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畢自嚴這番話,崇禎的臉色越發難看起來,這位老臣雖然未曾親自督兵指揮作戰,但卻有極其豐富的後勤供給經驗。因此他不可能無視對方的諫言。當時的後金政權在經過了薩爾遜、開原、鐵嶺、廣寧幾次大規模的會戰後,實際上已經完全控制遼東的精華地帶遼沈地區,而明軍隻保住了遼西走廊以及遼南沿海地區和沿海島嶼。
1629年袁崇煥殺毛文龍,這不但讓前任登萊巡撫袁可立苦心經營多年的登萊防務不複存在,而且還為後金接下來進攻朝鮮掃清了障礙,隨後不久後金便在1630年10月繞過山海關從遵化等地入塞。但從當時大的戰略形勢上看,後金在沒有徹底解決朝鮮、蒙古等側後方安全威脅的前提下,還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武器圍攻遼西走廊上的一系列要塞,其破口不過是一種冒險性和試探性的進攻而已,其目的也不是佔據土地而是掠奪人口和財富;而明軍的野戰能力遠低於後金軍隊,也無力反攻遼東,實際上明——後金戰爭已經進入了一種大體平衡的相持階段。
如果明能夠先訓練出一支有戰鬥力的野戰軍,或者後金能夠搶先征服蒙古和朝鮮,解除後方的威脅,就能夠搶到先手,打破這種平衡讓戰爭轉向對己方有利的方向發展。皇太極在遵化四城被明軍奪回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並沒有再對明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是將矛頭轉向林丹汗和朝鮮;而崇禎則投入大量資源給熟悉西式火器的登萊巡撫孫元化編練新軍,其主要兵員是熟悉遼事的遼東逃人。顯然明與後金雙方的首腦都看出了這一點,都在盡快累積實力,企圖搶佔先機,而畢自嚴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向崇禎指出問題的關鍵——假如再這樣下去,恐怕不等開戰明政府會先垮下來。
“那畢先生你以為應當如何行事?”
“要麽與東虜議和,以暫舒天下之弊,要麽棄寧遠諸鎮,將遼西兵民撤回關內,加強宣大諸鎮,遣精兵往朝鮮。”
“荒唐!”崇禎一聽畢自嚴的建議,便冷笑了起來:“不戰而棄數百裡之地,祖宗疆土,豈可輕棄?再說,若是將寧遠諸城盡數丟棄,那豈不是東虜鐵騎直逼山海關下?”
“陛下!“畢自嚴苦口婆心的繼續勸說道:”若是我大明兵強將複我遼沈之地,那自然寧遠諸城便是直逼敵酋腹心的鐵釘,但現在我大明士卒羸弱,守有余而攻不足,這幾座城池孤懸敵境,一糧一矢皆需千裡饋運,豈是長久之策?“
聽了畢自嚴這番話,崇禎沉默了下來。正如畢自嚴所說的,假如明軍要反攻遼東,寧遠諸城可以起到進攻發起點的作用,而現在明軍野戰能力那麽弱,短時間內根本沒有反攻的能力,將大軍屯聚在這幾座城堡而漫長的補給線也未免太奢侈了。既然如此為什麽不放棄這些土地,將有限的資源放到更必要的地方——比如編練新軍,加強山海關以西的防線上呢?
“畢先生,若是放棄寧遠諸城,會不會讓東虜勢張,越發難以收拾?“崇禎低聲問道。
“陛下,據老臣所知,關外土地平曠,東虜缺的是丁口而非田土,他們入關搶掠那麽多生口也是為此,只要將百姓遷入關內,東虜縱然得了田地無人耕種又有何用?而且棄了寧遠等堡之後,堅壁清野,東虜若是入寇,其轉運糧食又要多走幾百裡路,只會勢弱。“
“嗯!“崇禎點了點頭,道:”畢先生,此事乾系重大,朕還要仔細思量一番在做決定,這件事情你不可與第三人說。“
“老臣遵旨!“看到崇禎的態度有了改變,畢自嚴十分高興,他自然明白像這麽重大的事情不可能就在兩個人的商議下私下決定,而且以明末當時的政治環境,如果自己方才所說的那些東西要是泄漏出去,隻憑不戰而棄土數百裡這一條,無論是崇禎還是畢自嚴都非得被諫官們罵殘了不可。
看著畢自嚴離開的背影,崇禎突然發問道:“曹大伴,你覺得畢先生方才說的那些有道理嗎?“
“這個!“曹化淳的臉上露出了為難的神色,雖然他受過第一流的教育,而且在多年的太監生涯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但作為一個太監,曹化淳在回答這麽重大的軍政問題時存在一個極為致命的缺陷——他沒有出任過地方官僚,也沒有指揮過軍隊,哪怕是作為一個監軍的經歷也沒有,這就使得他在這方面說話極沒有底氣。最後,曹化淳低聲道:“皇爺,對於遼事老奴知之甚少呀!“
“這倒也是!“崇禎歎了口氣:”畢竟你十三歲入宮,就再也沒有出過幾次北京城。”
“皇爺,不如請內閣的周先生來商議一番吧!”曹化淳低聲道。
“也好,那明日便召請周先生商議一下吧。”崇禎點了點頭。
次日,乾清宮。
“臣拜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周延儒一絲不苟的按照朝禮行著一拜三叩大禮,頭上戴的漆紗襆頭的兩邊的展角隨著的身體的起複輕輕的擺動著,依照當時的審美觀他是個頗為英俊的中年男子,筆挺的鼻梁,白皙的皮膚,頷下修剪十分整齊的胡須,檀香精心熏過的袍服,唯一的缺憾是他的眼睛有些狹長,不過這也被兩條形狀優美的眉毛所彌補,臉上總是帶著幾分笑容,讓人一見就情不自禁的產生幾分好感。
“周先生平身,賜坐!”坐在禦案後的崇禎微笑著的抬起手,虛扶了一下周延儒,不難看出崇禎對這位英俊的中年男子的喜愛和信任。他便是昨天曹化淳口中的周先生——當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當朝首輔周延儒。他是南直隸宜興人,少年成名,21歲便中了狀元,隨後沿著翰林院修撰——右中允掌司經籍局——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北京禮部右侍郎的軌跡一路青雲直上,三十七歲便登上了明代文官的政治巔峰——首輔。
“謝陛下!”周延儒小心翼翼的坐下,心中卻在揣測著崇禎召自己前來的目的。他能能有如此顯赫的政治生涯除卻他自身的出色履歷以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體帝心,用現代人比較熟悉的語言表述就是善於揣測領導的意圖。這固然讓他的官運亨通,但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缺乏經驗。
如果看這位首輔大人歷任的官職,不難發現這位大明第一文官基本都是在翰林院這個系統內部升遷,從未擔任過州郡一級的親民官,如果打個比方的話就是今天某位官員從中央黨校系統內部一路做到主管宣傳工作的常委,最後當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卻從未曾到地方擔任過領導職務。這種在今天很難想象的官員履歷在明代卻是司空見慣,而且越是科舉排名朝前,越是前途光明的官員前往地方任職的可能性越小,像周延儒這種三甲出身的進士往往去趟陪都轉一圈就算是出任地方了,究其原因還是越是距離天子近升官越快,自然這些天之驕子要往中央擠。
“周先生,今日所談之事乾系重大,不得說與外人,尤其是那些烏鴉!”到了最後,崇禎已經是聲色劇烈,他口中的烏鴉便是都察院的那些禦史們,這些禦史們有著風聞奏事的特權,即無需任何證據便可彈劾朝中大臣,而被彈劾的大臣一般都必須回家閉門思過,這本來不過是皇權用來製衡相權的工具,但到了明末已經異化為文官集團內部黨爭的工具。即使是崇禎本人在很多時候也必須顧忌到禦史的威力,畢竟他雖然是天子,但要推行一個政策也無法事事親力親為,必須通過自己信任的大臣,而這些大臣遭到敵對派別禦史的彈劾,也隻得停止工作,回府閉門思過,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張居正那樣的心理素質無視禦史的彈劾的。
“陛下放心,臣不秘失其家,君不秘失其國的道理臣還是懂得的!”周延儒笑道,但是暗自卻有些不安,他開始意識到今天崇禎召見自己要談的事情恐怕沒那麽簡單。按照大明的政治制度,首輔的權力大小是一個彈性非常大的范圍,大的像張居正,一手執掌國政十幾年,其實際權力甚至超過了不少大明皇帝;小的上台兩三個月就被罷免了。究其原因,明代閣臣雖然號稱宰相,但實際上不過是天子的一個高級秘書,內閣大學士最初不過只有正五品,而六部尚書都是正二品,大學士與閣臣並不是上下級的關系。其實際權力和天子對其的信任程度成正比,與天子親自處理政事的意願成反比。換句話說,假如當今天子懶得處理政事又對首輔信任,那麽首輔就是名副其實的宰相,假如天子勤快的話,那麽首輔的權力就要打上幾折了。以當今聖上的勤政程度來看,周延儒很清楚自己這個首輔的成色恐怕打個對折還不夠。
“那就好!”崇禎微微一笑,他對於自己選擇的這個首輔還是頗為滿意的,儀表堂堂,在許多事情上的意見又符合自己的心意,又聰敏過人,如果說與畢自嚴崇禎是敬重甚至有一兩分畏懼的話,對周延儒就是純粹的喜愛了。他從幾案上拿起一份畢自嚴那份奏折的抄件,一旁的曹化淳趕忙接過給周延儒送了過去。
“周先生你看看這份折子,再來說話!”
周延儒趕忙站起身來,雙手接過抄件,細心看了起來。他一邊飛快的閱讀著奏折,一邊小心的揣測著崇禎的用意。與當時朝堂上的絕大部分官員一樣,這位少年得志的首輔是一個聰明人,但正如後來史料中對他的評價:“懷私植黨,罔恤國事”,這位聰明人的腦子更多的想的是如何才能更長時間的獨攬大權,為自己的派別獲取更大的利益,而非替天子、替朝廷、替國家多做一點事情。因此周延儒決定先探探崇禎的口風,然後再表明自己的態度,以免表錯了態,惹怒了崇禎,失了爵祿。
“陛下,不知這折子是何人所上的?”周延儒低聲問道。
崇禎稍一猶豫,還是決定說實話:“乃是畢尚書所上!”
聽到是畢自嚴所上的折子,周延儒不由得松了口氣,他很清楚畢自嚴雖然頗得崇禎的信重,但在朝中卻沒有多少奧援,像放棄寧遠諸堡壘,遷徙數十萬遼民兵將入關以節省軍費這麽大的舉措,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豈是區區一個畢自嚴就能搞定的?不過看天子的意思有些心動,自己也犯不著做這個惡人。他稍一思忖,笑道:“果然是畢老先生,微臣方才看這份折子,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溢於言表,若非畢老先生,朝中又有何人能作此文?“
“那周先生的意思是同意啦?“
“陛下!“周延儒笑道:”遼西兵將不下十萬,眷屬百姓加起來只怕有三十萬,若要盡數遷回關內,田土廬舍皆捐棄於東虜,只怕士民皆有怨尤之心,朝廷應當如何處置呢?“
“這倒也是!“崇禎點了點頭,正如周延儒所說的,假如如畢自嚴所說的收縮防線,那麽隨之入關的數十萬遼西百姓就是個大問題了,這些人基本和遼兵都有親屬關系,在遼西都有田產房屋,可以自耕自食,但回到關內後就成為了一無所有的流民,稍有不慎便會激起一場大規模的民變,這對於任何一個古代國家來說都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大難題。
“陛下,眼下西北民變剛剛平定,若是遼西再鬧出些事情來,那後果可不堪設想,以微臣所見還是持之以靜吧!“
“周先生所言甚是!”崇禎被周延儒說服了,心中暗想:“難道只有與那些蠻夷議和嗎?”一想到這裡,他的心中便是一陣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