在姑孰軍府,終年五十九歲。

  在臨終前,留下遺命,讓王應先即位稱帝再為自己操辦喪事。

  可王應卻充耳不聞,只是秘不發喪,然後隻用草席包裹王敦屍身,外塗白蠟後埋於軍府廳堂之中,終日隻與親信飲酒作樂,等著自己父親王含為自己打下皇位。

  因為沒有名號、大義的支持,王含軍士氣始終不高,好在自己這邊士卒眾,能夠維持戰線。

  八月三日
  沈充軍抵達秦淮河南岸,與王含軍匯合。

  與此同時,劉遐、蘇峻等部邊軍也在晝夜兼程下,趕到建康,與宿衛軍匯合。

  沈充、錢鳳等認為邊軍遠來疲憊,應該趁其立足未穩,強擊其陣。

  遂領兵渡過秦淮河,想趁虛擊潰邊軍。

  時間拉過,仿佛一切與他們所想一致,一度攻至宣陽門外。

  但司馬紹對這群常年在邊境的邊軍許下重諾,這群沒見過肥肉的邊卒終於發揮出了他們應有的實力,將王含、沈充等叛軍打得節節敗退。

  更加不妙的是,不知為何,王敦死訊在軍中散播開來,叛軍頓時軍心渙散,組織不起陣型。

  王含、沈充等自知大勢已去,遂連夜燒營潰逃。

  司馬紹遙見叛軍大營火光四起,知道敵軍正在潰散,遂命溫嶠、劉遐等追擊。

  最終王含、王應父子逃奔荊州,卻被王舒溺殺於長江;錢鳳、沈充也相繼被殺,首級傳送京師。

  八月十八日

  王敦之亂至此被徹底平定。

  司馬紹的一大心病消除,心神陡然放松,卻突然患病不起。

  太寧三年
  二月
  深感自己軀體不健,司馬紹下詔立長子,年僅四歲的司馬衍為皇太子。

  確定國儲,保證國家未來。

  八月
  司馬紹神志愈加不清,召太宰、西陽王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丹楊尹溫嶠等重臣。

  讓他們一起接受遺詔,在自己殯天之後,輔助皇太子司馬衍治理國家。

  八月二十五日
  司馬紹病逝於東堂,享年二十七歲,上諡號“明”,是為晉明皇帝,廟號“肅祖”,葬於武平陵。

  第二日,太子司馬衍靈前繼位,在司馬羕、王導等群臣的簇擁下,登基稱帝,定明年年年號“鹹和”。

  由於天子年幼,其母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司徒王導錄尚書事,與中書令庾亮共同參輔朝政。

  由於晉廷特殊的政治格局,形成了皇族與世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基本上維持了晉朝政權的平穩。

  在晉廷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際,北方的諸群雄也沒有停歇。

  白國通過各種手段,成功以平穩的手段,更換了冀州的各郡太守,實現了冀州的徹底歸附。

  為了更好的防備北方段匹磾、崔琨兩大刺史勢力,防備樂陵郡後趙的兵峰,維持冀州初步平定的局面,白王焰開始重用宗室鎮壓地方。

  但為了不讓白國步晉廷的後塵,造成宗室為了權利爭鬥,同室操戈。

  白焰制定了《白國宗室繼承法》《白氏子出鎮地方細要》,開辦了專門用於教育白氏子的“白國宗室學院”,簡稱“白宗”。

  宗院所教授的知識與白學、白院不同,側重於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家訓祖訓等皇室教育,志在培養出有利於天下的宗室、皇族,
  同時,在白國蘇氏、原氏、全氏、白氏、張氏、崔氏等六十三家白國世族的聯名上書下,白焰同意收納世族子弟入學宗院,但必須有爵位在身。

  太寧二年,白焰下達了《宗院準入限制》:
  暫定白國公爵者(包括國公、郡公、縣公),每三年可推薦三人入學;
  侯爵者(縣侯、鄉侯、亭侯),每三年可推薦二人;
  名譽侯爵者(關內侯、關外侯),每三年可推薦一人。

  從此,白國形成了白學(白國學院)、白院(白國書院)、白宗(白國宗室學院),三大學府的學術體系。

  其中白學為普通學院,任何人只要通過入學考試,即可入學的學院,人數最多,每年招生一千人,三年內通過結業考試、朝廷入職考試,即可選擇加入朝廷。

  白院為精英學院,大多從白學中遴選優秀弟子入書院深造,實行師生製,即一名學生,一位老師,大多可以通過老師的推薦,通過朝廷的征召,進入朝廷。

  白宗則是貴族學院,只有持白國勳爵推薦信入學,或白王親自準入,才能進入其中,接受貴族教育,只有拿到學院的畢業證書,才能順利繼承爵位。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