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九錫》131.第131章 130【煌煌大勢】
  第131章 130【煌煌大勢】

  江北四軍的增設成為定局,細節問題當然不會在大朝會上商議,比如兵員、軍械和餉銀諸事,這是樞密院的職責。

  李端不想給一些人拖延的機會,沉穩的語調在殿內回響:“朕參考過靖州都督府送來的邊境地形圖,決定將新增四軍分別命名為陽翟、盈澤、江華、旬陽。其中陽翟軍和盈澤軍歸靖州都督府管轄,江華軍和旬陽軍歸淮州都督府管轄。”

  齊國軍隊的命名遵循兩種規則,其一是以駐地為名,比如廣陵軍和盤龍軍。

  其二則是有特殊地位的軍隊,比如陳瀾鈺統率的鎮北軍,亦或者是京軍南衙以“威”字命名的十二支軍隊。

  天子的決定並不出奇,群臣沒有反對的理由和必要,因此紛紛附和。

  李端又道:“關於新增四軍的都指揮使,郭樞密可有舉薦的人選?”

  此刻郭從義已經徹底冷靜下來,雖說心中還有一些抵觸,但也知道大勢不可逆的道理,坦然接受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起初他和李道彥的想法接近一致,天子調邊軍武將入京是為了改變軍中的勢力格局,因此他們寄希望於將這些新銳武將留在京中,無論樞密院還是兵部都有足夠的虛職安置他們。

  然而天子壓根沒讓事情進展到這一步,直接用一招釜底抽薪堵住絕大多數朝臣的嘴,讓江北四軍的增設成為不容置疑的事實。

  表面上看只是倒了工部侍郎屈豐華一人,但是能夠站在今天的朝會上,並且有資格開口發言的重臣哪個不是人精?
  這件事根本不能細想,他們越想越會覺得心中發寒。

  在劉守光提議增強邊軍實力之後,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是刑部侍郎李適之,接下來才是屈豐華。換而言之,屈豐華的表態是一個完全隨機的事件,沒有人能預料到這一點,包括天子和左禦史中丞許佐。

  李適之的言辭還算中正端方,並無出格之處,再加上他是左相李道彥的長子,所以沒有成為許佐彈劾的對象。但是屈豐華則完全不同,他的用詞過於凌厲直白,成為其他人對劉守光群起而攻之的引領者。

  然後他便遭到許佐強硬有力的彈劾,接下來秦正的指控更是給屈家的棺材板釘上最後一顆釘子。

  在屈豐華被當場拿下之後,群臣不由得會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跟在李適之後面發言的不是屈豐華,而是他們當中任何一位,會不會是類似的下場?
  從許佐和秦正果決的反應來看,他們肯定不會只有屈豐華一人的罪證,否則在不確定誰會第一個跳出來的情況下,他們無法確保能夠掐滅朝會上反對的聲音,從而讓劉守光的提議順利通過。

  天子見好就收,沒有順勢大發雷霆,但這種引而不發的震懾有著極好的效果,以至於他的政令可以首次暢通無阻地推行下去。

  像郭從義和李道彥這樣的重臣自然不擔心會淪落到屈豐華的下場,然而天子在這場博弈中取得全面的優勢,逼得這兩人身邊的文武百官不敢表態,便已經達到他的目的,因為郭、李二人總不能親自上陣不留半點余地。

  一念及此,郭從義心中輕聲一歎,微微垂首恭敬地道:“關於此事,臣謹遵聖裁。”

  李端又看向其他人,見群臣都沒有表態的欲望,便淡然一笑道:“江北七城是靖州和淮州兩地都督府通力合作收復的疆土,將士們需要嘉賞。既然如今要增設四軍,朕認為從邊軍有功之將當中選擇數人擔任各軍都指揮使較為妥當,郭樞密意下如何?”

  郭從義躬身一禮道:“陛下聖明。”

  李端轉頭朝旁邊的宣旨太監微微頷首,後者便開始宣讀一系列任命聖旨。

  群臣盡皆凝神聽著,拋開那些溢美之詞,重點關注各人的實際軍職。

  淮州都督府來安軍都指揮使賀瑰,調任江華軍都指揮使,加封羅源縣開國男,賞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

  淮州都督府鎮北軍都尉蘇章,擢為旬陽軍都指揮使,賜紫金魚袋。

  靖州都督府廣濟軍都指揮使霍真,調任陽翟軍都指揮使,加封連江縣開國男,賞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

  靖州都督府安平軍都尉皇甫遇,擢為盈澤軍都指揮使,賜紫金魚袋。

  四名邊軍武將當即出班領旨謝恩,這場大朝會進行到此刻,終於給了他們亮相的機會,群臣無不好奇又有些羨慕地望著這幾人。

  天子的封賞並未結束,又有五人先後接到任命和封賞的聖旨,他們全部成為江北四軍的高級武將,毫無疑問這九人將組成新設四軍的骨架。

  此番十二名邊軍武將入京,還站在原地的便只有陸沉、厲冰雪和陳瀾鈺三人。

  李端靜靜地看著接連出班謝恩的年輕武將們,心中不由得湧起激動和振奮的情緒,他為了今天這一場大朝會準備太久的時間,如今終於邁出堅實的第一步,他又怎能不喜悅。不過當他的目光掃到李道彥和郭從義等人,心情又漸漸平複下來。

  行百裡者半九十,他很清楚這句話的含義。

  “北疆戰事中,淮州都督府的鎮北軍屢立戰功,無論是最開始的守禦之戰,還是青峽之戰當中的勇往直前,乃至後續戰事中在偽燕沫陽路攻城拔寨,這支軍隊的表現都無可指摘。朕知道眾卿家對這支勇猛的邊軍有些陌生,但是朕希望你們明白,在長達三個半月的作戰中,鎮北軍先後殲滅和俘虜的敵軍超過兩萬人,這接近他們自身兵力的兩倍!”

  李端稍稍抬高語調,望向始終平靜肅立的陳瀾鈺,繼而微笑道:“陳指揮使,你可願留在京中為朕分憂?”

  這句話立刻讓朝堂高官神情凝重起來。

  陳瀾鈺徐步上前,不卑不亢地行禮道:“為陛下分憂是臣子的天職,臣自當竭力而為!”
    “很好。”

  李端面露讚許,隨即看向一直沉默的李景達說道:“李卿家,朕準備讓陳瀾鈺接任南衙定威軍都指揮使,你是否讚同?”

  李景達麾下南衙六軍當中,元行欽堪稱第一大將,其他人也都具備足夠的軍功和資歷,本來像鐵桶一般牢不可破。然而前段時間徐溫的身份敗露,堂堂定威軍都指揮使竟然與敵國探子勾結出賣大齊情報,這件事對他造成的影響極大。

  否則他在今天這場大朝會上不會安靜如雞。

  此刻聽到天子的問詢,看了一眼殿中滿身儒雅氣質的陳瀾鈺,李景達隻覺嘴裡發苦。

  他如何不知道陳瀾鈺是蕭望之最信任的大將,而且自身能力極強,這樣的人進入南衙京軍,將來必然不會局限在都指揮使的軍職上。他用大腳趾都能想到天子這個安排的用意,說不定就是為了以後取代自己。

  然而他如何能夠阻止?

  雖說他和徐溫通敵叛國這件事沒有關聯,可是誰知道秦正那頭老狐狸有沒有在裡面摻點料?

  更不必提陳瀾鈺的軍功和資歷完全足夠,平調都指揮使甚至有些虧待。

  李端見狀便問道:“李卿家莫非有不同的看法?”

  李景達心中一凜,連忙恭敬地說道:“陛下聖明,臣並無其他看法,陳指揮使足以勝任。”

  李端淡淡一笑,這才看向陳瀾鈺說道:“擬旨,加封陳瀾鈺為永福縣開國子,賞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

  陳瀾鈺躬身道:“臣謝過陛下隆恩!”

  他的爵位比霍真和賀瑰要高一級,足以證明天子對他的器重和期許。

  陳瀾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李端又宣布對厲冰雪的封賞。

  相較於其他邊軍武將爵位、軍職和勳官的種種提升,厲冰雪的嘉賞顯得稍微有些簡單。

  她沒有那些五花八門的名號,僅僅是職銜從校尉擢為都尉,仍舊統領著靖州飛羽營,但是群臣包括陸沉在內都非常清晰地看見,她臉上綻放明豔的神采,猶如一枝傲然凌寒的梅花在殿內盛開。

  原因便在於聖旨中的一句話。

  “……飛羽營騎兵擴充兩千人,兵卒由靖州都督府選拔,軍馬由太仆寺在半年之內供應齊備。”

  朝堂重臣之所以不看好北伐的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大齊缺戰馬,尤其是元嘉之變以後,北方的養馬之地都落入景朝手中,齊國只剩下成州幾處養馬地,而且時常與沙州七部發生衝突。

  整個靖州都督府只有飛羽營這一支成建制的騎兵,四千騎便已是厲天潤能夠湊出的極限,因為精銳騎兵必須要一人雙馬,否則無法保持長距離奔襲作戰的高機動性。

  作為對比,景朝部分精銳騎兵甚至可以達到一人三馬。

  年過五旬的太仆寺少卿聽到那句話後,面容好似苦瓜一般,但是他不敢出聲反對,因為屈豐華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他的屁股底下也沒有那麽乾淨。

  厲冰雪清亮的聲音在殿內響起,驚喜之情溢於言表:“臣謝過陛下隆恩!”

  她絲毫不在意爵位和賞賜,飛羽營增強實力意味著她的父親可以擁有一支更加強大的騎兵,如此便可以從容地應對北方強大的敵人。

  李端望著這位年輕女將英姿颯爽的模樣,不禁心有所感,然後轉頭看向站在角落裡的陸沉。

  真是一對璧人啊。

  皇帝這一刻心中忽然浮起這個古怪的念頭,隨即暗暗一笑,這些年輕人主意都很正,自己沒必要徒惹人厭。

  大朝會進行至此,李端在用屈豐華的案子逼迫左相李道彥讓步之後,一應決定都無比順利地推行,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天子終於可以松口氣,然後稍稍抬高語調:“陸沉。”

  “臣在。”

  一個挺拔的身影邁步而出,進入所有朝臣的視線裡。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