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走進不科學》第473章 無巧不成書
  第473章 無巧不成書

  隨著王老這聲‘小葛’的出口。

  現場年紀最大的一位老者頓時渾身一震。

  只見他快步向前走了幾步,來到王老身邊用力握著他的左手,眼眶有些發紅:
  “總指揮!”

  王老略顯渾濁的目光在‘小葛’同樣有些枯槁的臉上停留了一會兒,帶著感慨,微微歎了口氣:
  “小葛,這麽些年不見,連你也老了。”

  ‘小葛’聞言沒有接話,但握著王老的雙手卻驟然加了幾分力,顯然也被調動起了情緒

  與此同時。

  王老的生活助理張東則靠近了潘院士與徐雲,低聲對他們介紹道:
  “潘院士,徐博士,這位是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葛同友教授,也是當年王老團隊的成員之一。”

  “葛同友教授的履歷比較複雜,他早些年在海軍服過役,主要負責聲呐平衡方面的問題。”

  “後來因為某些局勢原因,國家開展了三線縱深建設,葛教授先被調去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他在王老手下協助完成了東方紅一號的相關設計,多年後又被調到了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一直待到了退休。”

  “兩位應該都聽說過西昌發射基地的成名作東方紅二號吧,那顆衛星裡就有葛教授的貢獻——他是機械消旋方式的項目總負責人和第一完成人。”

  聽到張東的這番介紹。

  潘院士和徐雲看向葛同友的目光頓時嚴肅與崇敬了不少。

  在華夏近代史上。

  “幹部南下”可謂是一次重要的戰略行動,許多南下幹部一離鄉就是整整一輩子。

  實際上不僅葛同友。

  徐雲的外公也是一位從海岱省文登南下的幹部,他在魔都遇到了籍貫是陝省的徐雲外婆,二人在杭城結婚,最終扎根在了福建,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南下和三線建設這兩個詞看起來有些輕飄飄,但對於很多親歷者來說,這兩個詞卻涵蓋了他們的大半生。

  不過葛同友顯然也知道眼下的情況不適合長談,因此在寒暄完畢後,便主動給王老充當起了介紹人:

  “王老,這位是發射基地的****董政委.這位是指揮控制大廳的總調度員張指導.”

  “這位是負責長征系列對外高通量通信服務的黃經理”

  隨著葛同友的介紹,現場這幾人的身份也逐漸變得清晰了起來:
  三位基地的主要領導,三位技術端的研究人員,外加葛同友以及另一位名叫郭蕤的退休老幹部。

  迎接陣容不算高調,沒有什麽鑼鼓喧天的排場,但該給的尊敬還是都給到了。

  王老此番名義上來西昌基地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基地近況以及看看老朋友,並沒有在車上就把意圖說出來。

  因此在寒暄完畢後。

  眾人便在現任長征三號火箭總設計師李華的帶領下,開始繞著園區參觀了起來。

  “王老。”

  跟隨在王老身邊,李華的表情顯得有些局促,畢竟這位可是華夏衛星航天的奠基人來著:

  “這些年間我們基地的布局還是老樣子,主要分成發射塔架、指揮控制大廳以及後勤中心三個模塊,不過內部的設備卻更換了很多。”

  “例如不久前指揮控制大廳剛剛與總裝備部的電子信息基礎中心合作,升級了‘伏羲’火控調度系統,千次信號模擬的錯誤反饋比之前下降了一點五個數量級。”

  “另外發射架去年年末也同樣進行了維護更換,上個月的13號我們才發射了一顆亞太6E衛星呢。”

  “當然了,發射架的總數還是沒有變。”

  王老輕輕點了點頭。

  說起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它有著兩個發射塔架。

  但鮮少有人了解的是,這兩個發射架的編號不是一二,而是二和三。

  最早的1號發射架至今都沒有完成,它的使命其實相當魔幻:

  它是為曙光號載人飛船設計的的發射工位。

  曙光號飛船就是赫赫有名的714工程,以海對面“雙子星”飛船為藍本,在東方紅1號衛星之後被提出。

  714工程還從空軍選拔了一批預備航天員,但因為資金與技術問題,最終被迫取消。

  不過民間一直有一種不知道從哪裡衍生出來的傳聞,說是714其實成功了,送了兩個人上天並且至今健在,沒新聞報道是因為沒解密.
  離譜的是信的人還挺多的,問就是最高機密不能輕易公開。

  好了,言歸正傳。

  今天是個蓉城難得的大晴天,在戶外溜達不僅不遭罪,反倒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兒。

  眾人就這樣邊走邊聊,李華又對王老介紹了一圈基地內的其他設施。

  差不多一個小時後。

  一行人最終抵達了西昌發射基地的指揮中心。

  這年頭的衛星發射基地任務很複雜,除了國家發射任務外,更多的還是商業外包。

  尤其是東南亞一些小國,經常會把發射任務外包給華夏的幾處基地進行。

  因此今天雖然沒有國家發射任務,指揮中心內部卻依舊相當熱鬧。

  從進入大廳開始,就不斷有拿著文件或者對通訊器說話的研究人員快步走來走去,遇到李華等人的時候還會主動打招呼。

  “王老,不瞞您說,在沒有發射任務的時候,我們園區內員工最多的地方就是指揮中心和供電站。”

  來到一間安靜的會議室後,李華很是熱忱給的王老倒了杯水,笑著說道:

  “當然了,白天的話,宿舍那兒的人也很多——畢竟咱們搞科研的都是夜貓子嘛。”

  “多謝。”

  王老客氣的朝他道了聲謝,隨後看了眼身邊的徐雲,緩緩開口道:

  “對了,小李,我離開一線有些年了,不知道現在咱們的星載儀器可以做到什麽精度的運載平衡了?”

  “星載儀器嗎”

  李華頓時表情一肅,思索片刻,看向了身邊的葛同友:

  “葛教授,您是這方面的專家,要不由您來和王老說說?”

  “沒問題。”

  葛同友很爽快的點點頭,表情看上去頗有些躍躍欲試:
  “總指揮,您想了解的是軌道衛星,還是空間站上的設備?”

  王老想了想,指著會議室投屏上的一顆衛星圖標道:

  “空間站就不必了,就說說軌道衛星吧。”

  葛同友從桌上拿起杯水潤了潤喉嚨,組織了一番語言,方才繼續道:

  “沒問題,總指揮,不瞞您說,如果您問空間站方面的事兒,我反而還說不出多少條條道道呢。”

  “目前軌道衛星的星載設備名目看起來不少,但實際上的大類並不多,基本上都是傳感或者成像設備——當然了,激光武器那種概念性的東西不包括在內。”

  “咱們國家目前在這方面的穩定性嘛在全球坐二望一。”

  說著他頓了頓,又繼續道:
  “我們在22年初就優化了引力牽掣的計算模型,擬合曲線參數達到了28800+。”

  “舉個例子,去年通過長征某型號火箭發射的某某成像衛星,90分鍾內對同地區拍攝的照片,在擺幅、偏振以及擺頻等參數誤差都在萬分之五六左右。”

  聽聞此言。

  徐雲忍不住掀了掀眉毛。

  他的專業與人造衛星沒什麽關聯,但張和光也就是科大校內天文台的那個好基友,卻是個天體物理博士。

  加之重力梯度儀本身和衛星也有一定交集,因此徐雲早很之前——早到諦聽項目組成立的時候,就曾經了解過一些航空方面的知識。

  衛星上天這過程在高中物理書上的描述其實很簡單,也就是發射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就行了。

  然後一般還會加上一句也是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最大速度雲雲。

  但實際上。

  對於載有儀器的衛星來說,圍繞地球運動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因為這涉及到了拉格朗日點的問題。

  所謂拉格朗日點,指的是兩大物體引力作用下,能夠使小物體穩定的點。

  一個小物體在兩個大物體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間中的一點,在該點處,小物體相對於兩大物體基本保持靜止。

  每個星體之間的拉格朗日點都有五個,用L1到L5表示。

  目前地日系的L1點已經有SOHO衛星停駐,L2點則更熱鬧一些。

  海對面的宇航局的WMAP探測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咱們的嫦娥2號衛星都進駐過L2點。

  某種程度上來說。

  拉格朗日點才是星空中最穩定的點位,所以也被稱之為太空中炮姐的胸.咳咳,太空中的停機坪。

  換而言之。

  不在這五個點的衛星運行倒是沒啥問題,但由於引力拖拽作用,衛星每繞地球一圈,上頭的儀器多少都會偏移一點。

  細化到成像衛星方面,就是繞過相同區域的時候,擺幅、偏振以及擺頻這三個參數的參數誤差了。

  目前國際上星載儀器技術最強的依舊是海對面,這點從衛星總數上就不難看出一二。

  截止到今年1月1日,地球軌道上有4582顆人造衛星在工作,其中光海對面的衛星就有2944顆。

  華夏的中國衛星則是499顆,毛熊169顆。

  如果將沒在工作但也沒掉下來的衛星算上,目前地球軌道上一共有六千多顆人造衛星。(參考自UCS官網,ucsusa.org/resources/satellite-database)

  按徐雲之前了解到的信息。

  國內19年那會兒的參數誤差大概在千分之1.5到2之間,不過一般成像衛星的成像寬幅都在10公裡甚至更高,所以這種誤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海對面則在萬分之3到4,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毛熊和兔子差不多同檔,也是千分之1.5左右。

  而這三家之後,其余各大國家地區的差距就逐漸離譜了。

  例如霓虹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誤差,甚至能出現百分之幾.
  結果徐雲沒想到的是。

  現如今的西昌基地,居然能把誤差縮短到了萬分之五六?

  王老從20年開始就一直在接受治療調養,這種比較細化的消息他確實不太了解,因此此時同樣有些意外。

  不過很快。

  他便回過了神,朝一旁的徐雲招了招手:

  “小徐,你過來一下。”

  徐雲乖乖上前。

  隨後王老拍了拍徐雲的肩膀,對葛同友和李華介紹道:
  “小葛,小李,小徐的身份剛才小潘都介紹過了吧?”

  葛同友和李華齊齊點了點頭。

  在之前遊園的時候,潘院士便把徐雲的身份介紹給了他們二人。

  實際上即便潘院士之前不主動介紹,葛同友他們也早已認出了徐雲的身份——眼下距離發布會才結束20個小時不到呢。

  徐雲在發布會上的表現可謂極其亮眼,現在據說網上還有人組建了叫什麽“i啾”的粉絲後援團,葛同友不可能不認識徐雲。

  不過另一方面。

  葛同友等人也僅僅知道徐雲是個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學霸,其他方面的情況就不太了解了。

  原先葛同友還以為徐雲只是個拎包的小透明,但此時看來
  似乎並非如此?

  恰好此時,王老又開口了:

  “小葛,你可能不太清楚,小徐的手上現在有一個課題.或者說項目,內容是和發布會上的盤古粒子有關。”

  “不過這個項目在立項之初並不是為了研究暗物質,而是為了延長盤古粒子的存活時間,讓它能夠運用到重力梯度儀上。”

  葛同友頓時一愣:
  “重力梯度儀?”

  眼見王老此時說話有些吃力,他身邊的徐雲便主動接過了話頭,對葛同友道:

  “沒錯,另外葛教授,在今天上午的時候,我從某個渠道得知了一件事”

  徐雲簡單的把永陵挖掘的事情給葛同友介紹了一遍,又重提了定陵慘劇的故事,讓眾人逐漸對大體情況有了個初步認知。

  葛同友靜靜聽完徐雲的介紹,表情若有所思:
  “所以徐博士,你的想法是讓西昌基地為你們解決載體平台平衡的問題?”

  徐雲點點頭,繼續說道:

  “是的,葛教授,由於條件所限,完整版、能夠長期巡航在華夏疆域上空的重力梯度儀,一時半會兒肯定落不了地。”

  “但永陵的面積卻不過0.25平方千米,很多量產化的問題其實是不需要考慮的——說直白點,在硬件方面我們堆都可以堆出來一套‘試用裝’。”

  “但硬件好解決,技術方面我們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只能蹭著王老的車到咱們基地這邊求個援.”

  雖然徐雲直到出發前都不知道王老給他搭了個橋,但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不能說是被王老硬拽到這兒的,人家可是好心幫忙呢。

  不過令徐雲有些意外的是。

  聽到他這番話後。

  葛同友、李華以及另外一位項目組的負責人,臉上齊齊露出了些許有些微妙的表情。

  隨後葛同友思索片刻,朝李華打了個眼色兒。

  李華朝眾人做了個抱歉的表情,快步走到一個角落翻找了幾下。

  一分鍾後。

  他拿著一份牛皮紙封裝的文件袋回到了眾人身邊,把文件袋遞給了徐雲:
  “徐博士,你看看這個。”

  徐雲見狀眨了眨眼,好奇的接過了文件袋。

  文件袋的封口使用的是細線纏繞,徐雲輕輕轉動絲線,很快將文件袋啟封。

  緊接著他伸手探入其中,慢慢抽出了一份傳真文件。

  只見文件的開頭,赫然寫著一行字:

  《關於重力梯度儀部分組合件設計的協作意向函》

  意向申報單位:吉林大學

  申報人:黃雨婷。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