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明:如此貪的駙馬,朕殺不得?》第324章 暴打朱允炆,雄英你沒死啊!(求訂
  第324章 暴打朱允炆,雄英你沒死啊!(求訂閱!!)
  “四姐夫,我叫朱權!”

  一個七歲男童站了出來。

  “你就是朱權啊!”

  歐陽倫認真仔細打量著眼前這個小屁孩。

  寧王朱權,1378年5月27日-1448年,明代琴家、戲曲家,朱權號服仙、涵虛子、丹丘先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洪武二十四年即1391年,十三歲的朱權被封為寧王,二年之後,朱權前往藩地大寧。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一大鎮。朱權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朱權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然而朱權在靖難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並加以迫害。朱權隻好將心思寄托於道教、戲劇、文學,不問國事,終日閉門讀書彈琴。1448年,朱權鬱鬱而終。

  可以說這位算是站對了隊,結果下場卻是不怎好的一位。

  朱權眼中透著激靈,一看就很聰明。

  “朱權,你想當什麽?”

  “回四姐夫,我想像您一樣暴打北元!所以我想當武科課代表!!”

  “很好有志氣,膽子也大,那你就當武科課代表吧!”

  歐陽倫笑著點點頭。

  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中,最具軍事才華的應該是老四朱棣,不說靖難之役他以一隅而抗天下,終破南京的戰績,單說他一生五次禦駕親征漠北,無一敗績,在歷史上都是極少見的。

  畢竟人家是明成祖嘛。

  那麽除了老四朱棣之外呢,朱元璋的其他二十五個兒子誰最能打呢?
  說實話,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大多也都是普通人,一輩子要麽庸碌無為,如十八子岷王朱楩、二十一子沈王朱模、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二十四子郢王朱棟、二十六子蓼王朱楠,要麽喜好詩詞文學,如五子吳王朱橚、十子魯王朱檀、十一子蜀王朱椿、十二子湘王朱柏、二十子韓王朱松,要麽甚至是驕縱枉法,

  另外不沾軍事武功的還有被朱元璋問罪自殺而死的八子潭王朱梓、早逝夭折的九子朱杞。最特殊的老大太子朱標是被朱元璋當作接班人培養的,一心學習經史子集,以便治國,至於打仗,老朱根本就不讓他碰,而且朱標也不需要親自去衝鋒陷陣,只要他大手一揮,大把的武將為其衝鋒。

  剩下的十位皇子中,有過軍功的還有六子楚王朱楨曾參與平定貴州、雲南、湖南諸族叛亂,七子齊王朱榑曾跟隨兄長朱棣北征元蒙諸部。但這兩位皇子都是小規模作戰,而且大多不是主將,而是偏師。

  朱元璋所有皇子中軍功最盛的還是包括燕王朱棣在內的明初九大攘夷塞王,分別是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十三子豫王朱桂、十四子肅王朱楧、十五子遼王朱植、十六子慶王朱栴、十七子寧王朱權,以及十九子谷王朱橞。

  但這些人的軍功跟朱元璋還在時的朱棣也都沒法比,如秦王朱樉只是有部下平定過洮州叛番;晉王朱棡、豫王朱桂、肅王朱楧、慶王朱栴、谷王朱橞等除了領兵出塞巡視,就是築城屯田,根本就沒怎麽打過仗。

  唯一能跟朱棣匹敵的還是十七子寧王朱權。當時朱權鎮守喜峰口外的大寧,甲兵八萬,戰車六千,下屬蒙古朵顏三衛騎兵更是驍勇善戰。

  朱元璋在時,朱權多次出塞作戰,屢立戰功,以善於謀略著稱。朱棣起兵時最忌憚的就是他,於是先下手為強,以求救為名進入大寧城,不僅將朵顏三衛誑入自己麾下,還將朱權脅迫入了靖難大軍中,為其草擬檄文。最終朱權落得個遷藩南昌,鬱鬱而亡的結局。

  縱觀朱元璋二十六子,除了真正能稱為軍事天才的燕王朱棣外,當屬十七子寧王朱權最善打仗了,但他擅謀而不果斷,終究還是不如朱棣。

  現在朱棣不在,朱權當這個武科課代表沒有任何問題。

  看到朱梓、朱權因為主動開口,都獲得了職位,皇子皇孫們紛紛開口。

  “四姐夫,我叫朱橞,我想當文科課代表!”

  “滾!我看伱不是很順眼,一邊呆著去。”歐陽倫翻了個白眼。

  朱元璋第十九子,靖難之役末期,燕王圍攻南京城時,朱橞與李景隆共同投降,並開其鎮守的南京金川門讓燕王軍隊進城,史稱金川門之變,另外朱橞在封國日益無道,奪人民田地,侵吞賦稅,又殺無罪之人,後來朱橞密謀謀反,被蜀獻王朱椿向明成祖告發,永樂十五年,朱橞和兩個兒子一起被明成祖削為庶人,與家人一同囚禁於徽州新安衛公署內,谷國被撤除。宣德三年,朱橞在囚禁中去世,其家屬赴京,後安置鳳陽、廬州。

  這樣的人當文科課代表,那不是把人都給帶壞了麽!

  朱橞直接懵逼,然後躲到邊上默默哭起來。

  本來都積極主動想要開口的皇子皇孫,一個個都閉嘴低頭。

  誰敢開口啊!朱橞就是榜樣!
  “還有誰要當班幹部的?”

  歐陽倫掃視一眼,有些不悅道:“膽子都這麽小怎麽當皇子皇孫?真是讓我失望!”

  “要是都這個樣子,那就朱梓、朱權留下,其他人都給滾出宗人府!”

  聽到這話,現場的皇子皇孫都是一愣,眼中對於歐陽倫畏懼也是越發多了起來。

  這個時候,一個八歲少年站了出來,一臉傲然道:“歐陽倫!皇爺和父親是讓你來當我們老師的,但不是讓你在這裡凶我們!”

  “雖說你娶了我四姑姑,但你也只是個駙馬!”

  “對我們最好是放尊重一點,不然我去皇爺爺、父親那裡告你的狀!”

  聽到這話,歐陽倫笑了,目光落在這個八歲少年身上,“你是誰?”

  “不怕告訴你,我——大明皇孫朱允炆!!”

  朱允炆雙手叉腰,小腦袋微微上揚。

  “朱允炆是吧?”看到這八歲少年,歐陽倫陰沉陰沉道。

  “周保、朱文海!”

  “小的(下官)在!”

  周保、朱文海連忙跑了上來。

  “去,將這家夥給我抓住!”

  “啊!”

  聽到歐陽倫這話,周保、朱文海都是一愣。

  “宗令大人,他可是太子的嫡子啊!”

  朱文海連忙道。

  “老爺,咱要不要再考慮考慮?”周保也開口道。

  聽到周保、朱文海的話,朱允炆更加囂張起來,“哈哈,歐陽倫還想打我,我勸你想清楚!!”

  “周保、朱文海,你倆還愣著幹嘛?難道要我親自動手麽?”

  歐陽倫怒吼道。

  見歐陽倫如此認真,周保、朱文海也不再猶豫,直接走向朱允炆。

  “你你們要幹什麽!?我爹是當朝太子,我爺爺是皇帝,你們要是敢動我,我讓我爹、我爺爺殺了你們,殺你們全家!!”
    朱允炆眼神中呆著恐懼,卻依舊是叫囂道。

  不過朱允炆不過是個八歲孩子,周保、朱文海一左一右很輕易就將其控制住。

  歐陽倫則是從地上撿起一根樹枝,對著朱允炆的屁股打起來。

  “一口一個歐陽倫,歐陽倫是你叫的麽?沒大沒小的家夥!”

  “你爹沒教你,今天我來教!”

  “皇帝親孫.很牛逼麽?你是當真不知道我連皇帝兒子都打麽?”

  “就你這樣子,真要是將把江山交到你手上,那也得被你給敗了!”

  歐陽倫每說上一句,就給朱允炆的屁股來上板子。

  打得朱允炆嗷嗷叫。

  幾下過後,朱允炆立馬開始求饒了,“四姑父,我錯了,我真的錯了,您別打了!”

  “嗚嗚——”

  朱允炆哭得稀裡嘩啦。

  但歐陽倫卻是一點也沒有想到停下來的意思,其他人也不敢為其求情。

  就在歐陽倫打得起勁的時候,聽到身後響起一個聲音。

  “還請四姑父饒了允炆這一次!”

  聞言,歐陽倫轉過頭,又看到一位七八歲的少年,沒好氣道:“你又是誰?”

  少年朝著歐陽倫一拜,“回四姑父的話,我是朱雄英!”

  嗯!?

  看到朱雄英,歐陽倫頓時楞住。

  朱雄英?
  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於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七日生於京城,於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薨逝,隻活了八歲,死後被追封為虞王,諡號為“懷”,葬於鍾山,後世稱之為“虞懷王”。

  乖乖!

  這都洪武十七年了,按理來說朱雄英不是早就沒了麽?
  自己該不是遇到鬼了吧。

  不過看到眾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朱雄英身上,很顯然對方並不是鬼魂!
  等等!

  歐陽倫突然想起一件事情。

  當初朱標還是馬大的時候,他和馬大經常通書信,除了相互問候外,還會相互贈送禮物,甚至還會互相解決問題。

  歐陽倫記得有一次,馬大就是朱標跟他說,他的一個兒子生了病,醫生都治不好,還詳細描述了原因。

  說孩子出現發熱、頭痛、咳嗽和喉嚨痛等症狀,而且皮膚上出現紅色的皮疹,隨後逐漸變成水皰和膿皰,這些皮疹遍布全身,包括面部、胸部、背部和四肢。

  歐陽倫一聽,馬大兒子得的不就是天花嘛!

  天花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導致高熱、頭痛、呼吸困難、肌肉疼痛以及疤痕和失明等並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於是,歐陽倫先是讓人給馬大送去醫學院早已研製好的牛痘疫苗。

  將馬大兒子給救活了,當時馬大還特意寫信感激了歐陽倫,歐陽倫對於這個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當初無意間救活的正是朱雄英!
  我滴個乖乖!
  這絕對是自己改變歷史最大的一筆了。

  朱雄英繼續說道:“父親經常在雄英面前提起四姑父,還說要不是四姑父您,我早已經死了!”

  “雄英第一天來四姑父您這就遲到,四姑父要罰就罰我吧!”

  歐陽倫回過神來,看著朱雄英,和看朱允炆糟心不同,看朱雄英那是越看越順眼!
  “你倒是和你父親相似!”

  “既然你給你弟弟求情,那我就放過他這一次,至於你遲到這事也得懲罰,就罰你——當紀律委員吧,管理整個班級的紀律問題,誰要是不聽話,你就得管,要是管不好,那我就得收拾你!”

  歐陽倫想了想說道。

  “啊!”

  朱允炆還以為朱雄英也會被打屁股,他內心都有些期待,結果歐陽倫非但沒有被打屁股,反而還當了班幹部!
  這是差別對待!!
  朱允炆內心瘋狂嘶吼。

  “阿什麽啊!站過去!信不信我繼續抽你!”

  聽到這話,朱允炆連忙跑回隊列當中。

  “謝四姑父,雄英一定當好這個紀律委員!”

  “嗯,你也回隊列當中去吧。”

  “是!”

  一番立威下來,這一群皇子皇孫頓時老實了不少,又選出了學習委員——蜀王朱椿。

  朱椿,1371年4月4日- 1423年3月22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四年八月初八生,母郭惠妃,為滁陽王郭子興之女,朱椿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受封蜀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一就藩成都。入蜀後,他聘大儒方孝孺擔任世子傅,表其居曰“正學”,對蜀地學風的帶動有很大的功績。後來番人入寇,火燒黑崖關。朱椿向朝廷求救,朱元璋派遣都指揮瞿能跟涼國公藍玉出大渡河將番人擊破。而朱椿在明白兩川禍亂源頭後,大減賦稅,製訂蜀地集市規范,終使蜀地大治。

  明成祖即位,上朝參見時朱椿所獲得的賞賜倍於諸藩。後來同母弟谷王朱橞意圖謀反,朱椿率先舉報,被明成祖認為曰:“王此舉,周公安王室之心也。”再度入朝朱椿獲贈金銀彩緞數萬。朱椿於1423年過世,年五十,諡號蜀獻王。

  文科課代表——慶王朱栴。

  朱栴(1378年2月6日-1438年8月23日),朱元璋第十六子,明朝第一代慶王。

  朱栴十分好學和忠孝,四兄明成祖待他很好。朱栴博學多才,好學有文,長於詩詞,書法亦佳,身邊匯集了很多謫戍寧夏的文人雅士,編有《寧夏志》二卷,是寧夏歷史上第一本準確完備的地方志,《凝真稿》十八卷,《集句閨情》一卷。朱栴還是最早描寫西夏陵、拜寺口雙塔、承天寺塔等寧夏古跡的詩人,他記錄了一些西夏的歷史。

  當課代表最好!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