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中,一隊肉眼不可見的大型柳葉狀飛行器高速掠過。
寬敞舒適的艙室裡,趙星嵐的化身通過面前的屏幕,可以清晰地看見地面城市中的種種景象。感覺就是三個字:髒、亂、差。
這本來是十幾年前形容華國國內的火車站環境的,現在差不多已經算是一個歷史詞匯了。可是進入印度境內之後,一路看過來,她才明白這個概念其實最適合他們。
就連新德裡、孟買那樣的大城市,貧民窟都隨處可見,規模還極為驚人,大街上時不時就可以看到有人隨地大小便,畢竟這是一個基礎設施差到連廁所都很少見的國度。
而且印度看起來是一個統一的民\主的共和國,實際上呢?跟中國古時的分封王朝沒什麽區別。
尊王分封,春秋戰國時期是這樣的吧。中央是周朝,分封出去的各個王侯再建立了自己的諸侯國。西周時,中央強大,諸侯國就尊王,而到了東周時期,皇室衰微,大家就不理睬中央紛紛自立門戶了
印度今天的每一個邦,相當於華國的省,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印度中央政府就相當於那時的周朝王室。每個邦,在立法和司法上有非常大的特權,特別是在稅收上。從印度的一個邦,橫跨到另一個邦去送貨,那是要交稅的。如果是從一個大的城市,比如孟買,到鄰近的古吉拉特邦去運貨,你不僅要交對方邦的稅,還要給對方邦所經過的城市交稅,基本和出國無異。在印度,交給中央的稅,是叫DUTY,而tax則專門是指各個邦和城市的稅收。
大家想象一下,這相當於你從帝都送貨到濱海,一路上要給河北,天津,山東,安徽,江蘇,和濱海交稅!這導致在印度做物流非常的困難,還沒出貨呢,沿路的各邦的特派員就來問你要稅了,這生意還怎麽做?
另一個大問題,是“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之類的標準都得統一,這在華國的秦朝時期就是常識了。不過很遺憾,如今的印度是沒有這個概念的。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度語,但是全國有近一半的人不會說!
因為印度有二十到三十個邦,每個邦都有自己的官方用語。這可不是華國的方言,而是徹底從書寫到文法上都不一樣的語言!今天印度的鈔票上,為了表示面額,就用二十三種主要語言一一印出。這還不算每個邦內部還有N種不同語言,如果一起加起來,全印度一共有300多種語言。
語言不通會造成什麽樣的困擾呢?
首先就是消除文盲很困難。你在你們邦終於會用自己邦的語言看書寫字了,到了隔壁的邦還是睜眼瞎,文盲一個!這給印度人在自己國家裡面遷徙造成了很多障礙。有些人甚至一輩子走不出自己的村子,因為他說的語言和周圍地方的不一樣!
說到消除文盲率,按照印度的官方標準,會寫自己的名字和基本的語句,就不算文盲了。但有的人,學會寫名字之後,因為一直沒什麽機會寫字,過了幾天他又忘記了,所以印度的消除文盲比率上還要算上一個退化率!這是說這個人又從非文盲變回成文盲了,是不是很奇葩?
再有一個惡性的問題,就是文化壟斷。大家可能會問,國家為什麽不能推廣印度語,就像華國普及普通話一樣呢?
不能,因為很多邦為了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獨立性”,就是打死不肯教印度語,別忘記了,每個邦在立法上的獨立性。成奈和海德拉巴德就隻用泰米爾語,不說印度語。這點很像加拿大的魁北克,為了保持自己法語的地位所以不教英語。
如此一來,能把所有印度人聯系在一起的語言竟然是英語,而不是屬於本民族的印度語,這也是印度很悲催的地方。
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為什麽會是這樣的呢?
因為印度當年從英國人獨立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注意,整個印度當時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英國人在的時候,滅了土著的王國,拉攏了地方的土司,硬是把幾百個原本沒什麽聯系的小國和土邦強行揉在了一起,這才有了後來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