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武器公司製造出來了導氣式風冷機槍樣槍後,很快就進行了頻繁而高強度的內部實彈測試。
而測試結果非常喜人。
其關鍵性能的重量上,雖然沒有冷卻水套筒,但是為了改良風冷散熱性能,加裝了五個散熱片,同時為了在風冷散熱性能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足夠的持續射擊能力,采用的是厚槍管。
因此湖廣武器工事的導氣式風冷機槍,其重量和陝甘武器公司的槍管短後坐水冷式四二機槍相當,槍身重二十九公斤,搭配三腳架後,全重為五十六公斤。
這兩種機槍的重量基本是同一個水準,因為槍身重量只差了零點幾公斤。
而三腳架的話,兩者的三腳架也是差不多的三腳架,並且采用的軍方強行規定的標準槍架和槍身的接口,因此三腳架的重量其實也類似。
軍方現在對各種所謂的通用標準非常熱衷,啥玩意都想搞個通用化,以此來降低成本……
甚至都想要在同口徑炮彈上都搞通用化,而實際上這很難辦到,哪怕是同樣口徑的七十五毫米山炮和七十五毫米野戰炮,別看兩者口徑一樣,但實際上因為膛壓不同,藥筒的長度也不同,看似口徑一樣,但實際上根本無法通用。
目前真正能做到同口徑炮彈通用的,只有兩廣武器公司生產的三十五式75毫米山炮和湖廣武器公司生產的三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而這兩者用的炮彈之所以能一樣,那是因為兩廣三十五年式75毫米山炮,其直接根據陸軍制定的標準75毫米山炮彈,也就是三十四年式75毫米山炮彈設計研發的。
而子彈通用化也是一樣,都是先有11毫米金屬子彈,8毫米金屬子彈,然後再根據這些子彈進行槍械設計,同類型槍械就能發射同樣的子彈。
但是隻局限於同類型槍械,同樣11毫米,天五式手槍就無法使用十八型,十九型,二十五型各款步槍的子彈……因為子彈雖然口徑一樣,但實際上子彈長度不一樣,天五式手槍11毫米子彈的長度要更短一些。
手槍彈和步槍彈,兩者區別可大了去,別說用了,彈體尺寸都不一樣,你裝都裝不進去……
同樣的,山炮炮彈和野戰炮炮彈也區別大了去。
所以,陸軍那邊妄想以後同一種口徑就是用一種炮彈或子彈,那純粹是癡心妄想……但是,現實哪怕不允許,你擋不住陸軍的大佬們依舊一門心思想要搞彈藥通用化啊。
不過子彈、炮彈這些不好搞通用化,但是一些接口什麽的還是可以搞的,所以兩款重機槍的接口是一樣的。
如此也導致了兩者的重量高度一致。
在實彈測試中,同樣采購了短點射以及長點射還有自動射擊模式,理論戰鬥射速可以達到五百發每分鍾,當然了使用的射擊間隔結構不一樣……沒辦法,湖廣武器公司這邊需要規避陝甘武器公司的子彈射擊緩衝機構的專利。
不僅僅是緩衝結構不一樣,就連供彈也沒有使用帆布彈鏈,而是另外弄了個直板彈夾供彈,供彈量為三十發。
不過他們還在搞一種可以容納更多子彈的圓盤式彈簧彈匣,預計供彈量可以達到五十發,只是一時半會還沒有能搞出來。
因為自身提供的直板彈夾不怎地,所以湖廣武器公司的工程師們在設計供彈接口的時候,搞成了可以兼容彈鏈的模式……
意思就是,我們湖廣武器公司不出售彈鏈,但是用戶自己搞個彈鏈使用,那是用戶自己的問題,和我無關……人家軍方購買了湖廣武器公司的機槍,再購買陝甘武器公司的彈鏈,然後搭配在一起使用,你也沒辦法指責不是……
當然,彈鏈畢竟是別人家的,他們自己還是想要把自己的圓盤式彈匣給弄出來。
不過就算是有彈鏈或大容量的彈匣,但也無法持續射擊太多子彈,畢竟風冷模式擺在這裡,短時間內的散熱性能不行,所以短時間內持續打幾百發子彈後就無法繼續射擊了,不像是四二機槍一樣,能輕輕松松連續打個一千多發的子彈。
持續的實彈測試裡,讓湖廣武器公司的高層看到了這種機槍的極大市場前景,同時也讓工程師們持續發現了一些之前沒有發現的問題,然後針對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詳細改進設計。
就當湖廣武器公司內部正在緊張研發和測試的時候,軍方那邊也得到了消息,尤其是比較關注新式機槍的陸軍。
沒多久就有陸軍的代表跑了過來詢問情況並觀看了測試。
看過測試後,陸軍的代表對這款機槍表示了認可,認為這玩意雖然持續射擊能力差一些,槍管很容易過熱,但是這些缺陷依舊無法掩蓋其最大的優點:不用冷卻水!
在缺水地區裡使用這種機槍是極好的,根本用不著擔心沒有冷卻水的問題。
同時也不用擔心在嚴寒地區裡冷卻水結冰的情況,陸軍最近對四二機槍進行了廣泛的測試,而這種測試並不是在固定一個武器測試場裡進行,而是在不同環境氣候,不同地區,不同使用情況下進行測試。
比如之前在沙漠地區進行測試的時候,就發現在當地缺乏水源,四二機槍無法獲得冷卻水的情況下,這玩意就是個擺設。
又比如不久前跑到了北極地帶進行了嚴寒測試,結果發現冷卻水結冰後使用很不方便,雖然也找到了辦法,比如添加一些添加劑不讓冷卻水結冰,或者是采用一些方法讓冷卻水快速解凍等辦法,但總歸是有問題。
四二機槍的水冷卻扇熱模式,優點和缺點都同樣明顯。
而湖廣武器公司的風冷機槍,則是優缺點反過來,不用冷卻水,隨時隨地都可以用,但是火力持續能力比較差。
軍方代表也不傻,只是簡單看了看參數,然後看了實彈測試後,就把基本情況給摸清楚了,隨後迅速向上匯報。
很快陸軍方便就直接派人了一個團隊過來,提供一些軍方的實戰經驗來協助他們開發,並且承諾研發完成後,只要各方面的性能達到設計指標,那麽陸軍就會采購一批這種風冷機槍,主要用於裝備嚴寒,缺水等地區駐防的部隊。
陸軍的表態,讓湖廣武器公司大為興奮,其項目的負責人更是感到慶幸,好在馬克勤的老家就在隔壁,新設計出來後第一時間就找到了他們,而公司高層也沒有任何托大的心態。
迅速的拿出了豐厚的條件拿下了這一款導氣式風冷機槍的所有專利。,
為此,他們付出了一次性八萬楚元加後續專利有限期內,所有機槍售價百分之五的分成。
看似這個百分之五的分成,和陝甘武器公司獲得四二機槍核心專利的百分之五售價分成要低。
但是四二機槍的核心專利授權分成,是有數量限制的,超過這個數量後續就沒有分成了,而且不僅僅有數量限制,還有時間限制,隻局限於十五年,因為專利有限期就只有十五年而已。
而湖廣武器公司的分成模式,時間還是十五年的專利有限期內,但是卻取消了數量限制……
整體上來說,馬克勤都不會吃虧。
而且前期的一次性專利授權費也達到了八萬楚元。
對於馬克勤而言,簡直賺嘛了……他在過去短短四五個月時間裡,靠著兩款機槍設計,賣專利就得到了一次性十一萬楚元,後續十五年裡還會有非常可觀,有望達到數十萬楚元的分成。
這往後人生都可以直接躺平了。
而馬克勤也的確是這麽乾的……拿著錢回到老家後,弄了套大宅院,請了幾個仆人,還花高於市場價請了兩個貼身侍女伺候著……有錢不享受,在馬克勤看來那是腦子燒壞了。
當年他那麽努力上學,最後上了個大專,又冒頭搞武器研發創造,為的是什麽?可沒有什麽太高大上的理想,他就想賺更多錢,然後過更好的生活……
如今有錢了,不請兩個貼身侍女享受一番都對不住自己寒窗苦讀十幾年。
而他之前還想著創業,搞個什麽機械公司的,現在也沒啥心思了……現在市場競爭也極為激烈,沒大資本是很難混的,最重要的是創業太累了。
自己都是十幾萬身價,未來幾十萬身價的人了,還創什麽業啊……無數創業者奮戰一輩子都賺不到這麽多錢。
所以也懶得折騰什麽做大做強了,就維持現在的小作坊模式,有訂單什麽的就做,沒訂單也無所謂,反正就隻請了個辦公室文員打雜以及一個技術工,還有兩個不用工錢的技術工學徒,這小作坊日常開始極低。
訂單一時半會也沒有,更多的還是為他個人的一些各種稀奇古怪的設計發明想法服務,把設計的原型出來。
說是機械公司,但其實更像是馬克勤的私人實驗室。
馬克勤這邊年紀輕輕,就開始躺平享受生活了,而花了不少錢拿到專利的湖廣武器公司也是在緊張持續開發測試當中。
並且迅速解決了一些問題後正式定型,陸軍那邊也很給面子,這邊剛定型,那邊就下了五百挺的訂單,準備用於缺水,嚴寒地區使用。
不過其他幾個軍種暫時對這玩意沒想法,主要是陸軍是屬於全球駐防,在缺水,嚴寒地區裡都大規模駐防,並且在這些地區作戰的時候,也會經常進行野戰機動。
但是其他三個軍種卻是沒有這些問題。
海軍,人家的四二機槍主要是用來裝備在艦艇上的,在船上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缺水的,哪怕沒有淡水,但是用海水應急也是可以的。
而海軍陸戰隊規模並不大,一共也才那麽幾萬人,而且海軍陸戰隊主要駐防在各海軍基地裡,執行任務大多也是登陸作戰,在海岸線附近作戰,很少深入內陸地區的。
所以海軍不管是艦艇還是陸戰隊,都沒什麽機槍缺乏冷卻水的問題,所以海軍一股腦使用四二水冷機槍。
近衛軍,人家長期待在本土,雖然會定期輪換一部分兵力到海外作戰,以保持整體的戰鬥力,但是近衛軍輪換作戰的規模不大,所以近衛軍雖然有意向,但是估計數量也不會太多。
武裝稅警,他們規模太小,國內的武裝稅警也很少裝備這些重武器,就算裝備也不缺水,畢竟他們又不會跑到荒漠去作戰,而海外部署的武裝稅警也差不多……畢竟武裝稅警的性質太特殊,是很少搞什麽大規模野外作戰的……
整體上來說,目前的兩種機槍,其裝備對象,主要就是艦艇以及陸軍、近衛軍、少數海軍陸戰隊,海外武裝稅警。
其中艦艇以及陸軍是絕對的大頭。
其中的陸軍,是決定同時裝備兩種機槍……反正使用的子彈都是同一種,子彈供應問題不大,而供彈體系裡統一使用彈鏈,湖廣武器公司的那個什麽直板彈夾陸軍看了一眼就不要了。
湖廣武器公司沒有彈鏈,但是陝甘武器公司有啊,直接多采購一批彈鏈給風冷機槍使用就行了。
陸軍方面正式采購並進行前期的裝備測試後,軍方也正式授予了湖廣武器公司的這種新式風冷機槍正式裝備的編號:四十三年式機槍,也可以簡稱為四三機槍。
而當陸軍開始小規模裝備測試這種四三機槍的時候,也意味著承順四十三年已經到來了。
過去的一年裡,大楚帝國也算是幹了幾件大事,‘東歐糧食生產計劃’算是其中之一,但並不算最重要的,甚至在大楚帝國內部裡,這事的重要性在當年度裡都排不進前三……
畢竟大楚帝國在全球范圍內年年都擴張,年年都打仗,如今打個東歐屬於常規操作,不說帝國高層,就連普通的帝國子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承順四十二年裡真正的頭等大事,當屬於有線電報的大規模建設。
自從年初的時候有線電報的試驗線路獲得成功後,大楚帝國就投入了巨大的資源開始有有線電報線路的建設。
而且電報的建設,可不僅僅是郵政總局的事,還牽涉到了工業部以及鐵路部門。
工業部是因為需要提供大量的電報設備,包括通訊電線,電報的收發設備,電池等等,為了保障供應,工業部指示旗下銅陵礦務公司下屬的特種材料公司為基礎,設立了銅陵電線廠,投入巨資建設廠房,購置設備,以大規模擴大電線的產能。
同時抽調大量的技術人員,資金扶持松江電氣、應天機電、徐州電氣三家機電設備,以生產電報機以及電報機所使用的電池,並且開始進一步研發發電機,電動機等相關電氣設備。
鐵路部門,則是大力支持電報局在他們的鐵路沿線上,鋪設電報線路,減輕長途乾線電報線路的鋪設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畢竟沿著鐵路鋪設電報線路,不用翻山越嶺,還可以直接使用火車作為運輸工具運輸電線杆以及電線等材料,輕松省事。
而這年頭的電報線路鋪設,其實也很簡單的,立個木電線杆,然後拉線就完事了……並且基本都是沿著鐵路或現有的官道馬路上進行建設,沒啥技術含量,更沒有什麽工程難度。
整體施工成本比較低,進度也超級快,短短幾個月時間裡,大楚帝國就建成了第一條長途電報線路,即松江到金陵城,再加上之前建好的金陵到當塗的電報線,在非常短暫的時間裡,大楚帝國就把國內的兩大工業城市以及首都金陵,通過電報線給連接了起來,實現了信息的快速通訊。
順帶著,還有沿途的鎮江,常州,蘇州都實現了通電報。
而這只是牛刀小試而已,在長途電報線路證實可行的情況下,電報局就展開了大規模的電報線路建設。
其中的幾大電報乾線已經快速施工當中,其中的南北線進度最快,這套南北線,就是北到遼東,南到廣州,沿著鐵路乾線一路鋪設。
而圍繞著這條電報乾線,還有眾多的支線,比如濟南到青島,徐州到鄭州等等。
為了管理建設和運營這些電報線路,大楚帝國設立了電報總局,又在各省設立電報局,以省為單位進行電報線路鋪設,再通過若乾乾線電報線路連接各省電報網絡。
今年的電報線路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受限於電線以及電報收發設備都剛開始進入量產,產能有限的情況下,承順四十二年裡一共隻鋪設了三千多公裡的電報線路。
但是到承順四十三年,帝國預計能新建成的電報線路就能夠達到上萬公裡,越往後隨著電報相關設備產能越高,也就能建成越多的電報洗那裡。
五年內,大楚帝國要建成至少總計八萬公裡的電報線路,要求本土范圍,包括南洋,中亞,西伯利亞等地區裡的任何一個省,其省治城市都通電報,以便帝國金陵中樞隨時掌控任何一個省的動向。
同時本土腹地,即傳統的關內十八省地區,要求每一個府都通電報。
大楚帝國在建設電報這件事的熱情,比當年建設鐵路還要更高……因為電報對於帝國高層而言,其實商業應用都是其次,最關鍵的是用來提高金陵和各省之間的信息傳遞速度,以維護帝國中樞對各省各地的控制力度。
大楚帝國太大了……領土遍布全球呢,哪怕不算那些海外領土,隻說本土腹地,南洋以及中亞,再到現在的東歐,這也是橫跨亞洲和歐洲啊……范圍太大了,這對於大楚帝國的統治也形成了極大的挑戰。
之前好歹是因為有了輪船以及鐵路,所以也沒有出現太大的統治問題,但是這還不夠,帝國高層還想要更加穩健的手段。
而快速的通訊方式,毫無疑問是統治偏遠地區的一大利器。
有了電報的話,今天東歐出現大規模的土著叛亂,當天金陵城就能知道相關的消息,進而做出及時反應,進而調動軍隊進行圍剿。
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給前線將領下放幾乎所有的權力,把大規模部隊的調動權力重新收回到京畿。
這是極為重要的。
畢竟維持京畿權威,維持皇權,有三大權限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的,一是人事權,二是財政權,三是軍事權。
只要牢牢手握這三大權限,其他方面就算出現問題也不至於局勢徹底失控……哪怕是極端情況下有地方造反了,京畿也能從容調兵前往剿滅。
這也是為什麽大楚帝國高層,對建設電報如此熱衷,甚至有種不顧成本的緣故……要知道大楚帝國高層決定大規模鋪設電報線路的時候,都還不知道有線電報商業化能不能盈利並維持呢。
但即便如此,帝國高層依舊第一時間就展開了野心勃勃的有線電報建設計劃……電報這東西一開始就是用來進行軍事信息,公文信息傳遞的,至於投入商業應用是後來的想法。
但是帝國高層也沒有預料到,第一條長途電報線路建成並對民間放開,開始商業運營後,其盈利情況遠超想象。
這年頭的電報收發都比較麻煩,對頻段的暫用也是獨佔的……一根電報線路同一時間裡,只能單向傳輸一個信息,你不可能用一條電報線同時拍發兩條信息。
其信息傳輸量極為有限,因此發電報的價格也非常貴,都是按字數算錢,按照電報總局的定價,一封從河北天津發往廣東廣州的十個字的電報,直線距離約兩千公裡,中途橫跨多個省,為此需要支付一楚元的電報費。
(1860,紐約-新奧爾良,約兩千公裡,跨多個州,十字電報二點七美元,以含金量計價相當於一點一楚元)
距離短一些,或者不用跨省的話,則是電報價格要便宜一些,但是依舊很貴。
按照道理來說,這麽貴的電報人們應該用不起,但實際上電報剛開通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多人使用。
尤其是商業機構以及中上階層的個人,他們可不在乎這點電報費,他們更在乎時效性。
再者,這年頭寄信的價格其實也不便宜,這還是建立在有火車和輪船可以方便搭載信件的基礎上。
如果是在火車和輪船出現之前的十年代時期,寄信可貴了,寄一封幾百公裡距離的普通信件花掉一個月工資是常態。
現在雖然寄信價格便宜了,但是對比後世依舊很貴。
這價格對比起來,雖然電報很貴,但是因為有時效性的優勢,再加上普通信件也貴,所以電報進入民間市場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松江這種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電報的收發量極大,導致電報局不斷的架設更多的線路增加通信帶寬,增加更多的電報機。
而電報在商業上的成功,也是讓帝國大規模建設電報線路有了更多的底氣,畢竟可以依托商業電報來回籠建設資金,這對巨大的電報建設成本是極為有利的補充。
電報建設,和當年的鐵路建設路子,都是差不多,以商業線路收入來填補戰略線路的建設以及運營開支。
而電報的大規模建成,也開始迅速改變楚國人的生活……遠距離通信難題的解決,帶來的不僅僅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巨大意義,在商業上也具有極大的意義,並且對民眾的普通生活也有極大的改變。
這些成功,也更加堅定了帝國高層對於大規模建設電報線路的決心。
並且開始琢磨著建設跨海電報,用來連接本土腹地和美洲以及其他海外領地。
尤其是美洲那邊,可沒有陸地能夠直接和本土連接,如果想要讓電報連接本土和美洲,則必須架設跨海電報線路。
基於這樣的硬性需求,電報總局那邊一邊在本土大規模鋪設電報線路,一方面也開始探討架設跨海電報的可行性,並調撥資金和相關技術進行合作,進行技術研發。
同時帝國皇帝羅志學,在肯定了電報總局研發海底電纜技術的同時,也指示了皇家理工學院那邊,展開無線電報的技術研究。
作為一個後世人,羅志學可是很清楚在電報時代裡,無線電報技術才是真正解決遠距離跨海通訊的終極解決方案。
雖然現在技術還差的挺遠的,但是正是因為技術差,所以才要提前指點那些電磁專家們進行專項研究,要不然不給提示,不給扶持,讓科學和工業界隨著既定步調慢慢的搞,等水到渠成的話……保不齊等他死了無線電報都還沒搞出來呢。
因此羅志學直接提示了皇家理工學院的電報項目組,該開始搞無線電報了,利用電磁波來傳遞信息。
羅志學估摸著,按照現在的技術底子,哪怕慢一些,但是十年八年也應該能夠初步搞出來了,到時候正好和有線電報網絡一起組成覆蓋全球的電報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