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大明依然堅挺無比
銀行的存取業務開通後,每年高達一成的利息,確實讓許多地主士紳都心動不已,尤其是剛搬到大同來的武官們。
這些武官雖然給了個官身,但卻沒有實職,也就沒有俸祿,一大家子每日坐吃山空,不但沒有絲毫收入,銀子還如流水一般花了出去。
哪怕家大業大,一個個也早就愁壞了,所以立即就響應了號召,紛紛到銀行開戶,存了一筆銀子吃利息。
各地的士紳地主們雖然不敢多存,但也都拿出來了幾百上千兩銀子存入了銀行,一來是想嘗試一下一年後是否真能拿到利息,二來就當是給華國納投名狀了。
雖然大家都存的少,但架不住人多,加起來也讓銀行在短時間內吸納了三四百萬兩的存款,加上商部在各地的商鋪也開始營業,只收取紙鈔,拿著紙鈔又隨時可以去銀行兌換元寶,漸漸的眾人也不再排斥華鈔。
畢竟相比起銀子銅錢華鈔確實要方便多了,加上要湊夠五兩面額才能兌換元寶,各地的擠兌風波也慢慢消失了。
無論百姓,還是士紳地主和小商小販們,手中多或多或少都囤積了一些華鈔。
華鈔的信譽穩定後,各地的分行這才開始回收銅錢,回收來的銅錢則全部運往工部作坊,鑄造大炮。
經過幾個月的忙活建設,工部也漸漸走上了正軌,一座座簡陋的工坊在大同西郊的工業區裡拔地而起,附近比較容易開采的幾座鐵礦銅礦和煤礦,也都直接收歸到了工部名下。
明朝的鋼鐵冶煉技術,灌鋼法已經非常發達了,對這方面林銳也不太懂,所以並沒有過多的干涉,只是讓工部擴大規模,完善獎勵激勵制度。
比起丈量土地,清查人口,就要省事兒多了,秋收過後,只是花了半個多月,各地就將人口統計完畢,每個州縣分別成立了二十到三十個不等的生產隊。
除去城裡的人和地主士紳,三郡共有人口兩百余萬,足足成立了600多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最多不超過5000人,最低也有2000人。
每個生產隊下轄若乾個不等的生產小組,每個生產小組多的有四五百人,少的一兩百,人均基本都能達到三四畝地。
林銳也從野戰軍中退役了600多名老兵,前往各個生產隊擔任預備役軍官。
工部也抽出了一部分匠人,來加班加點的打造各種農具,運往各生產隊賒給百姓們,耕牛也從草原各部落購買了上萬頭。
林銳對農部的要求是明年春耕之前,所有的生產隊都要做到每戶一副農具,五戶一頭耕牛。
入冬後,統計調查局也開始派出夫人們前往各地統計,雖然每個州縣都只派了一人,也不知道她們統計些什麽,可對各地官員和士紳的震懾力還是相當大的,都不敢掉以輕心。
關鍵是這些統計的夫人神出鬼沒,在親衛和護衛的保護下,說不定什麽時候就來了,來了也不和文官接觸,這裡看看,那裡問問,然後便走了。
久而久之,各地的官員和百姓也將這些夫人稱之為采風使,也都明白這些采風使就是大王的耳朵和眼睛。
有了這些采風使將各地的情況如實的上報到統計調查局,然後經過篩查匯總後,也讓林銳對各地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隨著生產隊的初步成立,加上今年又大獲豐收,以及各地的商鋪將糧食鹽巴的價格也穩定了下來,讓前陣子動蕩不堪的大同宣府逐漸安穩了下來。
各地的士紳地主也像是認命了似的,不再惦記那些土地,開始將精力都放到了自家的店鋪上,地方上的事務,也全部被各生產隊的農政官和預備役軍官,司法官等接管了過去。
當地的士紳也只能在自己家族內還說得上話,但權威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家中的許多家丁奴仆也都選擇脫離了奴籍,加入了各個生產隊。
甚至就連城中的一些小商小販和客棧酒樓裡的小二夥計,都放棄了城中的營生,選擇加入生產隊去種田。
對於生產隊成員的劃分,林銳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只能是普通的百姓,反正只要願意加入,無論任何人全部按照規定來分田,沒有房子的則分塊地自己蓋,唯一的要求就是田地不能拋荒,要按時交納租糧,達到要求的男子,每年要參加半個月的集訓。
這使得各州縣分化成了兩類人,一類人是負責勞作的各地生產隊,一類則是地主士紳和城裡面的人。
華國這邊的新政暫時告一段落,盧象升的新兵招募同樣也接近了尾聲,而多爾袞也基本擺平了朝鮮各道,只剩下朝鮮水師仍然拒不歸順。
牛嫂也趕在大雪前,帶著人馬和各部落的勇士返回河套,只是讓王樸帶著一萬多明軍降卒留在了寧夏駐守。
這次攻打寧夏,可以說簡直是一點壓力也沒有,大軍輕而易舉的就將所有回回部落全部滅掉了,女人和孩子也都分給了參戰的蒙古各部落。
至於寧夏總兵和各衛所的武官,根本就沒反抗,直接就投降了,林銳暫時也沒精力在治理寧夏,所以也就讓那些武官保持原狀,只是讓王樸留在了那裡主持大局。
這也是寧夏的武官這麽乾脆投降的原因。
可以說這個冬季除了中原的各路反賊俞演俞裂,整個大明的北方都比較平靜,無論是華國大明還是偽清,都沒有什麽大的戰事。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這不剛過完年,林銳就開始下令戶部和後勤部,向紫荊關運輸糧草,工部的各工坊也加班加點的打造兵器甲胄,各生產隊的預備役也整整操練了一個冬季。
而京城的崇禎和盧象升同樣也沒閑著,在察覺到華國開始向紫荊關囤糧後,盧象升也是一邊加緊練兵,一邊督促工部,同時也開始排兵。
不但將曹變蛟調回了京師,還將劉澤清和高傑派往了居庸關,將吳三桂也調回了京師。
對此吳三桂還巴不得,畢竟夾在居庸關,到時候華軍若來攻,降與不降都是一個難題,還不如離開居庸關靜觀其變。
何況他的關寧鐵騎全部都是騎兵,窩在狹小的居庸關,簡直就是自縛手腳。
崇禎皇帝則是不斷的催促江南各地將練餉和去年的秋稅,盡快押解至京。
如今中原各地糜爛,湖廣和四川的稅收,也都只能經長江運到江南,然後走運河運到北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