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醞釀造勢
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華納唱片有些亢奮,“吼嘿”、“生命萬歲”只是一個開端而已,他們並沒有忘記“盛夏午夜”這張專輯真正的重頭戲。
“喚醒我”。
這一首歌讓八月三十一日樂隊在紐約街頭一戰成名,也是這一首歌讓八月三十一日樂隊在“今夜秀”掀起熱議狂潮,繼而打開樂隊發行專輯的大門。
毫無疑問,人們在等待這首單曲,並且在等待醞釀熱浪。
對此,華納唱片並沒有忘記,他們只是在等待時機。
像這樣一首歌,必須在恰當的時間投入市場才能夠製造效果最大化,華納唱片並沒有操之過急。
原因就在於,不管是紐約街頭,還是“今夜秀”舞台,樂隊都是以無名的姿態登場,甚至就連這首歌本身也沒有名字,如何宣傳如何投放必須講究。
否則,隨隨便便發行這首歌,應該如何打開局面?
“前年紐約街頭爆紅的那個表演”、“去年登上‘今夜秀’舞台的那個樂隊”、“安森帶來意外驚喜的那首歌”?
諸如此類的關鍵詞是沒有力量的,一來時間過去太久,那些記憶已經被更多新鮮事物和消息掩埋;二來關鍵詞本身模糊,缺少一目了然的衝擊力和記憶點。
如果草草發行,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依靠口口相傳——
此前“喚醒我”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口碑和期待很有可能因為時間流逝而被徹底遺忘,導致期待滿滿結局卻令人大失所望;那麽,還不如先發行“吼嘿”,反正都是從零開始。
華納唱片一直非常耐心,從全局入手、展望長遠未來,等待八月三十一日樂隊和安森完全聯系起來、等待八月三十一日樂隊的名字擁有一定存在感、等待人們自然而然地發現八月三十一日樂隊和“喚醒我”的聯系、等待正確的時機。
假設,觀眾遲遲沒有發現,那也沒有關系,因為華納唱片可以自己在網絡論壇上背後推動消息傳播,在“盛夏午夜”第一單曲第二單曲打榜的期間。
簡單來說,就是造勢。
一直到局勢成型。
現在,華納唱片相信,不需要他們背後推波助瀾,伴隨“盛夏午夜”專輯銷量的持續攀升,聽眾們應該已經陸陸續續發現“喚醒我”,並且在網絡傳播開來。
然後,重新喚醒這首單曲引起的呼應。
時機,正在一點點成熟。
一旦聲勢起來,華納唱片再順勢而為地發行“喚醒我”,到最後,又必然迎來一波狂潮,一舉將八月三十一日樂隊的人氣和聲勢推向一個全新高度。
僅僅只是腦補一下,就忍不住搓手期待。
不過,越是期待,就越是需要冷靜,耐心醞釀才行。
對八月三十一日樂隊、對“盛夏午夜”,華納唱片有更多野心,所以他們現在需要仔細完成前期布局。
操之過急的結果,可能就是徹底毀掉潛在的成功機會,這是華納唱片不希望看到的。
那麽,“喚醒我”到底應該什麽時候正式發行單曲呢?
等等,再等等,應該不需要太久了。
……
那廂,整個北美市場熙熙攘攘。
這廂,歐洲音樂市場也毫不例外地感受到了熱度——不要忘記了,八月三十一日樂隊可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探索歐洲大陸,面對面地通過演出形成聯系與共鳴,音樂的影響力自然能夠發揮到極致。
“盛夏午夜”在歐洲市場的銷量絲毫不遜色於北美大陸;更重要的是,“吼嘿”、“生命萬歲”的表現也旗鼓相當,在歐洲各國自己的榜單上強勢佔據一席之地。
其中,英國尤盛。
盡管搖滾在北美市場全面式微,這兩年也就只有一個林肯公園闖了出來,而且或多或少帶一些運氣成份;但在英國,搖滾卻在九十年代煥發新生,以綠洲樂隊、山羊皮樂隊、電台司令等等為首的一批英式搖滾全面崛起,把搖滾狂潮延續下來。
並且,持續創新。
所以,八月三十一日樂隊在北美大陸引起注目需要一些時間,但在英國,卻隻用了一半時間就全面狂熱。
不同於嘻哈說唱在公告牌的絕對強勢,歐洲各大音樂榜單則顯得豐富多元,並且擁有自己的個性。
“吼嘿”,登頂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的冠軍寶座,不再卡二,並且漂亮地蟬聯三周冠軍,成績斐然。
“生命萬歲”,更是空降榜單亞軍,發行第一周就贏得一片掌聲;並且在最後一周強勢登頂冠軍,隨後浩浩蕩蕩地蟬聯七周冠軍,得到無數掌聲。
也許,歐洲大陸的市場商業化遠遠比不上北美,和電影票房一樣,專輯銷量數字也沒有什麽可比性;但沒有人能夠否認,歐洲大陸依舊有著自己的獨特地位——
八月三十一日樂隊就在這裡快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華納唱片甚至不需要太費心,全靠口口相傳的推薦和讚揚,樂隊已經打響名號;而歐洲街頭巡演的宣傳方式更是貼合這片土地年輕人喜歡的商業模式,數不勝數的搖滾樂隊都是通過如此地下演出脫穎而出的,現在又再加上八月三十一日樂隊而已。
熱潮,正在進行時。
在歐洲大陸上,很快就有人發現了樂隊成員身影,這次只有莉莉、康納和邁爾斯,卻沒有安森。
不過,人們倒也不意外,畢竟“蜘蛛俠2”準備開機的新聞鋪天蓋地,彼得-帕克可不能繼續在歐洲晃蕩,甚至不需要詢問,答案就已經擺在眼前。
沒有安森,邁爾斯他們依舊如同千千萬萬獨立樂隊一般繼續踏上征程,引起一些討論、一些猜測,但歐洲大陸對獨立樂隊多元化多樣化的包容給予了他們空間,並沒有反反覆複追問安森的狀況,對邁爾斯他們來說,毫無疑問是寶貴的呼吸空間——
這允許他們開始探索自己的音樂夢想,生活似乎又慢慢回到了軌道,一切都和當初在紐約街頭一樣。
區別在於,重新找回信新鮮感,又再次喚醒了動力。
與此同時,安森則悄無聲息地獨自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人人都知道安森即將前往“蜘蛛俠2”劇組回歸本職工作;但神奇的是,暫時沒有人注意到安森的行蹤——
又又又一次地,安森泥牛入海般地消失在人群裡;而且,和攝像機鏡頭密密麻麻的好萊塢比較起來,安森在歐洲的“消失”就顯得簡單輕松多了。
沒有吸引任何目光。
誰能研究一下,安森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