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到1872年冬,俾斯麥為了強化自己在國內的地位,他痛下決心以反對教權主義為由,向主張天主教的“教皇無謬誤說“開刀。
這一舉措受到進步自由黨和新教徒的支持,這個黨的魯道夫.費舍夫在1873年競選演說中說,普魯士正經歷著一場世界觀的大搏鬥,這是一場“文化鬥爭“.這聲牌子並不合俾斯麥要搞整人陰謀的實際.但它深受俾斯麥的歡迎.俾斯麥指使法爾克,加強國家對教會的管束.1872年2月,法爾克提交了一份國家對學校監督的法律草案.普魯士上議院大多表示反對,連羅恩都是勉強讚成.俾斯麥通過的此法案,即是所謂《五月法令》.
強行通過法案是文化鬥爭的首戰.受威爾夫基金資助的報刊說,法案在對梵蒂岡教皇提出警告後,將會有“結婚手續由教堂改至民政局辦理“,“向教會辦事業課以重稅“,“限制耶穌會等跨國教。——以上內容摘自《俾斯麥》
從他的做法來看,歷史上的俾斯麥的確在向羅馬教皇宣戰,向天主教宣戰,而且因為這件事歷史上他還遭到了天主教徒的刺殺,也為後來俄國訪問柏林埋下了伏筆,作者也是查了史料之後才這麽下筆的,如果你們按照常理去認為俾斯麥不會這麽做,那我也沒辦法,因為他當時就是這麽做了。這並不是為了在文中抬高拿破侖的能力而故意降低俾斯麥的智商,而是確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