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新三國》170.第170章 董卓小錢的危害
  終於董卓愚蠢的采取“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的方案,希望度過財政難關。這裡的小錢便是董卓施政時期著名的“董卓五銖錢”,這種董卓五銖錢的特征是無內外廓,就連“五銖”二字都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可以說董卓五銖錢堪稱中國的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備注沒有之一)。

  面對這樣的劣質小錢,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但是董卓的這種行為卻給東漢末年脆弱不敢的經濟,帶來了巨大傷害,市場經濟這隻“看不見得手”馬上就在關中掀起了極度的通貨膨脹,“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由於董卓集團面對惡性的貨幣貶值並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方法,很自然其終極形態就是貨幣的流通停止,於是整個東漢的社會經濟退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

  董卓殘暴以及愚蠢的經濟掠奪政策,所最終導致的這場過度通脹,從根本上傷害了所有階層的人民和官僚,並且給後世帶來了幾百年的影響。至少當時貨幣不能流通的現象至少在華北地區持續到227年曹叡恢復五銖錢為止才完全消除。

  在曹操和曹丕施政的階段都曾經搞過恢復運動,卻沒有獲得完全成功,除了作為政治中心的許昌以及部分大城以外,實際上絕大部分的城池是沒有貨幣流通的。由於物物交換在實際交易中很不方便,根據正史《三國志》魏書裡也記載說,204年(建安9年)9月,曹操佔有冀州後,“收田租畝四升”,但是“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

  可以得出:布作為國家稅收的制度也就是所謂的“調”從此開始,並一直持續到780年公布“兩稅法”為止。算算大概前後近580年,顯然布不僅僅是作為戰略物資被看待的。一定有相當的“換金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像“流動性”很高的“nearmoney”吧。

  我想以董卓本人即便到死也絕對沒有想到自己在經濟學上的無知會在偶然之中給中國的稅制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從東漢末年一直到三國時期,谷和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范圍較廣,以致在群雄割據,逐鹿中原之時曾經一度出現過“廢棄貨幣”、“忘記貨幣”、“不準使貨幣”的現象。

  當然不可否認這和當時市場上錢幣缺乏有莫大的關系,而這種貨幣緊缺的情況一直到,晉代曹魏之後,由於統治者的不夠重視,以及當時的時代眼光的局限性,導致即便沿用漢朝的“五銖錢”貨幣,而由於鑄幣數量相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滯後性,也遠遠滿足不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

  根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記載,當時南朝的宋大臣范泰,曾寫奏議反映國庫貨幣減少,市場流通使用的貨幣奇缺的情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因此,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期間,人們在市場上不得不用谷帛當做貨幣流通,而且貨幣制度也極不統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