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聖人言
作為伴讀,是有權利監督太孫學習的,還有義務輔佐他學的更好。
所以回來之後,陳景恪就找到朱雄英:
“太孫,今日課程你可能聽懂?”
朱雄英說道:“之前啟蒙先生講過幾篇論語,其中就有這一篇,倒是能聽得懂,但也生出了許多疑惑。”
“哦,不知是何疑惑?”
“聖人之書教人向善,那些讀書人做了官,為何會變成貪官汙吏?”
陳景恪很是意外,沒想到他竟然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不禁也陷入了思考,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
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倆,終於忙完想來問問朱雄英白天學的怎麽樣,還沒進門就聽到了這個問題。
朱元璋伸手攔住朱標:“先等等,咱想聽聽陳景恪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朱標心下很不以為然,陳景恪確實很有些見地。
可人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事事精通。
他已經在醫術上做出了如此成就,還對歷史有很深的研究,難不成在學術上還能有研究不成。
但自家父親都發話了,他也只能停了下來。
屋內,陳景恪並不知道外面有人偷聽,思考了一番才說道:
“學聖人言會經歷三個階段。”
朱雄英疑惑的道:“不知是哪三個階段?”
之前可從未有人和他說過這個啊。
“相信,質疑,再相信。”
“啊?”朱雄英更是疑惑:“不知是何意?”
陳景恪解釋道:“人之初猶如一張白紙,不能言不能行,需要一點一點認識這個世界。”
“那麽就需要一個標準來告訴大家,何為善何為惡,什麽是可以做的,什麽是不能做的。”
“這個標準就是聖人言。”
朱雄英撓撓頭,顯然沒有聽懂。
陳景恪想了一下道:“舉個例子,先秦時期曾有以人肉為食者。”
“還曾有人祭,就是將活人殺死祭祀蒼天。每逢祭祀,都要殺死數千人。”
“當時的人視之如常,並不認為有什麽問題。”
“後來聖人言,當物傷其類珍視生命,吃人、人祭、殉葬皆非正道。”
“從此之後,大家就不再吃人,也不再行人祭。”
“這就是聖人立下的標準在引導大家。”
朱雄英恍然大悟:“我懂了,聖人說這是惡的,我們才知道是惡的。聖人說這是對的,我們才知道這是對的。”
外面,聽聞此言,朱元璋發出無聲大笑。
壓低聲音道:“標兒你聽到沒,你聽到沒,咱乖孫的悟性就是高,像咱。”
朱標也很高興,不過聽到老爹的話,很是無語。
伱這是誇孩子呢,還是在誇自己呢。
陳景恪驚訝不已,這小子的悟性也太高了吧。
“對,正是如此。”
“所以我們初學聖人言,要相信它,視之如圭臬。”
得到誇獎朱雄英很是開心,隨即又問道:“既然聖人言是對的,為何還要質疑呢?”
陳景恪回道:“因為隨著年齡長大,見識越來越多,你會發現這個世道和聖人所言並不相同。”
“就如你方才所說,按照聖人言行事,天下早就太平了,為何還會有那麽多貪官汙吏?”
“是人心壞了,還是聖人言有問題?”
“閱歷越廣疑問就越多,你自然而然的,就會進入質疑階段。”
朱雄英畢竟年齡還小,並不是很能聽得懂這番話的意思。
但也隱約明白,聖人言和世道是兩回事兒。
“那為何要再相信呢?”
陳景恪繼續說道:“等你開始質疑聖人言,就會思考,用自己的辦法去解決遇到的問題。”
“然後你就會發現,解決的辦法全寫在經書裡。到了這一步,就可以稱之為大儒了。”
“有些人想不到解決辦法,又不願意再相信聖人言,就會墮落。”
朱雄英不服氣的道:“可是那麽多人學了聖人言,世道也沒變好啊,難道不是聖人言有問題嗎?”
小子不錯嗎,這就開始質疑了。
陳景恪笑道:“如果你能拋開聖人言,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之法。那麽恭喜你,已經是新的聖人了。”
朱雄英傻眼了:“啊?這……這……”
朱元璋和朱標也陷入沉思,這個角度確實很新穎,而且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的樣子。
兩人更驚訝的是,陳景恪竟然能說出這樣一番話。
顯然,縱使沒有鑽研過學問,也應該是進行過一定研究的。
在學習醫術的情況下,還有心思研究那麽多東西。
關鍵他沒有老師,全靠自己讀書去悟,天賦太妖孽了。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們絕對不相信會有如此天賦絕倫之人。
屋內,陳景恪決定多給他講一點東西,別管能不能聽懂,灌灌耳音也是好的。
“聖人言就是我們所謂的道德,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遵守道德,如何來保證道德不被踐踏呢?”
朱雄英正想說不知道,眼睛不經意間掃過書架上的大明律,腦中靈光一閃脫口而出道:
“刑罰。”
陳景恪都有些震驚了,這小子悟性太高太聰明了吧。
“對,正是律法。”
朱雄英小臉樂開了花,好不得意。
“若無律法兜底,人人皆可違反道德,那道德將毫無意義……”
“其實律法就是根據道德來制定的,但對人的要求遠低於道德。”
“比如道德要求扶危救困,律法就沒有相應的法條。”
“故德與法是相輔相成的,道德是律法的根本,律法是道德支撐。”
朱雄英連連點頭,這個解釋簡單易懂,他完全能聽的明白。
門外,朱元璋和朱標倒是還好,這個道理他們早就明白了。
真正讓他們驚喜的是,朱雄英竟然能自己想到道德需要律法來維護,實在太難得了。
屋內,陳景恪繼續問道:“那你可知道,律法的尊嚴是靠誰來維護的?”
這次真把朱雄英問住了,思考了好一會兒都沒有頭緒。
臉上也再無方才的得意,羞愧的道:
“不知,還請景恪解惑。”
還真是小孩子心性啊,陳景恪心下好笑,也不再兜圈子,道:
“靠兵家,準確說靠軍隊。”
“正是因為有百萬大軍的威懾,大明律才能通行全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