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全能大神
“大家看好了,蒸汽其實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左莊學堂,左夢庚給學生們演示蒸汽的作用。
隨著人口的增加,左莊學堂的學生越來越多,已經超過了五百名,儼然一個小學校。
左夢庚只要在左莊的時候,一定會抽出時間來授課。
有些東西,只有他能教。
哪怕他並不精通,但是卻能開拓孩子們的視野和思維。
比如蒸汽、比如電、比如空氣動力學等等,他都在一點點地教給這些孩子。
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因為興趣的原因,必然會有人投入到相關學科的鑽研當中去。
他就等於是灑下了種子,然後靜待收獲。
這一次之所以拿出蒸汽機的概念交給孩子們,倒不是他主動的,而是被工匠們的熱情給逼的。
左夢庚第一次感受到,為什麽說軍事是科技發展的原動力了。
這一次研製重炮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大家始料未及的問題。
那就是因為口徑的增大,炮管內膛無法鏜製。
如果像紅衣大炮那麽鑄造,發射圓形炮彈,那麽炮管內部的要求不會那麽高。
但新軍的要求是能夠發射長筒型的爆破彈,炮管內壁的工藝要求就到了一個十分嚴苛的程度。
工匠們湊在一起集思廣益,提出了一個設想。
那就是打造一個車床,然後在上面安裝一根連杆,通過連杆來帶動鏜刀鏜製炮管內壁。
車床弄出來後,效果很差。
因為連杆在前後運動的過程中,始終無法保持穩定,而且旋轉的速度不能快。一旦過快,連杆就會因為高溫而產生融解現象。
當時所有人都斷言,軍部要求的炮管不可能做到。
一個叫羅弘的工匠不服輸,連續在工坊裡泡了三個月,想到了一個辦法,徹底解決了連杆不穩定和高溫的問題,一舉讓炮管達到了軍部的要求。
左夢庚去看過之後,當場就傻眼了。
要不要這麽給力?
居然連滾珠連杠都弄出來了。
是的,羅弘的解決辦法就是用滾珠取代了原本的梯形連杆作用。這一下就讓連杠在運動的過程中緊緊和機械咬合,不存在晃動的問題了。
因為這個發明,羅弘當場被宣布晉升大匠師,還獲得了五百兩白銀的重獎。
可滾珠連杠的出現,又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問題。
那就是目前的水利驅動,完全發揮不出滾珠連杠的性能。工匠們迫切需要一種更大、更穩定的輸出動力,來完成鑄造業的升級。
問題反應到左夢庚這裡,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蒸汽機。
提到蒸汽機,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瓦特。但其實對於蒸汽應用的設想,歷史會更早。
早在公元一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港的希羅就發明了汽轉球,被公認為最早的蒸汽機雛形。
左夢庚對鄧玉函提及這件事,鄧玉函也產生了興趣,開始研製高壓鍋。
是的,蒸汽機被發明的源頭,就是高壓鍋。
這個時代歐洲的科學家們,已經知曉了氣壓和沸點之間的關系。但高壓鍋還要等四十多年後,才能有法國醫生帕潘發明。
鄧玉函接手了這個工作,帶著張令錫、侯方域等幾個年輕人組成了課題小組,徐若琳和左羨梅則為他們提供計算幫助。
可問題是徐若琳本身有譯製工作、左羨梅本身有財務工作,能夠提供的幫助十分有限,嚴重影響了進度。
對此,左夢庚也沒有辦法。
而且他深知即使鄧玉函等人的工作順利,蒸汽機也不會在短時間內誕生。
蒸汽機就屬於那種理論很簡單、但工藝要求卻很高的作品。
做一台沒有什麽實際效用的蒸汽機很容易,但想要把蒸汽機投入到實用中,將會有十分漫長的路要走。
其實這也要怪左夢庚繼承的記憶不夠充分。
他並不知道,正是因為連杆在機床上的應用,才讓瓦特有了可以打造蒸汽機的氣缸。
如果知道的話,他也就不用這麽從最基礎開始培養相關人才了。
看著壺嘴的木塞在蒸汽的壓力下飛出去十幾米遠,學生們驚奇不已,紛紛上去,挨個試驗。
左夢庚抬頭的功夫,看到遠處有一大群人走來,便對學生們說道:“你們試驗的時候注意,千萬不要被燙傷了。還有,不許給年齡小的孩子玩,知道嗎?”
被他傳授蒸汽知識的,都是十五歲以上的。太小的可不行,根本掌握不了這麽危險的東西。
他走出學堂,正好那群人也到了面前。
謔,好家夥,放眼過去,基本上全都是白皮膚、藍眼睛。
鄧玉函很高興地給左夢庚介紹。
“左,這位是羅雅谷教士。他是奉命送這些人去登州,幫助孫教友的。”
左夢庚明白了。
這些歐洲人應該是孫元化招募,用來幫他鑄造火炮的。
哎,他到底還是走上了那條路。
左夢庚已經得到了情報。
孫元化還是和前世一樣,收編了東江鎮耿仲明部,並且安排到了登州。
當然了,這其中孫元化也有苦衷。
一方面是孫承宗的命令,不得不聽;還有就是登萊的兵力嚴重不足,李孟明、董大成敗亡後,還有小股的白蓮教亂賊在登萊流竄。
張可大所部的人就那麽些,只能守住登州不失。為了補充兵力,引進東江鎮也是無奈之舉。
一個年近四旬的傳教士走上前來,對左夢庚很是親近。
“左,早就聽聞你的事跡,在東方有你這樣博學而睿智的人,是這片古老土地的福音。”
對於羅雅谷,左夢庚知曉的不多。
“羅先生,歡迎來到山東。在這裡你有什麽需要的,盡管對我說便是。”
他的熱情,讓傳教士們十分開心。
經過羅雅谷的介紹,左夢庚才知道,這一行人裡既有傳教士,也有葡萄牙雇傭兵。
這一行足足有二十七人之多,既有火炮專家,又有軍事教官,足見孫元化的野心。
只可惜,作為一名技術人才,孫元化在政治上太差了。
不過在這些西洋人中間,卻混有一個大明的人,令左夢庚頗為意外。
“你……你不是那位魏先生的弟子嗎?”
左夢庚見到的人,就是那日在徐光啟府中,跟隨魏文魁來宣戰的文士。
奇了怪了,對西洋人十分敵視的魏文魁的弟子,為何卻和西洋傳教士混到一起了呢?
提及此事,那人略微羞臊了一下。
“益都人薛鳳祚,感謝左參座拯救桑梓。”
雖然在益都城下,左夢庚和衡王鬧崩。但不管怎麽說,新軍的出現,避免了益都遭受白蓮教塗炭,當地的百姓都很感激左夢庚。
“左參座有所不知,老師與玄扈公之爭已經落幕。西洋歷法果然有獨到之處,老師受此挫折,已然歸鄉潛心研習去了。在下欲求究竟,因此從學於羅雅谷教士。”
居然是個癡人,對學問的態度如此純粹。
不過這種精神,左夢庚還是很讚同的。
“學問之道,不過求真、務實兩要而已。薛先生深得精髓,日後必能大成。”
這就屬於左夢庚孤陋寡聞了。
事實上這位薛鳳祚學問之厲害,在明末清初時代絕對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是真正的學貫東西。
此人出身書香門第,少承家學,後學習中國傳統的天文歷算方法。
天啟年間,他遠遊保定府定興縣,從鹿繼善和孫奇逢學“陸王”之學。
這之後才跟魏文魁學習中國歷算,繼而又就教於意大利傳教士羅雅谷。
這還不算,未來他還會跟隨波蘭人穆尼閣學習,掌握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
薛鳳祚博采眾長,盡得東西之精要,天文、數學、地理、水利、兵法、醫藥、樂律無不通曉。
只可惜生不逢時,要不然的話絕對是青史煌煌的大家。
他不知道這些,隻把薛鳳祚當成了普通人。
“左,我想帶大家去看看我們的天文新發現,可以嗎?”
來到中國很久了,鄧玉函已經知道,中國人有敝帚自珍的習慣。所以他想要將天王星的發現分享給朋友們,便征求左夢庚的意見。
不涉及到軍事機密,左夢庚當然不會在意。
而且這些人都是大才,與他們多多交流,肯定好處多多。
“天空是我們全人類的,不是嗎?所以這種分享,是我的榮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