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人類物理史上排名第三的天才!
“.”
看著面前光幕的提示。
徐雲臉部的肌肉抽動了幾下,心情隱約有些微妙。
這算是收flag了嗎
其實說句實話。
從當時掌握的情報來看,徐雲的推導思路並沒有太大問題:
威爾和湯姆遜在報出姓名時光環沒有任何提示,同時湯姆遜又明確表示,自己要去劍橋找一位老教授。
考慮到主線人物必然和湯姆遜有關,光環似乎也喜歡去發掘一些冷門人物。
徐雲以此想到了霍普金斯身上,推導過程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找不出太大疏漏。
結果沒想到.
威爾這個名字其實是個馬甲號,這個蘇格蘭青年的真實身份tmd居然是麥克斯韋!
那麥克斯韋啊
在徐雲穿越來的21世紀。
有兩個問題在民間一直都頗有爭議,基本上一提出來就必然出現撕逼。
一是豆腐腦的甜鹹辣黨之爭。
二便是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人之中,誰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很早之前提及過。
《自然》並沒有在2000年的時候,評選過千年以來最偉大的20位物理學家,那是天涯論壇傳出來的流言。
因為對於網站、雜志來說,沒有人敢以官方的身份在這種問題上予以定性。
但另一方面。
那些期刊網站雖然不會自己站隊,偶爾卻會提供平台,組織一些讓業內人士進行投票選擇的活動。
例如Physics World和Physics Web Survey就經常搞這種事情。
從1999年至今。
由JCR分區中Q1區的核心期刊組織過的科學家評選有29次。
B某C電視台在還沒搞出那些陰間操作前的ICONS欄目,也曾經在2007和2011年組織過兩次評選。
29+2=31。
這個數字便是新世紀以來,權威期刊以及媒體組織過的科學家評選總次數。
而在這31次評選中。
小牛或者說老牛佔據第一的次數有14次,愛因斯坦則是17次。
二者打的可謂是難解難分。
而就在第一那倆神仙爭來爭去的同時,老三這個位置卻有一個人穩如泰山。
他便是麥克斯韋。
在這31次評選中。
除了伽利略佔據四次、普蘭克分走三次之外。
剩下的24次評選出的第三名,無一例外全都是麥克斯韋。
那麽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呢?
1831年6月13日,麥克斯韋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生。
他的父親是一位辯護律師,名叫詹姆斯·克拉克。
麥克斯韋之所以會多出一個“麥克斯韋”姓氏,是因為克拉克家族和麥克斯韋家族關系深厚。
例如小麥克斯韋的曾祖母就來自麥克斯韋家族,並且小麥克斯韋他爹還繼承了麥克斯韋家族的一些地產。
不過幼年時期的麥克斯韋雖然家境殷實,但因為口音濃重等問題經常遭到同齡人的嘲笑。
所以他的性格比較孤僻,不太喜歡講話。
8歲那年。
麥克斯韋的母親患病去世,導致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不過幸運的是。
麥克斯韋的父親並沒有放棄對他的關愛,而是積極鼓勵和陪伴他成長,並且將他送入了愛丁堡公學就讀。
15歲的時候。
麥克斯韋在愛丁堡皇家協會學報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卵形線》。
1847年。
16歲的麥克斯韋如願進入了愛丁堡大學。
此後他連續四年獲得年級第一,同時還蟬聯了四屆蘇格蘭大學的calm金獎章——就是湯姆遜獲得過一次的東西。
1850年。
愛丁堡大學表示我們這座小廟容不下這尊大佛,要不麥神您還是另投他處吧。
而此時劍橋大學的校董事會,則在討論是否要將三一學院的減肥生廢除——畢竟這玩意兒小兩百年來就只有小牛一人通過了考核,設立起來基本上有等於無,沒啥意義。
在這種背景下。
有人提了個建議:
反正不要錢,要不讓小麥同學來試一試?
如果連他都不行,那就乾脆取消了吧。
於是麥克斯韋在威廉·湯姆遜的護送下轉入劍橋大學,最終順利通過考核,成為了繼小牛之後第二位三一學院的減費生。
入校後。
他先是被吸收進了劍橋大學的劍橋使徒社,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劍橋使徒。
23歲那年。
麥克斯韋從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數學系畢業,而這也是很多人為數不多對麥克斯韋產生質疑的地方:
小麥畢業時的成績只有年紀第二名。
這就好比網文小說裡某天才入宗,宗門派遣長老不遠萬裡護送,入宗便位列核心弟子,功法和資源全部拉滿。
結果宗門大比的時候呢,他才得了個第二名,這就有些對不起他之前的光環。
但實際上,這事兒的背後另有隱情,遠遠不是看上去這麽簡單。
只是不知為何,國內的許多資料庫都將這段內容隱去了。
好在麥克斯韋作為歷史名人,很多權威的外文期刊上都有詳盡的介紹:
那時候英國的大學學位叫做Honours Degree,也就是榮譽學位。
榮譽學位分成四等,一等最高,四等最低。
當時學院給小麥的要求是必須拿到其中的一等學位,即First honours Degree。
整個考試階段持續22天,內容11門。
其中有3門必考,所有科目的滿分都是100分,即總分1100分。
一等學位的最低分數線為770分,只要考過的科目裡包括了三門必考並且總分達標,剩下的科目可以放棄不考。
結果考試期間小麥父親忽然病危,所以歸家心切的小麥,整個考試階段隻考了八門課程。
等達到了一等學位分數線後,他便放棄了剩余三門考試,直接趕回了愛丁堡。
小麥八門的成績是793分,第一那位則是11門總837
如果小麥把那剩余三科考完,分數百分百穩穩破千。
所以這事兒真不算啥黑點
畢業後的1855年,麥克斯韋讀到了大神法拉第的著作《電學實驗研究》。
他被書中各種各樣的電磁感應實驗所吸引,正式開始研究電磁學。
從此一發不可收,開啟了自己的掛壁之路。
1855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法拉第的力線》。
他第一次試圖將數學形式引入法拉第的力線概念,從而初步建立電與磁之間的數學關系。
這篇文章引起了物理學界的重視,也得到法拉第本人的讚揚。
1862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第二篇論文——《論物理學的力線》。
在這篇論文中。
他首次提出了“位移電流”和“電磁場”等新概念,對電磁理論給出了更完整的數學表述。
1864年。
麥克斯韋發表了第三篇論文——《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
這篇論文中不僅給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還首次提出了“電磁波”的概念。
後來他還寫出了《電磁通論》這部著作,籌建了劍橋大學的第一所物理學實驗室——卡文迪什實驗室,並且擔任了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麥克斯韋在他活著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受到符合其身份的尊重。
恰恰相反。
當時哪怕是劍橋學院內部,都有很多人認為他走的是歪門邪道。
當年他進入三一學院時有多光鮮,中年時便有多淒涼。
因為他的理論實在是太精深複雜,公式過於抽象,很難被大眾理解。
所以在牛頓力學依舊仍佔主導地位的當時,並未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
在麥克斯韋去世那年,當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宣傳電磁波理論時,只有2個聽眾願意聽他上課。
一個是來自海對面的研究生,另一個是後來發明電子管的弗萊明。
某種程度上來說。
麥克斯韋有些像是《迪迦奧特曼》中那位發現了滋爾達氣體的根津博士,明明研究的方向意義非凡,在現實中卻是一位棄兒。
1879年11月5日。
麥克斯韋在劍橋因胃癌逝世,享年僅僅.
48歲。
如果小麥能多活個十幾二十年,整個世界的格局恐怕都會不一樣。
因為在他去世後的第九年,年輕的德國物理學家赫茲便會通過實驗首次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真正驗證了麥克斯韋理論的正確性。
自那以後。
麥克斯韋的貢獻和地位,方才得以被全世界承認。
可惜天妒英才,麥克斯韋去世的太早太早了.
總而言之。
麥克斯韋的人生,可以算是一個典型的V字型。
也就是年輕時名頭極盛,在接觸電磁學後的中年陷入低谷,死亡後幾年開始驟然攀升。
也正因如此。
才會有人在湯姆遜的護送過程中,想要下黑手將麥克斯韋置之死地:
這時候的麥克斯韋還是個妥妥的‘天驕’,集萬千光環於一身,實在是太耀眼了。
用後世的概念舉例。
此時的麥克斯韋差不多就是高考考了750分,大學年年4.3績點,本科期間發表了十篇一區論文還被提名了菲爾茲獎的性質。
很多人認為他今後可以達到小牛的高度,再不濟也是某個領域的領軍人。
這樣一尊潛力股被劍橋大學收入囊中,自然就會有人想要下盤外招了。
畢竟這種下黑手的做法在古今中外的學術界都有先例,涉及到了人性和利益的雙重陰暗面,給人類的科學史造成的損失堪稱無法估量。
例如小牛在擔任盧卡斯教授的時候就被人下過毒,錢老回國時曾經兩次被暗殺,另外還有張首晟、任偉、肖翔這些人才的去世等等。(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一下這幾位,太敏感就不在正文詳述了)
甚至在離副本時間線很接近的1832年,便有一位另一位天才剛剛隕落於可恥的陰謀中:
此人便是伽羅瓦。
他是數學史上的一位超級天才,可惜和阿貝爾先被柯西坑了一波,後來又遇到了海王斯蒂芬妮,誤入了一個圈套:
當時有人以“情敵”的身份向他發來了一份挑戰書,表示要和他槍戰決鬥。
伽羅瓦在決鬥中被下了黑手,選中了沒有子彈的手槍,對手則是一位槍法精湛的軍人。
最後伽羅瓦腹部連中三槍,送到醫院後因搶救無效死亡,年僅21歲。
而在決鬥的前不久,伽羅瓦根據決鬥要求寫下了遺書——他隻用三天時間便完善了群論,將自己的名字永遠的刻錄到了數學史的裡程碑上。
在漫長的科學史上,類似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看似風平浪靜的洋面之下,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暗流在湧動激蕩。
話題再回歸原處。
在後世的學術界和歷史界,麥克斯韋都被賦予了極高的地位。
尤其是他所歸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猶如作者中的耳根,乃是業內的重中之重。
2004年,英國的科學期刊《物理世界》舉辦了一個活動:
讓讀者選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公式。(Physics World官網搜索the greatest equations ever就可以搜索到了,不過實際上是二十個,很多文章化簡成了‘十大最偉大公式’)
結果麥克斯韋方程組力壓質能方程、歐拉公式、牛頓第二定律、勾股定理、薛定諤方程等方程界的巨擘,高居榜首。
但另一方面。
某些程度上與老蘇一樣,麥克斯韋也是一個存在嚴重信息壁壘的人物。
出了學術界和歷史界,很多普通人就比較懵圈了:
麥克斯韋方程組這玩意兒真的有那麽猛嗎?
怎麽說呢
麥克斯韋方程組所以民間名氣不夠大,很大部分是吃了內容上的虧。
你看牛爵爺的三大定律,咱們中學的時候就能看懂。
公式的話說來說去,也就是圍繞著“F=ma”轉,非常簡單。
愛神的“相對論”嘛
雖然很多人不明白具體內容,但它逼格高啊,動不動就是時間空間三維四維啥的。
公式的話,E=mc^2,至少看起來簡單好記。
可麥克斯韋的方程組呢?
看看它的積分內容吧:
∮sD·dA=Qfs
∮sB·dA=0
∮sE·dL=-(φbs)/T
∮sH·dL=Ifs+(φds)/T
上面這個還是經過天才物理學家奧利弗·亥維賽“改良”的版本,原版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有20個方程式,更要命。
比如隨便解釋一下第三個公式吧:
左邊表示通過閉合曲面S的電通量,E是電場強度。
我們把面積為S的閉合曲面分割成許多小塊,每一個小塊用da表示,那麽通過每一個小塊面積的電通量就可以寫成E·da。
套上一個積分符號就表示把所有小塊的電通量累加起來,這樣就得到了通過整個閉合曲面S的電通量。
右邊那個帶了enc下標的s就表示閉合曲麵包含的電荷量,ε0是個常數。
因為這個閉合曲面S是可以任何選取的,它可以大可以小,可以是球面也可以是各種亂七八糟的閉合曲面,由此引申出了散度。
進而將電場E在一個點上的散度,被定義為電場通過這個無窮小曲面的電通量除以體積
暈了沒?
暈了就對了。
所以一般人完全不懂這玩意兒到底是啥意思,就更別提它的價值了。(真的想了解的同學推薦一本書,《圖解直觀數學譯叢:麥克斯韋方程直觀》,20塊左右)
一旦某個人物或者內容無法出現在初中或者高中教材上,他的傳播范圍便會受到極大的局限性。
概括來說。
麥克斯韋的最大貢獻,就是參與了電磁理論的奠基。
搞清了光、電、磁的真相,最終幫助人類駕馭了電磁波。
沒有麥克斯韋,就沒有電磁波的廣泛應用或者說會晚很多年。
不會有手機、無線電、廣播、微波爐、雷達、跳蛋、衛星、CT……
人類社會,將完全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歷史的發展,也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總而言之。
在科學史上人們普遍認為,牛頓把天上和地上的運動規律統一起來,是“第一次”大統一。
而麥克斯韋把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第二次”大統一,地位可見一斑。
另外再說個小彩蛋。
如果回顧麥克斯韋出生和逝世年月,你會發現兩個驚人的巧合:
麥克斯韋出生的那一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
麥克斯韋去世的那一年,愛因斯坦出生。
有些時候命運是真挺神奇的.
視線在回歸原處。
總而言之。
如今隨著徐雲的出現,小麥同學的這遭劫難算是順利渡過了,接下來便是一路坦途。
與此同時。
光環也有了後續的變化
【副本主線任務生成中】
【滴,副本主線任務已生成】
【任務名稱:小麥同學,你也不想看湯姆遜先生被釘在恥辱柱上吧?】
心臟有點不舒服,周日醫院心臟科網絡上掛不到號,不知道值班醫師能不能檢查.
明天先去醫院看看,有可能明天沒更新,一覺醒來發現對應心臟的背後長了個挺大的痘痘,有點慌,不知道是免疫力降低了還是心臟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