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各個戰場
大凌河到山海關,大約三百多裡。
以路程算,軍隊的快馬初四趕到山海關,最多初十,朝廷就能做出決斷。
盡管祖大壽已經對朝廷很失望了,但他還是低估了朝中官員的底限。
初七,出現在大凌河外圍的,僅僅是丘禾嘉派遣而來的斥候。
看到了這邊的真實情況,這些斥候再趕回山海關通報。一來一回,就已經初十了。
到此,身在山海關的孫承宗、丘禾嘉等人終於確定,大凌河城被數萬後金大軍給圍了。
這一下丘禾嘉和高起潛也慌了,知道事情大條了。
沒辦法,隻好給朝廷去信、求援。
十三日,遼東八百裡加急送到了崇禎面前,迅速震動了朝堂。
“諸位愛卿,可有良策?”
殿上,崇禎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可下面的大臣,一個個都當起了縮頭烏龜。
君臣磨合幾年了,大家對於這位年輕的君王多少也有了點認知。同時對於崇禎的作派,更是腹誹不已。
當初就說了大凌河城不該修,還不是你逼著修的。
現在出事了,你又著急上火了。
這種時候怎能出頭?
一個弄不好,就是袁崇煥第二了。
見無人出聲,崇禎血氣直湧入頭部。
好,你們不出聲,那朕就直接點將。
“溫卿,何以教朕?”
溫體仁眼觀鼻、鼻觀心,張嘴就來。
“陛下,為今之計,別無他法。唯有勤修武備,選賢任能,方為上策。”
說了,等於沒說。
想他溫體仁當官的一大秘訣就是,多說多錯,不說不錯。
只要什麽都不乾,便萬事大吉矣。
崇禎對這種客套話已經失去了興趣,轉頭又問道:“周卿,你為首輔,切莫令朕失望。”
周延儒欲哭無淚,這首輔還不如不當呢。
莫得辦法,他是百官之首,退避不得。
想了想,他隻好道:“陛下,大凌河數萬軍民不可棄之,否則人心崩壞,大事去矣。為今之計,只有速發援兵,方能解遼東之厄。”
其實崇禎自己也知道,遼東的局勢只有派遣援兵才行。
“援兵何來?”
周延儒對軍事一竅不通,正為難之際,腦子裡靈光一閃,忙道:“陛下,山東左夢庚乃當世良將,其對東虜戰績輝煌。倘若派往遼東,則東虜必定喪膽張惶,不戰自亂。”
聽他提及左夢庚,崇禎怦然心動,正要點頭之際,有一大臣忙跳了出來。
不是別人,正是張振秀。
“陛下,左夢庚如今主剿白蓮妖魔,已將其殘部困於蒙山之中,假以時日,必定可盡全功於一役。倘若此時調其離開,則白蓮妖魔重回世間,又不知多少愚夫愚婦受其蠱惑,大亂再起,無休無止。”
張振秀早就得了通氣,在朝中無論如何要阻止左夢庚被調離山東。
而他給出的理由,也是崇禎不能拒絕的。
遼東的局勢危如累卵不假,可白蓮教的危害崇禎也不能忽視。
這個從大明建國之初就如同跗骨之蛆的邪教,一直以來可是給大明製造了數不盡的麻煩。
歷代皇帝都想要將其剪除乾淨卻始終沒有做到,如今好不容易將其盡數圍困於一地,要是再給放出來……
崇禎迅速警醒過來,忙道:“左夢庚有重任在身,無須再提。周卿另擬人選吧。”
周延儒表面平靜,內心頗為遺憾。
他要調動左夢庚去遼東,其實並非心血來潮,背後也有著深深的算計。
南京論戰的事,已經傳到了他這裡。
得知張采等人大敗虧輸,如今江南之地盡議劉學,周延儒就知道情形頗為凶險。
尤其張溥回去之後,又給他寫了密信,直言劉宗周師徒乃世間大害,要他在朝中想辦法除之。
周延儒一時片刻沒想到怎麽對付劉宗周,便想要趁此機會對左夢庚下手。
奈何被人護了下來。
想到這裡,周延儒不禁探究地看了一眼張振秀。對方則已經退了回去,仿佛什麽事都沒有發生一般。
而沒有了算計,周延儒對軍事就真的是兩眼一抹黑了。
“陛下,老臣於軍伍之道才疏學淺,只怕妄言而壞軍國大事。諸般謀劃,當仰仗梁司馬為佳。”
這個推脫讓梁廷棟避無可避,誰叫他是兵部尚書呢?
好在梁廷棟早有準備,張口就來。
“陛下,如今山海關只有總兵吳襄兩千五百兵馬。若救大凌河城,須從各處調兵。微臣愚見,京畿、山東、山西各抽調一部,會合山海關兵馬,當為上策。”
這個策略沒什麽花頭,也是如今唯一的辦法。
崇禎只是問道:“何人可以領軍?”
梁廷棟知道他的心思,推舉的人選也是仔細考量過的。
“監軍兵備道張春可用。”
崇禎對張春的印象很好,當初己巳之變時,他還召張春入內奏對過。後來的作戰中,張春果然屢立功勳。
“既如此,愛卿火速擬定章程,不得延誤。”
梁廷棟領命,回去之後立刻開始調兵遣將。
除了任命監軍兵備道張春為太仆寺卿,統領諸路援軍外,也給各地兵馬送去了調令。
其中從山東調遣的兵馬最多,除了總兵宋緯的五千車營外,還有駐扎在各地的部隊。當然了,登萊巡撫孫元化也同樣得到了調令。
孫元化不敢怠慢,立刻行動。
除此之外,京畿各地的明軍也都在調遣之列,要他們開赴山海關歸張春統轄。
而要說對這個調令最不滿的,當屬宣大總督張宗衡。
倒不是張宗衡秉承左夢庚的意思,故意搗亂,而是山西戰場實在是到了危急時刻。
就在七月中旬,總兵王國梁輕敵冒進,被義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導致全軍潰陷。王國梁也被下獄,擇日法辦。
因為王國梁的失敗,各路明軍全都嚇破了膽,加上兵力不足,已經無法對山西的義軍造成威脅。
張宗衡和巡撫許鼎臣焦頭爛額,只能硬撐著。
一直耗到九月初,朝廷的催促甚急,張宗衡沒辦法了,才讓左良玉率軍三千五百人赴援。
結果左良玉也是貪生怕死的性子,根本不想去遼東,一路慢慢悠悠地拖延時間。一直拖到大凌河那邊都打完了,他都還沒有到達山海關。
於是就被朝廷勒令停了下來,駐守京畿原地。
一直到崇禎五年秋,義軍攻入河南懷慶府,左良玉才被派去作戰。
朝廷這邊效率緩慢,孫承宗卻等不及了。
他也懶得和丘禾嘉、高起潛扯皮,親自趕赴錦州坐鎮,同時組織了第一波的救援。
八月十六,孫承宗派出了松山守軍兩千多人前往大凌河增援。
結果可想而知,這股援軍都沒能靠近城池,就被後金軍打垮,逃回來的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說各路援軍裡,最忠心耿耿的,還是宋緯。
他是最早趕到山海關的。
在山海關的張春左等右等,還是等不來其他各路援軍,而大凌河那邊又軍情如火,張春無奈,隻好率領吳襄、宋緯率兵六千前往救援。
阿濟格率軍迎戰。
因為大霧,兩邊也沒打出什麽花樣來,不得不互相退去。
明軍第二次增援,也失敗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荒唐事還在不斷上演。
就比如在山東,接到要去遼東增援的調令,泰安的官兵竟然奔馳逃跑,最終由利津縣遁入海中。
總之,寧可做逃犯也不去遼東。
孫元化那邊也不順利。
他是八月二十七接到了調兵命令,第一時間就傳召皮島的副總兵張燾、參將黃斐還有孔有德等人會合。
結果除了張燾,無論是黃斐還是孔有德,全都磨磨蹭蹭,想盡辦法拖延。
足足拖了一個月,一直到九月二十七,登州派出的援軍才正式從水路出發,趕往三岔河。
各路烽煙滾滾,左夢庚也不好留在臨清躲清閑,再次啟程回了沂蒙山區,開始部署對白蓮教的圍剿。
這一次是真正的十面圍剿了。
第一師的三個團、第二師的三個團全都被調動了過來,將偌大的蒙山山脈圍的水泄不通。
還有新組建的第三師的三個團,也加入到了此次作戰當中。
以戰代練,可以更好地促進新部隊成長。
一時間,中華大地上,好幾個地方同時硝煙彌漫。
每一處的勝負,都牽動著人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