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歐洲雖然被譽為世界中心,個個都以文明世界成員自居,其實除了少數幾個國家之外,大部分國家還是君主立憲製,國王還是最高國家領導人,要說民主自由實在是有點扯。
眾所周知的原因,歐洲各國皇室之間的淵源極深,什麽表兄弟、表姐妹之類的漫天飛,有親戚關系畢竟還是不一樣,如果想要找盟友,那處於國家利益考慮不大容易,但如果是想要找幾個幫腔的,這還真不難。
相對來說,百年前就把皇帝送上斷頭台的法國人步子確實是有點大。
盤算完自家和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利奧泰突然感覺情況也不是那麽樂觀,嚴格說起來,蘭芳和法國這邊確實是有民國和聯合政府幫腔,但很明顯,從彼此之間的關系上,蘭芳和民國、聯合政府的關系更好點,真到了關鍵時候,民國和聯合政府會完全傾向蘭芳,並不一定會維護多少法國利益。
這讓利奧泰實在是有點恍惚。
“其實想找更多幫忙的也容易,比如德國——”黃博涵提起了一個利奧泰絕不願意提起的國家。
“德國人不行!”利奧泰一口否決,但卻沒有說出德國為什麽不行的理由。
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在歐洲不乏盟友,已經成為過去式的“歐洲病夫”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等等都是德國人的盟友,而相對來說,法國在歐洲的盟友就只有英國和意大利,英國不用說了,現在是競爭對手,至於意大利,他們和法國在地中海有著廣泛地利益衝突,再沒有德國威脅的前提下,意大利人很樂意給法國人找點麻煩。
如果想找幫腔的,德國人確實是不錯的對象,但站在利奧泰的角度上,他絕對不願意承認。
“還在堅持你那狹隘的世界觀嗎?再次提醒你,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如果你們再固執己見,那麽遲早會把德國人推到英國一方去,到時候你們就等著吧,如果德國人再次崛起,英國人到了關鍵時候還是會放棄法國。”黃博涵不留面子,毫不留情的私下利奧泰的遮羞布。
關於這個“英國拋棄法國”,這在世界大戰中是真實發生過的,英國和法國戰後的裂痕就有一部分是那次分裂的余毒在作祟,利奧泰是當時的陸軍部長,對這段過往肯定是清楚地,黃博涵舊事重提,就是想讓利奧塔放棄對德國人的敵視。
“並不是狹隘,有些東西必須要堅持。”利奧泰還是堅決,這是個類似於原則性的問題,利奧泰不想妥協。
“好吧,好吧,你有你的底線,這我能理解,那麽英國人為什麽沒有底線?他們能對德國一手拉一手打,你們為什麽不能?”黃博涵不想過分刺激利奧泰。
“英國人遲早會付出代價。”利奧泰的聲音不大,明顯沒多少底氣,這語氣說是判斷,不如說是詛咒更加合適。
“確實是,不過那肯定是在你們之後。”黃博涵老神在在的走著瞧。
“咱們能不能換個話題。”利奧泰感覺到有點煩躁。
“這是個繞不開的話題,確實,我們都感覺這個話題沉重,所以我們才要認真面對,而不是逃避現實。”黃博涵的表情凝重。
怎麽說呢,商人有時候,確實是比政治家和軍人聰明,這和他們從事的職業特殊性有關。除非是某些職業經理人,否則商人運作某些事的本錢都是自己的血汗,所以商人是比較務實的。而政治家和軍人不一樣,軍人考慮問題的角度比較特殊,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適合真刀真槍的開片,更多時候需要談判。政治家則是有時效性的生物,政治家的任期決定了他們作出決定時不可能考慮的太全面,或許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政治家的短視,而是因為等到某些問題爆發的時候,自然會有繼任者承擔責任,和當時做出決定的官員們的關系並不怎麽大。
“這是國仇家恨,不可能一朝一夕化解,我這麽說吧,現在的法國,如果有人敢表態要對德國寬容一些,那麽明天那個人就會被選民轟下台,這不是危言聳聽。”利奧泰說的是事實,民主政治,不管做什麽事都要考慮民眾的接受程度,不管那是不是正確。
“不一定,《每日新聞》並不諱言現在的局面,也一直呼籲要對德國寬容一點,這並不影響《每日新聞》的銷售。”黃博涵對法國並不陌生,《每日新聞》的法文版在蘭芳本土也有出售,黃博涵有閱讀報刊的習慣。
“銷售渠道不同,《每日新聞》面對的是中間階層和上層人士,他們考慮問題會更明智一些,而更多地社會底層人士不會考慮這麽多問題,他們只會關注德國人有沒有被一棍子打死,其他的他們並不關心。”利奧泰對於法國社會階層還是比較了解,特別是社會底層人士。
利奧泰是軍人,而軍人一般是由社會底層人士組成,他們沒有太多的存款,沒有太多的財富,沒有太多的聲望,但普通人是國家的基石,當國家需要的時候,正是這些普通人告別了自己的家人,告別自己的家鄉,為這個國家浴血奮戰,利奧泰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
“你的意思是底層人士會對國會成員們有影響?你不是在開玩笑吧。”黃博涵對西方民主式的虛偽不屑一顧。
黃博涵說的沒錯,別看法國吧民主自由掛在嘴邊上,但如果說到普通人具有的權利,那真是會讓人笑掉大牙。深層次的影響力先不說,就是法國每隔幾年就會進行的總統選舉,普通法國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和那些總統候選人產生交集,讓他們信任一個陌生人,然後把國家命運交到一個陌生人手上,這實在是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所以法國式的民主就是我先拿出來幾位候選人,然後讓所有人從中選擇一個看上去不錯的,僅此而已。關鍵在於這幾位候選人是怎麽產生的,普通人並沒有權利決定這個。
“喂喂喂,你一個蘭芳人,不要隨便評價法蘭西的事情,這是很失禮的,你應該向我學習,你看我就不對你們指手畫腳。”利奧泰馬上反對黃博涵的“干涉”行為。
“這不是指手畫腳,而是善意的建議,站在盟友的立場上,我們不希望法國的利益受損,那同樣會危機到蘭芳的利益。”黃博涵說的光明磊落,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
“好吧,好吧,我承認你說的有道理,我會向上面匯報,但這超出了我的決定范圍,你知道的,我能做的只有這些。”利奧泰舉手投降,決定置身事外。
相對於以前的堅決,這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