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收割機
實際上,在連續的戰爭中,技術的傳播是非常迅速的。比如原先的歷史上米尼步槍1846年被法國軍隊在非洲使用後,5年後,1851年就被英國人模仿裝備。再比如後膛槍,1861年後膛槍在南北戰爭中露面後,僅僅過了三年,1864年英國人就開始學習裝備。
在連綿的戰爭中,任何一個國家展露出一種新武器,只要其他競爭者的工業科技處於相同水平,都會迅速學習這種新武器的製造。而對於崇禎二十一年的李植來說,荷蘭人就是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競爭者。
瞄準鏡並不算什麽高科技的東西,李植在為虎賁軍步槍安裝瞄準鏡的時候,就想到過這種武器會被敵人模仿。崇禎二十一年即是公元1648年,此時歐洲的望遠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足以生產媲美李植的步槍瞄準鏡出來。
荷蘭人在淮安的前線看到了李植的帶瞄準鏡步槍,仿製起來並不困難。
在荷蘭人拉攏日本人的過程中,荷蘭人仿製的這種新式步槍無疑是關鍵的一件東西。
庫伊特說道:“如果日本願意和我們結盟,我們就將這種新式步槍的生產工藝傳授給你們。”
土井利勝看著榻榻米上的狙擊步槍,臉上陰晴不定。
庫伊特抓起步槍,將眼睛放在瞄準鏡上看了看,說道:“土井閣下,這種步槍和李植的步槍基本相同,可以射擊五百八十ell距離上的目標,也就是說可以打一千三百八十日本尺的距離。”
聽到庫伊特的話,土井利勝臉上漸漸平靜下來。
如果說剛才土井利勝還準備綁了庫伊特去見李植,寧願受到李植嚴懲也不倒向荷蘭人的話,這把步槍的出現一下子改變了土井利勝的取舍。
如果得到和李植一樣的武器,那德川幕府當然不會再害怕李植。日本可以動員的軍隊甚至有二十多萬,如果使用和李植一樣的武器,李植的十萬人根本不足為懼。
這樣一來,土井利勝倒是回想起這些年李植給予德川幕府的屈辱了。
想了想,土井利勝問道:“那麽荷蘭人需要什麽呢?”
庫伊特笑道:“我們需要的東西絲毫不損害德川家的利益,我們只要求德川家授予東印度公司獨家貿易權。”
####
李自成站在山東東明縣的田壟間,看著周圍的富饒田野,有種此身不在崇禎年間的感覺。
闖軍在河南大敗給虎賁軍後,李自成龜縮到陝西西安。他本以為李植會窮追不舍追殺自己,沒想到虎賁軍佔領潼關後就不再前進了。
李自成在西安整理殘兵,等了兩個月也沒有等到李植大軍進攻西安的消息,便派出了大量的細作化裝為流民進山東和天津打探消息。
最後李自成實在是對李植的強悍實力感到好奇,乾脆自己也化裝成行商,到山東來看一看李植的領地了。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然而一進入山東地境,李自成就被震驚了。山東的富裕安逸令李自成難以相信。
陝西河南的災年太可怕,而山東的農村實在太富饒,這對比實在太強烈。
這兵荒馬亂的亂世中,陝西的百姓為了一碗稀粥就跟著李自成殺人放火。可原來在山東,李植竟建起了惠及一省人的世外桃源。
李自成和三個隨從站在小河邊的一處小土丘上,望著東明縣西郊一眼望不到鏡頭的金黃麥田,說不出話來。
東明縣位於平原之上,李自成一路過來在道路兩邊看到的全是這樣的連綿麥田。那連綿不絕的麥田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在春末夏初的微風中高低起伏。
道路兩邊幾乎看不到荒地。
宋獻策化裝成一個帳房師爺跟在李自成身邊,他看了看周圍的地形,說道:“闖王,這方圓幾裡的田地都是用水車抽水灌溉的。水車就在小河邊,就是那些棚屋。闖王你看,那水車抽出來的水順著這些筆直的水渠流進田地中,灌溉莊稼。”
“那些水車我剛才去看了,十分省力。幾十台水車,就能灌溉旱幾千畝。”
李自成歎道:“李植的水車變荒地為良田,實在精奇。難怪河南人都傳山東無比富庶。”頓了頓,李自成又好奇說道:“只是山東人開發出這麽多旱地出來,哪裡有那麽多人手來耕作呢?”
李自成正在那裡感歎,卻看到宋獻策往一裡外的地方一指,說道:“闖王你看那裡,那邊似乎是在割麥子。”
李自成仔細一看,發現那邊有一台四頭牛拖拉的巨大機器在旱田裡前進,李自成愣了愣,說道:“走!去看看!”
李自成此時身上穿著綢緞衣服,活脫脫一個行商,也不怕被當地的農民發現。他帶著三個隨從走到了那台畜力收割機面前,要仔細看看山東人是怎麽收割莊稼的。
走到那收割機面前,李自成只看到麥稈亂飛,收割機的收割器中劈啪作響。四頭犍牛帶動收割器往前運動,那封閉的收割器裡面似乎有極快的刀子,不斷割斷麥子的莖杆。豐碩的麥子從收割機那邊進入,從另一邊出來時候已經只剩下地面上的麥稈。
當然,用機器收割是沒有人力精細的,機器總會在邊邊角角處漏下一些麥子。所以收割機旁邊還有一個婦女操著鐮刀割取漏下的麥子。
李自成看著這奇怪的機械,一下子竟說不出話來。
宋獻策操起他的河南口音,朝收割機旁邊的農民喊道:“老兄,這是什麽機器,怎麽這麽厲害。”
河南現在已經是李植的領地,操作收割機的幾個農民間李自成等人一副河南商人打扮,倒也沒有生疑,只是笑道:“這都不知道?這是收割機呀!”
宋獻策好奇問道:“老兄,這收割機一天可以收多少畝麥子?”
那個農民聽到宋獻策濃厚的口音,笑道:“老鄉,莫非你們要買收割機到河南去?”
宋獻策點頭說道:“確有這個想法。就是不知道好用不好用。”
那個農民用毛巾擦了擦汗,走到宋獻策身邊說道:“老鄉,這收割機一天可以收割三十畝旱田。三個人乾十天,可以收割三百畝。”
“不過光有收割機還不行,你們還要買王爺發明的條播機,配合龍尾車灌溉,這樣一個人可以種一百畝旱田。”
聽到農民的話,李自成瞪大了眼睛。
三個人收割三百畝麥田?一個人種一百畝旱田?李自成也耕過田,他父母更是耕了一輩子田,不過他還從來沒想過這田可以這麽耕。
李自成的父母二人耕作二十多畝旱田,已經十分辛苦了。
這機器當真是神乎其神。
一個人種這麽多田地,那農民要富成什麽樣子?
如果天下的百姓都像山東這樣子,哪裡還有人跟著自己造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