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一世富貴》708.第707章 三不朽
  這一世,如果說還有一件事足以讓徐平自傲,覺得不枉一生,便是自己離開邕州的時候,那一個雨夜。數十裡山路,連綿的燈籠照亮了他的歸途,是對他在邕州六年辛苦的最好回報。世間最難得的是人心,得了人心,還有什麽能夠比得上?

  與離開的那一夜相比,什麽平定叛亂,開疆拓土,反而不重要了。

  如果沒有那一夜的經歷,徐平回到京城之後或許就不會如此小心,做什麽事情都有一種戰戰兢兢的感覺。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一個失誤給百姓造成無數苦難。

  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徐平在邕州,平定了治下諸蠻叛亂,消除了廣源州的隱患,破交趾,擒敵酋,獻於君王前,算是立功。只是交趾小國,當時禍患不顯,算不得大功。而在治下括土為丁,廣施教化,變化外之地如中原,可算立德。只是局限於邕州之地,雖然這德是公德不是私德,依然影響有限。

  但這一州一地之功德,給徐平帶來的,是對自己這一生的清醒認識。

  卻外敵,平內亂,在邊蠻之地,有這種功勳的人並不少,比如丁謂。丁謂在夔州路五年,因為做得太好,沒有人可以代替,滿朝都覺得對不住他,讓他舉人自代。丁謂也不客氣,舉薦能吏薛顏代替自己,回京之後從此一飛衝天。徐平超越丁謂的,恰恰就是離開的時候,滿州百姓雨夜相送。他比丁謂強的,就是得人心。

  想起丁謂,徐平就不由苦笑。外邊的人說自己什麽,多多少少總會傳到徐平的耳朵裡。說的最多的,只怕就是拿著徐平跟丁謂比了。

  講良心,徐平怎麽能夠比得了丁謂?丁謂淳化三年進士,當時排在第四名,他覺得屈才,老大不願意。太宗說,甲乙丙丁,你姓丁排在第四不是正合適?丁謂這才委委屈屈地謝恩。授官做大理評事,饒州通判,一年多就招回京城,加直史館。僅僅三年多,就做到了福建路轉運使。中進士的第五個年頭,就做到了三司判官。

  那個時候轉運使不講究資序,只要被上面看對了眼,再小的官再淺的資歷也都可以去做。拋開這一點不講,徐平可是在邕州做滿了兩任六年,立下了無數功勳,才有機會回朝。加直史館還是因為李用和的關系,三司判官也脫不開這個原因。

  跟丁謂比起來,徐平的仕途可以說是坎坷了。拿自己去跟丁謂比,那不是寒磣人家丁謂嗎?丁謂壞名聲,是很晚的時候了,他做權相也就兩年多。在這之前,丁謂一直是能吏的代表,而且詩文也是天下一時之選,徐平什麽也都比不上啊!

  淡黃色的燈光灑滿屋子,照在一邊認真做著針線的秀秀臉上,透著溫暖。

  徐平靠在桌子上,看著秀秀,想著自己的心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別人都看著徐平這一年來升遷飛速,想著要不了多少年就要做三司使,就要進兩府任執政了。徐平自己卻知道,三司使那個位置,哪怕就是帶上個“權”字,離著自己也非常遙遠。

  三司總管財政,真正從制度上確定下來,始自寇準任三司使時。而到徐平的這個年代,功績最突出、任職時間最長的三司使,則是丁謂。

  這兩個天才人物,影響實在太大了,生於這個時代,徐平只能活在他們的陰影裡。

  寇準耿直任性,剛愎自用,爭強好勝,虛榮心強,好許願,對人施恩還一定要讓人家領情,而且還被摯友張詠評價為不學無術。張詠自己都是好氣任俠的人物了,他說是不學無術,可見寇準在當時人眼裡的形象。可以說,讀書人所認為的毛病,寇準滿身都是。做官還專權跋扈,不但是同僚受不了,無限信任他的皇帝都受不了。

  范仲淹曾經這樣說寇準,“左右天子,天下謂之大忠。”皇帝他都要管著,事事聽自己的,別說別人了。跟他一起做宰執的,那官當得是個啥滋味,也就可以想了。

  丁謂完全是另一個風格,簡單說就是罔上欺下,貪權弄權,排斥異己。別看對人和和氣氣,朝廷裡完全容不下跟自己作對的人。關鍵是心辣手黑,動不動就要奪人的出身,甚至置人於死地,從精神到肉(體)徹底消滅你。

  呂夷簡弄權,好多人看不順眼,但跟這兩個人比起來,就是個和和氣氣的老好人。

  人年輕,官升得快了,肯定就會有人拿著去跟這兩個人比。一比就壞了,滿朝文武官員,是再也不想跟這麽樣兩個人同殿為臣了。別看現在范仲淹等人一說起寇萊公來,都要稱讚一聲忠臣,保國家社稷,有大功於國,讓他們跟寇準一塊做官試試?

  無論寇準還是丁謂,做宰相之前的踏板都是三司使,這是徐平面前的一座大山。

  只要朝裡的老臣不去,徐平要想接近權力中樞的阻力就是無限大,特別是三司使那個位置。三司掌管國家財政,有大權,殿上又排得有常班奏事,碰上個強硬的,宰相都壓不住。呂夷簡和王曾,哪個放心讓徐平坐到那個位子上去?

  與其想三司使,還不如去想知製誥呢。知製誥掌外製,做上一段時間轉翰林學士掌內製,也到權力中樞了。兩制詞臣,一是宰執的影響小,皇帝的權威大,而且不接觸直接權力,別人也容得下。但詞臣這個行當,徐平是真做不來啊,有什麽辦法?

  徐平心裡暗暗歎了口氣,去年一上任就重修三司條例,現在想想,實在是有些莽撞了。前些日子注重農事,還想著編農事條例,幸虧沒有動手。

  丁謂任三司使的當年,隻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分別上了《三司新編敕》和《景德農田敕》,好死不死,徐平做的事情又與丁謂撞車。怪不得都過了這麽久,關鍵部分徐平都已經編制好了,新條例中書那裡就是卡著不讓正式頒行。

  天地良心,那個時候徐平剛回京城上任,怎麽會注意當年丁謂幹了什麽?等到現在遇到阻力了,再去注意這些也就晚了。

  這一兩個月,徐平因病休假,從公事裡脫出身來,才真正清醒意識到自己現在的處境。隨著三司新場務和鋪子的功績慢慢顯現出來,徐平現在再提出什麽意見,就不像以前那麽順利了。有意無意的,宰執那些人都要把徐平壓一壓。

  徐平靠在桌子上,無奈地搖了搖頭。若不是這種處境,他又何苦為場務裡的鋪子這一件小事,還要把插手其中的權貴名單附在奏章後面?若是以前,自己只要上個奏章事情就定下來了,誰會攔著?現在不行了啊,徐平提什麽事情,都有人不同意。

  要想讓事情辦下來,只能用這種手段作為交換。呂夷簡那裡必然會把這份名單壓下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作為交換,徐平的意見他就要幫著推行下去。

  古人所說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言最簡單,徐平卻偏偏選了最難的立德去做。德不是私德,不是靠修身養性,不是靠做好人。

  所謂德被蒼生,立德是要有大恩德於天地間,之為不朽,非神即聖。

  僅僅是推行商品經濟,讓國家富強起來,尚算不得立德,只能算立功。如徐平這樣想著在這個過程中,讓每一個人都得到益處,不管得到的益處是大是小,總之不讓普通百姓成為這一過程的犧牲品。做到了,才是立德,足以不朽。

  這樣的事情,做起來哪裡有那麽容易?以前徐平只是悶著頭去做,沒有理性地去想一想,現在阻力越來越大了,就不能不想了。

  放下劉沆等三人的來書,徐平提起筆來,迅速寫了上報的奏章,把鄭戩提供的名單附在後面。把奏章封了,徐平對秀秀道:“秀秀,你把這奏章收著,明天一早讓徐昌派人送到三司衙門去,交給判官劉沆。讓劉沆、郭諮、鄭戩三人用印畫押,一起上奏。還有,現在我鹽鐵副使的印在度支王惟正副使那裡,讓他幫我用印。”

  秀秀接了奏章,仔細收好。以前在邕州的時候,這些事情都是她做慣的,徐平很多公文都是讓他收著,按照吩咐發給相應的人。

  寫完奏章,徐平隻覺得意猶未盡,把前些日子李覯來的信又取了出來。

  李覯在方城縣上任,學著當年徐平在邕州的為政舉措,開辦營田務開墾荒田,不再招人指射,而是直接由縣衙管理。一些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他寫信來問,同時也談了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經驗,以及自己的看法。

  李覯是飽讀詩書的人,說起對經典的學習和理解,滿天下的讀書人都算上,他也是數得著的。一些以前徐平覺得困惑的問題,李覯反而能有自己的見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