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關於虎式坦克生產量和編成的情報非常準確,虎式生產量一直在緩慢攀升,1月份產量是167輛,施佩爾預計到3月份能達到200輛,6月份能達到250輛的頂峰——這也是盟軍估計德國一個月能裝備3個重裝甲營(每營編制54輛)的根據由來。
但因戰損和獨立虎式連編入裝甲師的緣故,虎式重裝甲營的編成速度依然維持在每月兩個,501、502營歸了古德裡安,503、504、505三個營歸了曼施坦因,506營正在前往非洲的路上,將歸入隆美爾手下,過了1月20日,507營又能滿員出動並納入南方集團軍群。
不是德軍總參謀部不想再多弄點虎式,而是豹式坦克在1月上旬已基本通過了驗收,將進行最後的修改以便從3月1日起開始試生產,6月份將進入量產階段,為保證生產力,虎式月產量達到250輛後將維持不動,而4號坦克預計在3月份達到1500輛的頂峰後開始下降——部分生產線將轉產做準備,而3號坦克生產線則在12月份已關閉,目前正陸續向意大利轉移,準備換地方重啟生產。意大利人的技術水平雖然落後一點,但菲亞特等公司的生產能力不算差,轉移後的生產線由德國工程師指導,再加也不生產坦克,隻專注生產3號突擊炮,施佩爾認為意大利人的水平足以應付,他給意大利幾個坦克工廠的初期規劃是500輛一個月。
如此一來,包括M15\P40等多個型號在內的意大利自身坦克開發生產就只能停止了,根據德意重點裝備一體化原則,意大利陸軍全部裝備都要求和德國能夠通用,因此意大利設計師全部改換門庭參與到德國有關項目研發與落實中去,雖然這讓意大利領袖不太爽,但鑒於在蘇丹和埃塞俄比亞方向還有求於人,再加意大利陸軍也從北非戰利品中挑了50多輛十字軍和克倫威爾,還從德國接受了60多輛3號坦克,所付出的不過是一點性能更差的M13,這筆帳究竟該如何算,意大利領袖心知肚明。
隨著豹式坦克的設計、研發告一段落,虎式坦克改進型開始進入陸軍裝備局重點關注的視野,根據前期研究準備和霍夫曼的指示,第二代虎式(內部代號虎王)的大體技術指標開始敲定:戰鬥全重為58噸左右,擬采用105mmL65坦克炮(從沙恩霍斯特上的高平兩用炮改進而來),車體在虎式8組交錯重疊負重輪的基礎上再增加一組,長度相應增加到6.9米,寬度增加到3.5米左右,高度變為3米,車體前裝甲初步設想135mm50度傾斜,炮塔前裝甲為150mm,炮塔防盾為185mm豬頭型。發動機擬采用800匹馬力的HL234,變速箱仍為邁巴赫L600C,履帶、負重輪仍與虎豹通用,因接地壓強上升,最大公路時速下降到35km/每小時,越野最大速度下降到19km/每小時,由於彈藥口徑加大,備彈量再次下降到52發。
在霍夫曼看來,該計劃的最大障礙是HL234發動機尚未開發成功,好在還有一點時間,按武器局的進度表,要求樣車在1944年3月開發成功,7月能進入正式生產。
除坦克外,卡車生產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施佩爾將久經考驗、各方面一致認可的歐寶閃電36S卡車確定為“標準卡車”(載重量3噸),要求其他公司的卡車一律停產,包括斯太爾、梅賽德斯、MAN、亨舍爾、克虜伯等多家公司的卡車生產線被要求盡快按標準卡車完成轉產,雄心勃勃的施佩爾給這批卡車定了每月1萬輛的標準,唯一不在轉產之列的是福特公司V3000S履帶版卡車(這是美國福特設在德國的子公司,雖然亨利-福特是元首的崇拜者,但這並不妨礙這家公司在德美宣戰後成為敵產而被沒收),這批卡車的生產指標定為每個月3000輛(將全部用在東線),德國特有的交錯重疊負重輪卡車則被一筆勾銷。
除給卡車進行標準化定型外,施佩爾還確定了另外三款標準車型,一款是大眾的桶車,一款是梅賽德斯的1500A指揮車,前者是偵查、快速、憲兵部隊和低級軍官用車,後者是可乘坐7人的指揮部與中高級軍官用車,最後一款是奔馳170VK,配給將軍級以上軍官和政府高級官員使用。桶車的產量期望是每月2000輛,而指揮車與170VK的產量期望分別是每月400和200輛,由於後兩者產量要求不大,生怕別人搶訂單的梅賽德斯和奔馳公司忙不迭地宣布自己包攬了。
除標準車型外,北非和中東戰役還繳獲了大量美國十輪大卡,前線使用起來非常滿意,施佩爾還有點扭扭捏捏,霍夫曼直接拍板:“仿!”
眼疾手快的斯太爾和太拖拉公司立即搶走了任務。本以為事情到此為此就夠了,但前不久霍夫曼神秘兮兮地要求施佩爾秘密開展15噸長軸距的越野平板卡車研發招標(極端情況下要求能超載至20噸),後者一直沒弄明白這款車型有什麽用,問了幾個卡車設計師也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他準備重新拿回去與霍夫曼溝通時,恰巧碰到了前來匯報導彈開發進度並申請後續經費的布勞恩,他只看了半分鍾就明白了這東西是用來幹嘛的。
“有了這個玩意,V2導彈將來就可以裝在上面機動發射,元首英明,我原以為他只會考慮裝在火車上呢。”恍然大悟的施佩爾立即通過秘密渠道安排下去。
同坦克一樣,卡車標準化的浪潮也強行推動意大利往前走,在現成圖紙和德國工程師的幫助下,意大利卡車工業領頭羊阿爾法-羅密歐公司不到半個月就生產出了掛該公司標志的閃電卡車。
如果說墨索裡尼還有點面子上下不來的因素,各大資本家剩下的只有高興,接受德國生產線也好,派遣設計師參加德國新項目也好,按德國標準化圖紙生產也好,在和平年代都是爭不了、搶不來的好機會,等於是德國人免費帶意大利人玩——他們在重型裝備上的水平和能力會提升得很快,將來仗打完了,這些工業能力都可用於民用產品。坦克轉成大型拖拉機還要費點腦子,卡車和小汽車轉成民用產品那就是一眨眼的事。將來技術水平趕上德國不敢說,超過法國還是大有希望的。而德國資本家則津津樂道施佩爾部長下的天量訂單和伸進意大利資本體系的機遇,大家最開始還對是否有足夠燃油驅動這麽多車輛表示懷疑,等隆美爾元帥將中東各大油田拿下來之後,各公司連最後一絲懷疑都沒有了,隻將滿腔精力投身於轟轟烈烈的生產中。
與坦克軍備相類似,飛機軍備也在逐步統一,意大利的MC-200、MC-202、G50、RE2001戰鬥機生產線全部停產轉而生產相對更好的Bf-109——梅塞施密特公司乾脆利落將整條生產線都挪到了意大利,自己則********生產Bf-219和將Me-262投產,意大利的菲亞特、布雷達、比亞喬等著名飛機制造企業都豐潤了好處。相對而言,意大利飛機設計師水平比坦克設計師更高,他們將與日本設計師一樣承擔聯合開發任務。施佩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開發軸心一體、海陸通用的高性能飛機。為照顧墨索裡尼的面子,意大利SM-79(食雀鷹)轟炸機被德國選為標準裝備,準備用於對海攻擊與巡邏,同時德國在4發重型轟炸機選拔領域也向意大利公司敞開大門。
隨著德國工廠不斷在意大利投產釋放產能,再加每個月向德國投放10-15萬勞動力,意大利人驚訝地發現,困擾多年的失業問題正在逐步解決,總動員後慢慢進入生產高峰的德國在增加200萬婦女就業的基礎上,失業率達到了令人極端吃驚的-1.7%(負數是已過退休年齡但仍在繼續乾活的工人階級帶來的,意大利等外籍勞工不統計在內),意大利自身失業率則降低到了5%以內。在勞動力短缺的當口正趕上大批意大利戰俘從北非歸來——領袖也懶得將他們再組織起來,除一小部分骨乾和軍官,其余普通士兵直接複員了事,整體經濟一片欣欣向榮。
按霍夫曼的要求,到1943年9月,德國在主要裝備領域的生產水平,包括坦克、裝甲車、卡車、飛機、火炮等在內的產量要達到美國同期水平的60%,加上意大利和其他盟國產量,要達到美國75%的水平,等西歐各國全部組織完畢後,總體產量應當力爭與美國持平。差距最大的造船領域爭取集全歐洲之力達到美國一半水平。
面對這樣近乎不可能的要求,施佩爾感覺自己要走的路還有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