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此等!聽政!
便在秦文遠攜夫人們於阿拉伯半島上的國度遊玩,隨行的大唐商人於此展開與阿拉伯人的商貿活動之時,大唐帝國皇宮中,李治所患的風疾之症卻是有些加重。
此時,已經依附高句麗的百濟勢力再是發生動亂,時已接任生母高句麗女王之位,為高句麗王的秦文遠次子秦曉勇,率高句麗軍和徐家軍組成的聯軍直趨百濟都城“泗沘”平亂,此戰有驚無險,百濟國謀反的扶余家族雖率軍殊死抵抗,終不是聯軍一合之敵,不得已棄城歸降,百姓感念高句麗王師軍紀嚴明,進城秋毫無犯,遂皆服之,自此,百濟滅亡。
秦文遠三子秦曉鋼於東北“龍城”王府聞得二哥秦曉勇大捷,率叔父司馬雲天、盧青凌、羅士信等一幫老將入高句麗國面見二哥,提出使東北與高句麗兩地合縱連橫,加大商貿等便於民生的舉措。
自家兄弟當然什麽都好說,結果必然是皆大歡喜。
此後、秦曉鋼將精力放在屬地的西北面,以治理各部少數民族勢力的事宜為重點,這小子的生母是契丹族彩霞公主,自然得契丹族大力支持,使他管轄的地區,各族百姓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迅速,其麾下秦軍當真是兵強馬壯,猛將如雲。
李治病症加重之後,皇后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隨著皇后的勢力壯大,武則天抓權、培植心腹勢力的手段是兩不誤,皇上李治為此甚是不滿,帝、後之間漸漸產生矛盾,二人的關系漸行漸遠。
皇上與皇后的關系出現縫隙,對處置朝政軍機之事時有意見不同之處,卻是對招秦曉樂為駙馬之事,二人倒是意見統一,言待徐天遠航歸來,宮中便傳旨將太平公主許配徐曉樂,使這小子為駙馬都尉。
自此、李治時常將秦曉樂叫在身邊陪他往禦花園散步、閑聊,對這小子時常說些新穎、沒聽過的言論,使他聽來常常被逗得“哈哈”大笑,看秦曉樂那才叫做一個喜愛。
因為病症斷續好轉,李治的心緒也是隨著病情的變化有些喜怒無常,朝臣們皆是對皇上這等心緒好生應對,生怕觸了皇上的霉頭而被斥責,便是這等情形下,卻偏有不信邪的朝臣以為有皇后撐腰硬是要往皇上的槍口上撞,使早就看李義府不爽的皇上,終是決定要除去皇后身邊這條甚是得寵的惡狗。
也是這李義府不知好歹,隨著手中權勢越來越重,在出任朝廷中書令後,竟然不知自己有幾斤幾兩,仗著自己有些心機和得皇上、皇后的寵信之時,對諸多朝臣皆不放在眼中,行事跋扈至極,胡作非為,敢將大理寺中關押的犯官家眷逼為侍妾,又因害怕事情敗露,設計逼迫大理丞自殺來掩蓋惡跡,他自以為做得天衣無縫,不料卻被皇上斥責其行事不要做得太過,這廝見皇上並沒追究他的罪責,不知收斂卻更是囂張,於朝堂上也是為所欲為。
侍禦史王義方對李義府的囂張氣焰實在看不下去,上表彈劾這廝擅殺大理丞應該獲罪。
李義府當庭辯駁,卻被王義方斥得啞口無言,不料皇上再次放過他不說,反而將王義方貶為司戶,這廝自然高興,囂張的氣焰更是暴漲,退朝後,竟然當著眾多朝臣之面大肆嘲諷王義方多管閑事,使諸多朝臣對他皆是敢怒而不敢言。
按說,這李義府得皇上如此寵愛該當盡心盡力效忠李治才是,卻不料這廝不知低調行事卻膨脹得做人做事皆忘乎所以,也不想想是誰讓他有如此大的權勢,竟然敢對皇上開始施陽奉陰違的辦事態度。
隨著李治與武則天的關系貌合神離,李治發現這廝對皇后倒是言聽計從,逐漸意識到李義府的存在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遂下了決心一定要鏟除這個不知恩義的小人。
其時,李義府的生活非常鋪張浪費,在長安城中也是大行欺男霸女之事,這且罷了,這廝還仗著自己的權勢竟然狂妄到建造當時大唐最奢侈的祖墳,如此不符禮製的事,使朝廷諸多官員極為憤恨和不滿。
李治獲悉此消息後,怒斥並警告這廝行事太過囂張,並責其自省思過。
李義府聞皇上所言,不但不知錯認罪,反而狂妄至極,當真是耗子和貓睡覺不知死活,竟是敢反問皇上李治是誰把這消息告訴他的。
李治被問得怒極大笑,想如此高傲,目中無人的臣子朕還沒有見過。
“行!朕便看你能跳到幾時,不怕你今日跳得歡,待朕慢慢拉清單,屆時,朕要讓你知道誰才是帝國的真正統治者。”
李治如是所想卻是礙於朝廷中大臣時已分為帝黨和後黨兩派之故,想李義府如今得皇后撐腰,欲要鏟除這廝得尋個好的時機,否則、打蛇不死反被蛇咬便要鬧出大笑話了。
朝堂上,李治如是所想,暫且忍下這口惡氣,大笑過後,滿臉陰沉宣布散朝。
朝堂上發生的事盡在大臣眼中,帝、後兩黨的臣子各有想法,李義府回轉府邸,回想起朝堂中皇上怒極的笑聲,也是感覺到了皇上的煞氣,奈何這廝卻並不在乎,仍然我行我素,竟是在後來的行事中惹到了徐曉樂。
卻原來那日之後,皇上開始疏遠並時常於朝會上申斥李義府,這廝終於感受到了危機,為了穩定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因為迷信之故,請來一位江湖術士到他府上望氣,看看如何再能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視,術士告訴他只要在他府裡某間房中積財二千萬銀兩便可。
李義府聞術士之言,想一時那裡去湊來這多銀兩,縱觀長安城中各家的底子和在東西兩市中各府的產業,怕是只有秦家能立時拿出二千萬銀兩現銀,左思右想之下,這廝竟然把心思動到了秦曉樂的身上,以為這小子年輕好打整,隨便施計嚇嚇這小子,二千萬銀兩便得來全不費功夫。
他也不想想秦家豈是好相與的,莫說“齊王府”中有徐家大小姐坐鎮,便是秦曉樂這猴精的小子又怎會怕了這等毫無根底,不過是仗著有皇后撐腰的官吏。
這廝知道長安城中盧家與秦家的關系,尋到徐曉樂,說起長安城中盧家的產業“群芳齋”裡有人聚會欲行謀叛之事,朝廷將派兵抓捕盧家兄弟並沒收盧家在長安的產業,以此威嚇秦曉樂為了盧家兄弟的安危而按照他的算計,無奈拿錢破財消災。
秦曉樂自然不會相信這廝所說,問過盧家兄弟近日“群芳齋”中的情形,得知純屬子虛烏有之事,想著這廝竟敢打自己的主意,忽悠自己拿那麽大數額的銀兩,實是狗膽包天,遂與二兄弟商議欲擺這廝一道,看看他究竟是幾個意思,想要從老虎嘴裡拔毛,也不看看自己是個什麽東西。
秦曉樂假裝得誠惶誠恐,邀請這廝往“群芳齋”中商議如何拿銀兩破財消災之事,而這之前便將人手安排妥當,於“群芳齋”中設下仙人跳的局,屆時要這廝好看並認得你家徐爺。
李義府如何想到秦曉樂小小年紀便有這麽大的膽子,他是把自己看得過重,以為自己在長安城中是老子天下第一,想到就要到手的銀兩,這廝心中不提有多麽的開心,哪裡還會去想此是否別人設下的局,竟是應允秦曉樂相邀,府中更衣之後,帶著幾個府中侍衛便往“群芳齋”赴約。
有道是;“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這一去,李義府終是自毀前程,再無有翻身的機會不說,更是丟掉自己的小命。
卻是皇上李治抓住這廝痛處,終是去了這個心腹大患!
長安城“群芳齋”中一間裝潢考究的花廳裡,李義府大哧哧躺坐椅中,秦曉樂一旁裝得如個小二般殷勤恭敬,又是端茶、又是遞水地侍候這廝。
“李大人;群芳齋的事還望你高抬貴手,些許銀錢,待大人於此玩樂盡興離開之時,小子當如數奉上。”
“好說、好說!徐小將軍懂得進退,他日必定為帝國俊彥,屆時許某怕是也要仰仗小將軍關照才是。”
“大人言重;小子如何敢當!”
秦曉樂這話說過,拍手招進位長得千嬌百媚的女子,微笑說道。
“你且好生侍候李大人,小爺重重有賞。”
女子媚笑應允,說話間便移步主動坐進李義府懷中,那風騷的浪勁,半推半受的嬌媚勁端是撩人。
秦曉樂見狀,冷笑告退,言及許大人於此好好享受,自己往外去準備銀兩。
李義府此時已然被懷中的女子撩撥得不知東西南北,哪裡還顧得秦曉樂,早是心蟲上腦,巴不得秦曉樂趕緊離開房間他好行淫欲之事。
秦曉樂離開房間,出屋不久便使府中帶來的親衛將李義府的侍衛全部控制,房中那挑逗李義府的女子聽得屋外有“碰碰”的敲門聲音響起,一把推開使她厭惡的男人,立時變臉,扯著喉嚨便開始大聲呼叫。
“救命….…救命啊….…!”
隨著這呼救的聲音傳出,數位壯漢衝進屋子,其中一位壯漢焦急說道。
“娘子;你怎麽啦,是這個痞子欺負你嗎?”
“相公;這惡人將奴家逛騙到這房中欲行不軌,奴家已然是沒臉活了,相公可要給奴家做主啊.……嗚.……嗚.……!”
壯漢聞言,將女子拉到身後,捏住李義府的脖子怒道。
“朗朗乾坤;你這廝竟敢調戲、欺辱老子的媳婦,兄弟們,給老子狠狠的打。”
隨著“打”字出口,數位壯漢皆是對李義府拳打腳踢,直是將這廝打得鼻青臉腫,大聲呼叫自己帶來安置於門外的侍衛,卻哪裡還有人前來救他。
待得這廝被修理得差不多了,秦曉樂嬉笑走進房中,蹲在已然被打得滿地找牙的李義府身邊,嘻皮笑臉說道。
“喲!李大人這是怎了,小子請你來此處玩樂,可沒讓你調戲良家婦女,識相的便說說你要那麽多銀兩做甚,看在皇后娘娘面上,小子可以救你出去,否則,嘿嘿、就你調戲良家婦女一事,便是被這些大哥打死,也與小子無乾,休怪小子見死不救。”
李義府聞言,此時如還不知自己是墜入了眼前小子設下的圈套,那他真的是白混了這麽久的官場,白在人世活了這麽久。
這廝是個識時務的人,知道今日如不說出個顆顆,怕是老命得交代在這裡。
眼看秦曉樂沒有多少耐性等他開口,欲退開讓那些壯漢繼續毆打自己之時,李義府終是說出自己因府中要積聚財氣,欲使誣陷盧家兄弟的計策迫秦曉樂拿出銀兩破財消災,
聽到這廝道出的實情,秦曉樂真尼瑪被雷倒了,氣得甩手左右開弓便給這廝幾個耳括子。
“你特麽是活膩歪了啊,當小爺是泥捏的可以任你打整,也不撒泡尿自己照照,以為自己有些權勢,有人撐腰便不知姓什麽了,便你這人模狗樣的傻逼,也敢在小爺面前如此囂張,當真是不知死活。”
秦曉樂這幾個耳括子可是含恨抽出,掌掌著肉“叭叭”的聲響裡,李義府的臉面上已然是眼淚、鼻涕、血水混雜,沒有多少人樣。
此時、李義府再沒多少力氣說話,只是抱著秦曉樂的腳求饒。
見得這廝模樣,秦曉樂甚是厭煩地提著李義府的衣領,大步走出“群芳齋”中竟是往皇宮而去。
“群芳齋”中盧家兄弟和數名親衛見得秦曉樂離開,皆是隨後跟著這小子,到得皇宮外面便在遠處停下,他等於此是要等宮裡傳出消息,看看朝廷究竟會如何處置這廝。
秦曉樂提著李義府進入“玄武門”中,諸多禁軍兵士見這小子滿面煞氣且手裡提著個滿面桃花兒開的官員,一時沒有認出此乃位高權重的李大人,而皇宮禁地,如何容得秦曉樂如此,有禁軍頭兒吩咐兵士圍著徐曉樂,上前問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