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火上澆油
熱門。爆款。焦點。流量。詞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象”全面引爆戛納電影節的熱情,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成為今年的第一個爆款。
官方場刊2.1分,甚至沒有及格?
沒有關系。
事實上,官方場刊的評分反而成為導火索,進一步引發人們的討論——
對於官方場刊評分,怎麽看?認同,還是反對?高了,還是低了?“大象”這部電影的合適評價是多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且迫不及待地試圖分享、討論、交流,成為一種聯結和共鳴,字面意義上地,每個人。
如果身處戛納,到電影首映第三天的時候,依舊沒有看過“大象”,那麽街頭巷尾的談話裡就根本插不上話了。
準確來說喲,不止戛納。
在全球各地,密切關注戛納的網友們也通過網絡展開討論發表意見,並且以此為原點,強勢出圈,哪怕對戛納不關注的網友們也注意到了,紛紛加入討論;但真正有趣的現象就在這裡——
這些網友們,不在戛納,沒有看過“大象”,但一個兩個言之鑿鑿、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喜惡分明。
當然,支持者有之,為安森搖旗呐喊的網友著實不在少數;但憎恨者更多,僅僅通過花瓶的先入為主形象,和去年好萊塢那些居高臨下嗤之以鼻嘲諷安森“司馬昭之心”的聲音一樣,表達自己的鄙夷。
“反正我不喜歡。”
“估計又是嘩眾取寵的作品。”
“主競賽席位應該是暗箱操作得到的吧。”
“自以為能夠鍍金一下,結果成笑話了。”
“花瓶就別去電影人的場合丟人現眼了。”
熙熙攘攘,沸沸揚揚。
官方場刊評分,則成為噴子黑子們最強有力的證據:看,官方場刊都這樣說了,安森趕快洗洗睡吧。
明明什麽都不知道,卻一個個自信滿滿地指點江山,不要說拿著雞毛當令箭了,甚至雞毛都沒有也還是一樣空手揮舞著令箭。
然而,這一幕,卻令人驚歎。
現在還是2003年,歐洲三大電影節依舊正在摸索網絡推廣方式,甚至不算起步,主要還是依靠傳統媒體;所以,電影節新聞往往存在一定延遲,普羅大眾們需要等待記者們編輯們撰寫稿件發布之後,才能夠了解前線盛況。
而且,此時記者們不會利用社交網絡一條消息一條消息地即時更新,往往是以天為單位總結更新,讀者粘性也就相對薄弱一些。
大部分時間,大部分受眾,他們都是等到閉幕式暨頒獎典禮發生之後,再一次性地跟上電影節新聞。
整體而言,在當下,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討論度、關注度、人氣度等等都有限,更多人普遍認為這是”曲高和寡的藝術電影節”,被困在這樣的刻板印象裡,不感興趣就是不感興趣,也不會輕易參與討論。
“大象”,打破了這樣的壁壘。
以橫空出世的姿態,以引爆爭議的姿態,讓戛納電影節入侵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全面吸引熱議視線。
毫無疑問,這是第一次,就連戛納電影節自己也沒有預料到,同時也沒有及時注意到。
當網絡浪潮全面來臨的時候,戛納電影節居然不知道應該怎麽辦,白白浪費了進一步推廣宣傳的機會。
但是,如此熱度,已經足夠瘋狂。隨後,羅傑-艾伯特的影評正式發表,這位業內頂級影評人在歐洲的影響力一樣頂尖,第一時間掀起了驚濤駭浪。
第一,滿分。羅傑給出了滿分,這是認真的嗎?
第二,羅傑提到電影的立場,故意不給原因也不給解決辦法,這是高明的做法,但同時,這也是無數影評人最為憎恨最為吐槽的部分,因為他們相信電影不能隻呈現現象,來龍去脈之中,至少需要給出一樣,所以羅傑到底在發什麽瘋?
本來,討論就已經足夠熱烈足夠瘋狂,現在羅傑還在火上澆油,整個戛納就直接炸了。
對此,羅傑非常淡定,不止淡定,甚至可以說是心滿意足的。
當天下午,在觀看電影的排隊隊伍裡就有人詢問羅傑,“上帝,你到底在想什麽?”
羅傑笑容滿面,“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
“火藥桶?你希望看到整個戛納演變為一個火藥桶?”
羅傑,“哈哈,不,討論,我和格斯一樣,我希望看到討論。”
後來,羅傑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面對校園暴力、槍支管制的種種問題,過去這兩年已經存在不少討論,但似乎終究沒有能夠引起更多重視。
當然,“大象”這部電影可以探討原因可以探討解決辦法,但不管格斯拿出什麽觀點,他都無法說服反對者們,反而可能淹沒在數不勝數同類型的作品裡;而格斯選擇另外一種方式,截取這樣一個側面和片段,並且用蠻不講理的方式打斷,沒有前因也沒有後果,引爆討論——
真正地讓人們意識到大象的存在。
這,才是寶貴之處。
那些爭議,恰恰證明不同人眼睛裡解讀出來的信息截然不同,不止是電影,還有電影呈現出來的問題,場刊評分也好、網絡熱議也罷,一切的一切都在證明格斯-范-桑特完成一次難以置信的藝術創作。
羅傑依舊堅信,格斯拍攝出了一部傑作,“老實說,你們見過如此程度的討論熱潮嗎?
答案,就是如此簡單。
不管是否喜歡,也不管是否支持,但羅傑的影評確確實實製造出深水炸彈的效果,把潛伏在深水區的人們進一步炸出來。
於是,“大象”成為戛納今年的第一個爆款,甚至是有史以來第一部打破時間和空間壁壘讓不在戛納的人們也紛紛參與討論的重要作品,這也成為戛納電影節自己都沒有料想到的一次轉折。
熱潮,全面洶湧,並且還在節節攀升。
然後。
“大象”劇組的第二個媒體日,又再次爆了。
前一天,從早到晚,劇組就已經承受超過十五個小時的狂轟亂炸,本來以為,接下來可能會稍稍輕松一些;卻沒有想到,第二天劇組依舊陷入媒體包圍圈,浩浩蕩蕩的等待隊伍看不到盡頭。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前一天的洗禮,這個小小的劇組快速進入狀態,工作有條不紊地高速展開,這讓采訪進行得格外順利,比前一天提升了效率和速度。
雖然但是——
盡管效率提高,采訪還是一路持續到了深夜十一點半,連續第二天連軸高壓高頻工作十五個小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