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顧七她隻想種田》第345章 爭取主動權 二
  第345章 爭取主動權 二

  “大人無需擔憂,那五十人既然是小可的手下,食宿自然是由小可來安排。”顧七頗給面子。

  這麽好說話?
  事情順利的讓一貫淡定劉守正都愣了神。

  仿佛剛才的你來我往、見招拆招都是錯覺。

  難道從一開始這小子都只是沒聽懂,而不是不配合?

  這荒唐的想法一從腦子裡冒出來,劉守正就控不住的越想越多,看向顧七的眼神,也多了幾分熾熱。

  “賢侄純善。此番麓山郡的危機,由賢侄鼎力相助,定能安然度過。”

  “大人不是說,若要將麓山郡管轄下的主河道都盡快看顧起來,至少需要數百河工嗎?”顧七舊話重提。

  劉守正聞言瞳孔微縮,提了聲量道:“難道賢侄還有其他助力?”

  “其他助力談不上,小可月前在城外置辦了幾畝田地,這月裡看著附近的百姓忙著村春種,便也趕了個熱鬧,招攬了些雇農在莊子裡做事。”

  “賢侄的意思是?”

  “小可的莊子邊上正好也有條河道,前段時日見河灘水位上漲,怕往後徒增麻煩,便讓手下的人與莊子裡的雇農一起增挖了水渠。”

  “增挖水渠?賢侄為何不讓人將河堤加固增修呢?”劉守正不明所以。

  “加固河堤增修並不容易,尋常雇農並沒有這能力,熟練河工在麓山郡內也不好找。

  另外河堤增修所需的石材土料皆是銀兩,若隻增修一段,其實並無太多效用,若是將整條河流都整修了,便是小可帶了再多銀子怕也不夠花銷的。

  而開挖渠道就不同,只要擇定渠道的走向,帶人看顧丈量好數目,剩下便都只是些力氣活,尋常農戶都能入手為其添一份力。”

  顧七說著微微一笑:“再則,大人可聽過,堵不如疏?”

  堵不如疏,這話出自《周語》禹.治水篇。

  大康境內凡是熟知庶務的地方官,便不會有不知道這出典故的。

  只是真到用時卻很少會有人用次此法治水。

  劉守正清楚的記得,大康境內,數次水患,不論大小,凡是收錄在冊的,皆是用的加固增修堤壩之法。

  一是因五行相生相克,修土則克水消。故此,一但遇到水患,所有負責水利庶務的庶官,必然順應天道首選修建增固之法。

  二則是因修建增固之法雖然頗為耗費人力物力,但也確實是有效之法。

  凡是水患,爆發之時皆是來勢洶洶勢不可擋,若無足夠牢靠耐用的堤壩阻擋攔截,根本就等不到疏通之時,便會被蠻力迅速衝垮河堤,水淹兩側村落。

  疏通之法固然是巧用,但加固之法卻是首要的最不會出錯的務實之法。

  水利是民生大事,其實朝廷每年都會增派庶官前往各處江河縱橫水患常發之地,監察修繕加固各處河道,以防洪患突至,沿河百姓民不聊生。

  如今的大康天子雖不是什麽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文韜武略,勵精圖治的千古一帝,在位期間也沒有特殊的豐功偉績可為百姓津津樂道。

  但若說其是昏庸之輩,便也有些冤枉這位登基數十年的老官家了。

  在例如劉守正等眾多地方官吏眼裡:他們這位老官家雖然禦下之法不怎麽樣,做事也偏優柔寡斷,心慈手軟,但在處理朝政之事上也能稱得上是兢兢業業、勤勉為民。

  哪怕大多數做的都是無用之功,甚至在很多問題的處理方向上都有問題。

  但僅憑著這位官家尋常行事尚算心善,性情溫和,並不是喜怒無常殘暴狠厲之輩,朝中文武百官乃至邊境封疆大吏,便大多都是真心封其為主。

  渝州因三年大旱,乃至於到了近乎被朝廷遺棄的境況。其中百姓苦,官吏同苦。

  百姓活不下去還能逃荒遷徙走出渝州另尋營生,他們這些地方官吏卻是因沒有朝廷調動的文書和官家詔令前,一步都不能挪動。

  即便如此,劉守成等眾多渝州境內的地方官雖心裡有苦難言,卻也沒有真的怨恨過官家。

  朝中派系林立,有些事情也不是天子能夠輕易改變的。

  更何況除去人為,更難控的還是天意。

  渝州大旱三年是天意,人力所不可逆,旱情剛剛緩解又緊逢水患更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渝州府僅臨江州府,境內地貌多山多平原,而其中水系川河湖泊數目只有江州府的三分之一都不及。

  為此往前數十年裡渝州府從未遭受過如此大的旱災,也同樣沒有出現過水患之憂,甚至稱得上風調雨順。

  且因渝州府多平原適合耕種,雖沒有善做貿易買賣的江州府富裕有錢,卻也是中原區域排得上名號的糧倉。

  其治下百姓少有大富大貴,多是小富即安,除去那些多山的特窮困的地界,大多數渝州府的百姓從前的日子過的平和而悠閑。

  這也使得,朝廷治理監察水患的庶官,自大康立朝以來,近百年,都沒有來過渝州府,十分省心。
-
  只是凡事都有兩面。

  朝廷的檢查庶官不來,地方官員則更加不重視水利這塊。這才致使渝州府境內的河堤大多年久失修,松垮不堪可用。

  從前無事時自然無妨,一但出事,如今還只是區區雨患導致的河道水位上漲,甚至都沒有到山洪傾瀉的境地便已經使得城外多出河堤坍塌。

  就是因其河道兩岸的石材土質風化疏散的和紙糊的也沒太大區別的緣故。

  同樣的,這也是為什麽無論是他劉守正,還是負責水利、糧務、江海防務等職的同知賀庸和掌管賦役民俗的通判王和彬在商議後,一致認為當務之急是先修葺各處已經坍塌河堤,其後則是加固那些臨近村落鎮縣城池的主河道,以此確保沿岸民生。

  至於疏通之法,之前同志賀庸所提及的打通麓山湖與下遊遊江的接口,其實也是疏通之法。

  只因這處原先就是相連的,屬於後期人為填堵,如今再次疏通也是清理之中,為此劉守正幾人當時也並沒有多想。

  在今日之前,更沒有想過其實還可以修挖水渠,增加其他疏散水患的法子。

  顧七見劉守正雙眉微粗若有所思,知其已經對修建水渠之事有幾分意動,便又往上添了一把火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