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玉璽出土
劉備聽說陳旭待秋季糧草成熟以後,就會出兵相助。雖然他心中仍舊有些疑慮,劉備最終還是決定相信此事。
他聽從了司馬懿的建議,一面開始在黃河南岸布防。另一方面,卻是將兗州被打下來郡縣裡面的百姓, 全都遷徙到了豫州。
雖然強行使得百姓遷徙,對於劉備的名聲有所影響。然而劉備卻也知道,亂世之中人口的重要性。
豫州正是因為屢次遭受戰禍,大量百姓流入關中,才使得劉備這個豫州牧有些名不副實。假如豫州人口能有一百多萬,劉備也就可以征召更多的軍隊了。
故此,當初聽到司馬懿的建議之後,哪怕劉備知道如此行事, 會對自己名聲有所損害,他還是接受了這個建議。
大量百姓往南遷徙,其余的很多地方都被司馬懿派人焚毀一空。他現在還記得臨走之前,賈詡對他說的話。
“你此次前去劉豫州麾下的首要目的,就是幫劉備拖住袁軍,而後堅壁清野,盡最大的努力消耗袁軍的士氣、糧草輜重。”
“其次,若是有可能的話,盡量讓劉備做些有損名聲的事情。劉玄德所仰仗者,不過名聲罷了。若是他連這也失去,此人必將一無所有,不足為慮。”
正是謹記了賈詡的教導,司馬懿才勸說劉備強行遷徙百姓南下。如此一來,既能夠使得劉備名聲上有所汙點, 也可以堅壁清野消耗袁紹的糧草、輜重。
而且兗州的三郡之地變成一片空城,也就相當於袁紹間接失去了三郡之地。縱然他之後再次攻陷了這些郡縣,所得到的也不過是個空殼子罷了。
司馬懿這條釜底抽薪的計策, 不可謂不惡毒。
然而, 這場本來只是意外的戰爭,卻與歷史上的官渡之戰,有了極其相似的走向。
劉備聽從了司馬懿的建議,在白馬隔著黃河與袁紹相持。袁紹下令築起箭塔,連日向劉備營寨射箭,使劉備軍心動搖。
隨後,司馬懿讓人打造投石機,大破袁紹弓弩兵,使劉備在黃河南岸得到據守之地。
袁紹無法攻克白馬,隻得分兵去攻擊另外一個渡口延津。不想關羽驍勇異常,連敗袁紹手下大將,死死守住了袁軍南下的道路。
饒是如此,袁紹仍舊仗著手下兵多將廣,強攻這兩座城池,想要大軍全面渡過黃河。劉備兵少,在袁紹的強攻之下,守城越來越困難。
這一日,劉備臉色焦急的來到司馬懿身旁,說道:“仲達,我軍本來就兵少,如今分兵把守黃河以南的渡口,在袁軍的猛攻之下,卻是快要堅持不住了。”
司馬懿聞言,不慌不忙的問道:“百姓們遷徙的進度如何了?”
劉備說道:“百姓們已經全都遷徙到了豫州,後面卻該如何是好?”
司馬懿眼中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說道:“放棄整個兗州,死守豫州!”
……
卻說董昭帶著典滿等人,來到了南鄭之後,打聽到了楊松的住處,當即買通門口的守衛,前去給楊松送禮。
楊家乃是漢中的名門望族,楊氏之中有五人都在張魯手下擔任要職。其中楊松在張魯麾下擔任謀士。
楊松雖然也是士人,卻十分貪財,見利忘義,為人所不齒,董昭此次的目的正是此人。
楊府之中,楊松看著桌子上面的金銀珠寶,以及各種稀罕玩意兒,當即有些愛不釋手,喜不自勝。連帶一旁改名換姓的董昭,也得到了楊松的喜愛。
董昭如今改名董芬,自稱乃是一個大商人,此次前來漢中只是為了躲避戰禍。他聽聞楊氏在漢中勢力龐大以後,這才獻上金銀珠寶給楊松,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庇護。
有董昭送來的這些東西,他自然很容易就取得了楊松的信任。
這一日,董昭又帶了一些貴重的東西前來送給楊松,忽然有人前來報告,說在有百姓在南鄭的南方樹林中挖出了一塊玉璽。
由於這些人都是天師教的信徒,故此挖到玉璽之後根本沒有將其貪墨,反而送到了張魯那裡。張魯得到玉璽之後不敢怠慢,就急忙召集麾下文武前來議事。
楊松聞言亦是心中一驚,就要換好衣服前去張魯那裡議事。
董昭眼珠一轉,急忙上前說道:“先生,此時可正是你博取師君信任,飛黃騰達的最好時機啊。”
張魯乃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教祖張陵之孫。天師教又稱為五鬥米道,故此張魯也是五鬥米道的第三代天師。
張魯在漢中一帶傳播五鬥米道,並自稱‘師君’。
他采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又以五鬥米道蠱惑人心,分發糧食。故此,無論是境內的百姓還是夷民,都極其擁戴張魯。
張魯麾下的文武,很多都直接稱呼他為‘師君’。
楊松聽見董昭的話以後,就急忙問道:“此話怎講?”
董昭說道:“先生試想一下,漢中百姓歸心,對於師君極其擁戴。如今正逢亂世,卻又正好於南鄭南部挖掘出了玉璽,這是否預示了什麽?”
楊松雖然是張魯的謀士,胸中卻沒有多少才華,對於董昭如此明顯的暗示,仍舊感到有些不明不白。
好在他還知道不恥下問,當即問道:“預示了什麽?”
董昭在心中暗罵了一聲草包,外面卻是滿臉堆笑的說道:“南鄭之中有個‘南’字,又是在城池南方的樹林中挖出玉璽,這不是預表著師君可以‘南面稱孤’麽?”
好在楊松也知道‘南面稱孤’的典故,當即眼睛一亮,說道:“莫不是讓師君稱帝?”
董昭在心中哀歎一聲,隻得說道:“如今天子尚在,稱帝豈非取死之道?想那袁公路實力如此強勁,稱帝仍舊免不了敗亡,何況師君乎?”
“相反,若是師君仗著百姓歸心,漢中四方天險阻敵,稱王卻是沒有絲毫問題。先生一家都深得師君器重,若師君稱王,先生的地位豈不會跟著水漲船高?”
楊松聞言大喜過望,就迫不及待的前去勸說張魯稱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