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4研究時間比較早,1942年開始啟動,1944年初走向成熟並完成實戰打靶,不過有線製導的方式讓霍夫曼不太滿意,後來在其建議下轉型去充當反坦克導彈,空對地的反坦克導彈用起來還算不賴,由於坦克速度比最慢的重型轟炸機飛得還慢得多,因此能很方便地加以遙控擊中;
隨後的X-6才比較接近霍夫曼的期望,該導彈采用無線電近炸引信和紅外雙重導引頭,全重85公斤,最大攻擊范圍7公裡,最快速度高達1150公裡/小時,最多可在空中飛行45秒,55秒後如果還未擊中目標會選擇自爆。
從打靶經驗看,對付時速500公裡以下的大型目標,如4發轟炸機、帶魚雷或炸彈的雙發攻擊機都有很好效果,對付速度高,機動性能強的戰鬥機便力不從心,但畢竟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霍夫曼相信,只要把X-6依然采用的液體燃料換成固體燃料,再把導引頭、機載雷達體系升級一下,期待中的X-8可以乾掉任何活塞飛機,至於能不能打速度1000公裡/小時的噴氣機是另一回事,也不能太著急不是。
他想得很清楚,新武器固然有價值,但最重要的還是戰術理念。戰術理念不升級,光有裝備改進完全是一場空,歷史上兩伊戰爭在二戰結束後30多年才爆發,可這兩哥們拿著第三代武器打了場二戰級別的戰爭,慘不忍睹。
法國戰役的經驗教訓就更明顯,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當時還是2號輔佐不多的3號坦克,不但性能不如法國坦克,數量也不如對手多,但德軍戰術理念和進攻策略完全把敵人的認知顛覆了,當法國人還慢吞吞展開準備打一場1918年典型的防禦、消耗、阻塞線戰爭時,德國已用上了閃電戰,將對手打了落花流水,6星期就逼著法國簽署了停戰條約——在一戰中,6星期甚至還不夠沙皇俄國將西部軍隊完全展開。
如果德國用當初的裝備去和法國人打一場一戰模式下的戰爭,無論部隊多麽驍勇善戰,結局都必死無疑。
在巴西戰役中,雖然德國有優勢製海權和坦克性能優勢,但如果真按克拉克的想法打一場節節推進的陣地戰,別說隆美爾只有12萬兵力,就是再翻一倍可能都吃不了,但德軍采用先攻薩爾瓦多的策略,用火箭洗地、空中控制、艦炮壓製的方式強行登陸,一下子就打垮了巴頓所部。
霍夫曼不是戰術專家,但他相信以古德裡安為代表的藍軍司令部,以保盧斯為代表的紅軍(假想敵)司令部一定能將閃電戰2.0戰術演練好。在他心目中,威懾、斬首、火箭、聯合攻擊等手段最終要實現三個目標:
第一、距離折疊
閃電戰2.0不會再打節節推進、步步為營、層層遲滯的爛仗,前方、後方都是戰場,雖然南非國土面積還算龐大,但霍夫曼是將對手整體國土縱深放在一起考慮的。偵察機早就反覆查看了布萊德利的部署,他依靠地形構築了至少4道防線,把少量部隊安置在前沿,主力和預備隊放置在第2、3道防線上,以為這樣就能挫敗德軍攻擊矛頭的銳氣,他怎麽會知道德國人會采取距離折疊的辦法同時進攻4道防線?
第二、時間壓縮
先不說一戰那慢騰騰的展開速度,戰爭都打響了6星期,俄國人還沒展開完畢,也不說閃電戰1.0時代先進行數小時甚至數天的飛機轟炸,然後實施長達50-120分鍾的炮火準備。閃電戰2.0中時間就是一切,當轟炸機群、戰鬥機群開始起飛時,火箭部隊已完成了準備並以迅猛而有力的速度濺落,然後是無窮無盡,一擁而上的陸航攻擊群從空中開路,地面上鐵流湧動,迅猛突擊,以最強力量打開缺口並迅速淹沒之——誰給你退守第2、3道防線的時間?
第三、戰場控制
南非戰役製海權雙方都沒有,但德國有龐大的潛艇群,誰來誰死,姑且算有半個製海權;製空權,德軍以龐大的空軍機群、優勢戰鬥機、新型陸航攻擊群為主導;製陸權,德意志鋼鐵洪流就是品質保證。
在這個基礎上,霍夫曼又提出了第四權——製電磁權,要破壞美軍在信息傳輸、信息獲取上的能力,這個時代的電子對抗雖然原始,但已在實施且步步加強。在電磁權控制上,敵軍雷達體系安排了反輻射炸彈去應付,最重要的是通信干擾機也已抵達戰場。
這種被稱為“超能阻塞”的體系一共擁有3套,單套功率達到了駭人的60千瓦,天線塔高達35米,干擾頻段全是美軍常用的通訊頻段,部署在莫桑比克邊境後的干擾范圍能覆蓋大半個南非。另外德軍還讓Fw-190掛載了干擾吊艙,用謝爾曼坦克開發了移動干擾車,一招一式全衝著布萊德利的通信能力而去——當他的部隊被鋪天蓋地的流星雨覆蓋時,還不知道他能不能將指令傳達給下面。
晚間時分,全部導彈發射結果傳來,85%的導彈按預定指標實現命中,另有15%的導彈比預期還好一些。
霍夫曼特意召見了古德裡安和保盧斯兩人。
他先對古德裡安說:“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基本不會選擇在北美開戰,而美國人已第二次向我方提出議和,這次南非戰役很可能是最後一次大規模陸軍集團進攻戰,美國人和談的誠意是有的,但還沒完全認清自己的處境,對局勢始終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此這次戰役要打出威風、達成威懾,迫使美軍接受我方條件。
我知道讓你們在短短3個月中就集中使用大量新武器、新戰術很困難,但作為我軍首屈一指的戰術大師和閃電戰策劃者,我希望你能親手將這套戰術發揮出更高的水平。將來也許還有閃電戰3.0、4.0,但我們都將漸漸老去,那時候就恐怕隻做個拍手的觀眾而不是指揮家了。”
古德裡安點頭應諾:“我完全明白您的苦心,我會用心想辦法來實踐您劃時代的作戰理念。”
霍夫曼又把頭轉向保盧斯:“這種新戰術無法保密,只要我們用,敵人就會知道。美國人完全能在將來學去,所以在研究進攻時您也要努力想防禦的辦法。而且您的角度和立場要盡可能低調點,不要把位置擺在德國而要擺在美洲共和國的立場上——假如未來美國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態勢向美洲共和國壓過來,您如何在德國本土完成戰爭動員前做好抵抗準備,防止這個新生的共和國被人一口吞掉。
鑒於美洲共和國的實力,你的力量在和平時期大約是10-15萬兵力,短時期內擴充極限是20-25萬。這點兵力在美洲基本可高枕無憂,但面對世界大戰和美國的壓力,這點兵力還不夠看,所以要努力想辦法。”
保盧斯出任美洲共和國最高軍事長官已在內部進行了明確,他更喜歡掛總參謀長職務,軍銜就定為美洲共和國元帥——這是霍夫曼對已是大將軍銜,同時又確定不晉升德國元帥的補償和變通辦法——掛其他大洲分部元帥軍銜會比本土元帥低半級。
保盧斯恭恭敬敬地回答:“元首,您放心,我一定會想出辦法,這兩天已有一些心得,但還不成體系。”
霍夫曼點點頭,對保盧斯兢兢業業的態度他很滿意,不然也不會將對方從“放棄”名單上拉回來並委以重用。
“如果合成演習後你們發現還存在問題,不受11月15日的時間限制,可再往後拖一拖,我等得起,但最好不要晚於今年年底前結束戰鬥,因為我還需要往中美洲部署兵力,兵力現在不缺,但缺時間、物資和運力,所以必須綜合衡量。你們都還年輕,將來還有機會……”
兩人一愣,隨即便笑起來。
古德裡安今年56歲,保盧斯只有54歲,隆美爾53歲;哪怕已到陸戰指揮官頂峰,人稱“眾帥之帥”的曼施坦因也只有57歲——他本人極反感該稱呼,認為“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眾帥之帥都只有元首一人才配得上!”
至於其他指揮官的未來安排也基本醞釀完成:
龍德施泰特——光榮退休;
勃洛姆堡——二線,德國陸軍總顧問;
屈希勒爾——退休;
博克——退休,土耳其準備請他擔任陸軍總顧問;
魏克斯——二線,歐洲陸軍總顧問;
克萊斯特——二線,德屬東非軍事負責人;
莫德爾——東歐司令部總司令,守衛西俄戰線;
約德爾——晉升元帥,德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長;
豪塞爾——晉升元帥後退居二線,黨衛軍總顧問。
戰後其他安排也基本到位:
歐洲聯軍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長:凱特爾
歐洲陸軍總司令:曼施坦因
歐洲空軍總司令:凱塞林
歐洲聯合艦隊總司令:馬沙爾
歐洲陸軍第一副司令兼快速反應部隊司令官:古德裡安
歐洲聯合艦隊第三副司令兼機動艦隊司令官:克蘭克
西歐司令部總司令:隆美爾
本土司令部總司令:舍爾納(大將)
德意志非洲共和國總參謀長:艾哈德-勞斯(非洲共和國元帥)
至於其他人事安排,霍夫曼還在考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