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個月之後,沃爾夫岡-馮-裡希特霍芬大將重新回到了東線,他心潮起伏,激動得難以自抑。雖僅僅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但在他心目中仿佛已過去了兩年之久一樣。兩個月前因為霍夫曼的一紙調令,這位從西班牙內戰開始就打滿全場的空軍老兵從東線南方航空隊司令的位置上退了下來,轉而擔任海軍航空兵司令開始承擔起德國海航的建設工作來,甚至連空軍大將的軍銜也換成了海軍大將。
如果是和平時期,2個月估計只夠官僚們完成交接手續與告別儀式的,特別還是從空軍轉職成海軍這樣關鍵的轉變,隨便哪個環節都可能耽擱許久。但戰爭時期這種速度顯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不過也沒有任何人能做得像裡希特霍芬這麽完美了,在兩個月裡他乾成了三件足以讓所有人都讚不絕口的事情:
第一,組建了完整了海軍航空兵隊伍。雖然霍夫曼一開口就許諾了400人編制的海軍航空兵,但說這話時海軍才剛剛得到允許從空軍那裡獲得資源獨立組建飛行員隊伍,霍夫曼開具的完全是空頭支票,是老資格的裡希特霍芬利用自己在空軍多年的魅力和影響力,吸引(還包括明搶或者利誘)了一大批空軍飛行員轉職成海航飛行員,到現在為止不但有316名具有實戰經驗的一線飛行員,還組建了規模將近500人的後備隊伍,後備飛行員除一小部分是海軍自己獨立招募、剛剛完成理論學習的初級菜鳥外,其余都是他絞盡腦汁從空軍飛行院校挖來的學生——這一點讓空軍參謀長耶順內克大將很有意見。
第二,構建了完整了海軍航空兵訓練基地。雖然齊柏林號航母至少要到1943年1月份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但裡希特霍芬並不想乾等著虛度光陰,根據霍夫曼的建議並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他在基爾港和塞瓦斯托波爾兩個著名的海軍基地建立了航空母艦模擬訓練基地——在一片平地上用鋼板搭建了航母甲板和附屬艦橋指揮設施,讓飛行員們盡快熟悉航母起降的環境,而不是在航母正式服役之後他再花費大量的功夫去練習上艦訓練。所幸飛行員們大多是有經驗的老手,有不少還是飛行技術特別精湛但為人桀驁不馴的刺頭,在裡希特霍芬的調教之下,他們的個人性格變成了對技術偏執狂一般的追求。
第三,建設了初步的海軍航空兵指揮與運行體系。雖然貴為海軍航空兵司令,其實裡希特霍芬自己對海航作戰指揮也是兩眼一抹黑,這種感覺自己又回到了當初德國空軍重建的時代,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親自操心,海航與陸航在指揮與運作完全是兩回事,在這個領域德國缺乏專業人員,最開始連正常的指揮架構與人才隊伍都沒有。海軍司令雷德爾元帥對海航建設無疑是大力支持的,要物資、要資源都是傾斜供應,可說到人才就抓瞎了,只能開出保證——裡希特霍芬看中哪個軍官他一定幫他弄到手,問題是引入海軍軍官海軍司令一紙調令就可以了,引進空軍軍官還不如裡希特霍芬自己的招牌好使。總算在有英國、日本對航母運用的系統經驗可以學習,戰前、戰中送過來的日本海航指揮條令再加上霍夫曼這個半吊子半懂不懂的瞎指揮(比如他建議引進多色馬甲體系與指揮手勢體系),裡希特霍芬慢慢入了門,構建了海航運轉體系的雛形,實在稱不上完備,充其量只能算是初步。
裡希特霍芬這麽拚命的原因除了一個德意志軍人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外,還有一個意外:在他轉職來海軍不久之後,在例行的身體檢查中突然發現自己已得了癌症,而且腫瘤還長在腦部,幾乎不可能被治愈。雖然目前病灶還能微小,也不影響正常生活與工作,但醫生們判斷其將持續長大,給他的忠告是可能還有大約3-4年的生命,建議他在閑暇中度過余生。經過反覆考慮,裡希特霍芬囑咐醫生幫助其隱瞞體檢結果,他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工作。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被醫生告知還有3-4年的生命,我決心進一步加大工作強度,要求自己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爭取用3-4年乾出別人7-8年的業績來……我要建立一支優秀的德國海軍航空兵——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裡希特霍芬這個名字。”
事實證明一張白紙的潛力是最大的,因為上面可以畫世界上最美的畫,第三帝國的海航就這樣蹣跚起步了,裡面種種因為無知者無畏的創新精神卻讓人耳目一新,甚至連新近趕到的日本海軍中將小澤治三郎也讚不絕口。在意外落選機動艦隊司令官職務之後,這位日本海軍體系內的航母指揮專家並沒有特別理想的去處,出於密切德日關系的需要,根據德國的請求與對等交換(德國派出了坦克軍官與雷達專家),小澤治三郎掛上了德國海軍上將的軍銜出任了德國海軍總顧問一職。
按照霍夫曼的要求,科爾瘋了一樣地搜刮一切可以利用的日本海軍人員,中途島海戰中擔任赤誠號航空母艦艦長的青木泰二郎大佐也被他請到了德國,掛了少將軍銜,反正這批人在中途島戰役失敗後被海軍高層當作是替罪羊陸續都編入了預備役——小澤治三郎除外,他顯然是得到海軍高層授意過的,一旦將來新造航母陸續服役他將回國擔任第二波航母艦隊指揮官,因此他對這次借調德國很上心。除此之外,資深航空參謀奧宮正武中佐也到了德國並掛上了海軍上校的軍銜,與小澤、青木共同組成了日本專家組的領導核心,在他們下面還有若乾中低級軍官,都是科爾從預備役中明拉硬拽請過來的,甚至還有從海軍醫院傷兵中淘出來的倒霉蛋。本來科爾還想挖幾個功勳海軍飛行員過來擔任飛行教官,連人選都看好了,沒想到其他方面一直很好說話的山本五十六這次死活不肯放人了,說日本自己也要培訓新的航母飛行員——所以科爾的表現完全對得起霍夫曼授予他的上校軍銜與騎士十字勳章。
“德國人雖然對航母作戰指揮還比較笨拙,但他們很努力啊,特別是一些飛行員,放在帝國海軍中也可以稱得上是精英了……”在演習現場,奧宮正武中佐稱讚連連。
“我們不能小看德國人,雖然他們沒有任何經驗,但他們也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任何創新想法都能夠很快使用,你看那些身穿多色馬甲的指揮官與動作手勢……”小澤治三郎稱讚道,“讓飛行員一眼就明白地勤職責與下一步驟要領,我建議我們也可以同樣采用,只是不知道國內那批保守分子能不能接受。”
一旁的青木泰二郎聽到小澤這個評論後不由得沉默了,他就是艦長出身,自然知道在艦隊中引進新的指揮體系與命令手勢有多難,而且這種創新還是德國人先弄出來的,考慮到德國在航母作戰上的空白,只會讓自視甚高的日本海軍嗤之以鼻。看著氣氛有點尷尬,奧宮正武連忙轉換了話題,指著一架飛機稱讚道:“這個,德國科技實力很強勁啊……昨天他們已對新飛機試飛過了,效果居然出人意料地好。”
“比我們改進的還要好麽?”小澤皺著眉頭說道,“國內一直在想辦法改進,不過收效甚微,我和設計師堀越二郎先生曾經交流過一次,他很後悔當初為了迎合軍方要求而沒有采用大機型,雖然********一下子引起轟動並佔據優勢地位,但對極限利用太足以至於後續改進余地不大,他很想回頭再把大機型撿起來。”
“比我們的要好,我甚至認為這也是一種改進思路,氣動布局完全是一樣的,德國造的重量還比我們重,但就是比我們快,也不受俯衝速度限制,當然航程還是趕不上零戰21型。”奧宮正武由衷感歎道,“性能差異關鍵還是發動機技術,德國人水平比我們強得不是一點半點。他們製造的發動機不但馬力比我們強,而且還不漏油,我們的飛行員說不漏油就不是日本飛機,而德國飛行員聽說漏油緊張得要死——漏油了還能飛?這不要人命麽?”
青木泰二郎歎了口氣:“別想了,光航程這一條就通不過,國內對這個看得可緊呢,少200公裡跟要了他們命一樣。”
“應該扭轉這種觀念,科爾特使說得很對,飛機可以堅持5小時,人能夠堅持這麽久麽?一天可以,天天可以麽?”小澤說道,“連我們原先設計的超遠程攻擊技術也應想辦法更新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